春晚最火舞蹈《只此青绿》:带你看看不一样的《千里江山图》

春晚过后,青绿腰火遍全网,这个经典的舞蹈动作,出自《只此青绿》这个舞蹈,而看了这个美丽的舞蹈,大家都惊叹,他们到底是如何把《千里江山图》这幅画卷演活了呢?

春晚上展示的只是一个片段,而整个舞剧通过“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七个篇章,讲述了一位故宫青年研究员“穿越”回北宋,以“展卷人”视角“窥”见画家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的故事。

故事很简单,却用舞蹈的形式,让我们在美妙的音乐与舞姿中穿越到千里江山图中,一起感受祖国山川的雄奇壮美。而一段舞蹈,却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中国文化,也激发了我们去欣赏中国绘画的兴趣。

那么这幅《千里江山图》的背后,到底都有哪些故事呢?这幅画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被收藏在故宫博物院。他的作者是谁呢?想必在当时,应该也是一个很有名的画家吧?可实际上呢,它的作者王希孟,创作这幅画的时候才十八岁。大家可以想想,十八岁的我们是什么样子?青春,朝气蓬勃。

王希孟是皇家画院的一个学生,不过是宋徽宗亲自挑选的学生。而他创作这幅画的目的,或者就像我们十八岁的时候,只想把自己所有的才华都展现出来,让别人看到自己最好的一面。

那么, 一个十八岁少年创作的千里江山图到底好在哪里呢?是把祖国山川描绘的非常壮美吗?是让我们感受到层峦叠嶂、烟波浩渺、小桥流水、渔村野市吗?或许我们看其他中国的山水画也都能感受到这些。他的特色之处,我想,还是在于王希孟,因为他只有十八岁。

十八岁少年眼中的中国山水,十八岁少年心中的那种蓬勃向上,十八岁少年的那种无所畏惧,十八岁少年的那种大胆生猛。

一是材料的不计成本。

这幅千里江山图,长11.91米,它的长度是清明上河图的两倍,用的材料是桑蚕丝画布。在当时,即便有名的画家,用这样的画布都很少。而王希孟,在画材上,就要用最好的。用的颜料也是矿物质颜料,线稿打底,赭石上色,孔雀石再上两遍,最后用珍贵的石青上色。几遍颜色下来,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浓墨重彩,只此青绿。

二是构图上的巧妙。中国画的构图手法被称为三远,即: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深远、平远,三远中能够达到一远,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可是千里江山图,却实现了这三远。走进图画,我们站在山脚仰望山巅,山的雄奇壮美,山高之俊秀尽在眼前,这是高远。而爬到山间,层层叠叠,连绵起伏,山后还有山,这就是深远。爬到山顶,看远处的山川、小桥流水、山中人家也尽收眼底,这就是平远。

三是技法和重彩。一般人画山都是采用一种技法,而王希孟画山顶、山脚、山路,都是各种不同的技法混合使用。而最最让人惊叹的就是重彩了。我们知道,中国画的作者们都比较爱惜自己的笔墨,而且讲究留白,浓淡相宜,水墨画较多,像这样使用重彩一层层上颜色的太少了。而这种青绿色,使用的石青颜料,在当时也是相当珍贵的,颜料比黄金还要珍贵。所以,从王希孟的整个创作过程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不计成本,构图、笔触、颜色都相当热烈的画作,展现了千里江山的青山绿水,壮丽多姿,曲折入微,变幻无穷,让人赞叹。

横屏我们再看看:


看完画作,我们再去看舞蹈,好像有了一种错觉,是美人入画了,还是美人从画里出来了?

可是,我们看完精美的《千里江山图》,欣赏完美伦美幻的舞蹈,了解了王希孟创作的故事,却更加怀念我们的十八岁了。十八岁的王希孟创作完这幅画不久就离世了,他的死因也众说纷纭,一直都是个迷。好像他的一生就只是为了这幅画,而他,也永远活在了十八岁。如果他没有那么早去世,后来会不会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呢?我们不得而知,只是人生也没有如果。

到了中年,我们才发现,自己十八岁的时候,也是那样,不遗余力地去展示自己,毫无顾忌地去追求自己的热爱,勇敢、热烈、冲动、无畏。那时候,我们以为自己会一直这样,会一直充满激情地走下去。可是如今,早已被虐三千遍的我们,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在一天天消失,再也不会像王希孟那样,用最好的颜料,最好的画布,最多的技法,拼尽全力也要画一幅能让大家满意的《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只有一幅,而我们的人生也只有一次,拼尽全力固然好,可是也要留点力气爱自己。十八岁虽然已经回不去,但是我们可以保留那份对生活的热情,再加上如今的张弛有度,即使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愿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必慌张,用自己一生的时间,慢慢地绘制一幅属于自己的千里江山图。

你可能感兴趣的:(春晚最火舞蹈《只此青绿》:带你看看不一样的《千里江山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