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07

幼儿关于量的学习

一、核心经验的阐述

所谓量是指客观世界中物体或现象所有的的可以定性区分或测定的属性,一般可以分为连续量和不连续量。不连续量也叫分离量,它是表示物体的集合元素多少的量。而连续量也叫相关量,它是表示物体属性的量,如长度、面积、体积等。

所谓比较是指根据某些具体特征或属性在两个或两组物品建立关系,它是儿童数学学习的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也是个体思维的最基本过程。

量的比较几包含不连续量的比较,也包含连续量的比较。不连续量的比较即两个集合元素数量多少的比较,一般采用重叠、并放、连线的方法进行一一比较。而数量比较也通常放在“数概念”的范畴里讨论。连续量的比较是指对物体的属性的大小、长短、粗细、高矮、厚薄、宽窄、轻重、轻重、远近、快慢等进行比较。在学前期,幼儿说要认识和比较的通常就是以上这些生活中常见的连续量。

二、核心经验要点

1.确定属性是量的比较之重要前提

2.语言可用来识别和描述特定的属性

3.量的比较具有相对性、传递性

三、儿童发展轨迹和特点

1.从明显差异到不明显差异

2.从绝对到相对

3.从不守恒到守恒

4.从模糊、不精确到逐渐精确

四、支持醒策略与活动提示

1 .运用多种感官感知、比较物体的量

目测比较、触摸比较、运用感知比较。教师在活动设计活动中,首先关注的是找到量的比较的属性维度,然后相对性与不同的属性维度特征再思考用该怎样的手段和材料更加有利于让幼儿做出比较。

2.联系生活情景进行比较,体验量的差异

借助幼儿熟悉的生活情景

采用个游戏化、操作化的活动形式

创设了开放、自主的学习氛围

关注基于情景的知识经验梳理

五、量的差异比较

在量的差异比较中,帮助幼儿感知和体验量的守恒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幼儿受年龄和思维抽象性发展的限制,往往在量的比较中容易收到外在形式、视觉判断等方面的干扰而不能很正确地意识到物体的量。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教师须突出一下几点

①变化图式来帮助儿童感知体验量的守恒,即运用变式来感知体验量的守恒。②运用同等量的两份物体作守恒判断。③用数的形式来表示量的守恒。④渗透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思想。

在量的差异比较中个,教师还应特别注意要明确区分量的排序和模式排序之间的不同。所谓排序是指讲两个以上的物体按照某种特征上的差异或一定的规则排序成序。排序是建立在比较上的思维活动,是反应幼儿思维判断和推理能力发展的一项重要的活动。再学前阶段,排序活动是贯穿再幼儿数概念、数序的认识与比较以及量的差异特征的认识区分等教学内容中瓜的一项操作活动。排序一般的形式可以分为二种:一是按次序规则排序,而是按特定规则排序。前者主要与量的排序有关,它包括按物体的差异的次序排序(将物体从大到小、从长到短、从高到低、从厚到薄的次序排列,反之同样也可以排序)以及按物体的数量多少的次序排列(将圆点的卡片,从多到少或从少到多的次序排序)。而后者涉及到模式排序,它包括物体外部特征的特定规则排序、按物体量的差异特定的规则排序、按物体数量多少的特定该规则排序和物体拜访位置的特定规则排序等几种不同的形式。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