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与青蒿素的传奇故事

    今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批件》显示,由屠呦呦团队所在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交的“双氢青蒿素片剂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盘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适应症临床试验”申请已获批准。这是继她发现的青蒿素可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之后的又一个伟大的发现。

图片发自App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1930年冬,一个女孩诞生于屠家,她是家里五个孩子中唯一的女孩子,父亲给她取名屠呦呦。“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屠呦呦出生名门,其父亲曾工作于上海太平洋轮船公司。根据屠濂规所在的《甬上屠氏家谱》记载,屠家祖先在南宋庆元年从江苏常州府无锡县迁居至宁波,至今绵延达700余年。中间出过包括吏部尚书、太子太傅赠太保屠滽、文学家和戏曲家屠隆、博物学家屠本畯等等。比起屠呦呦的父族,屠呦呦的母族更是不遑多让,称得上当时宁波的豪门望族。根据《鄞县姚氏宗谱》记载,屠呦呦的外公姚传驹,曾于东北三省沦陷前任中国银行行长,民国财政司司长等职。谁也不明白出生在如此显赫家庭背景之下的屠呦呦为何走上了医学科研之路。  原来十六岁那年,屠呦呦染上了肺结核不得不终止学业,正值豆蔻年华,却不曾料想得此恼人的病,好在经过两年的求医问药痊愈,得以返回学校。这次的病却驱使她打开了医学研究之路。1951年,二十一岁的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在北大医学院药学系学习,专业是生药学。在大学4年期间,屠呦呦学习很刻苦,她发现自己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这也为她发现研究青蒿素奠定了基础。

   

图片发自App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从北大医学部毕业后,屠呦呦被分配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工作,当时人们正饱受疟疾的折磨,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约数10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约2亿人患疟疾,百余万人被夺去生命。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世界各国无不在苦寻,却未找到理想的抗疟新药。因疟原虫对喹啉类药物已产生抗药性,所以,防治疟疾重新成为各国医药界攻克的目标。如此艰难困苦之时,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抗疟药研究任务,屠呦呦任科技组组长。屠呦呦领导课题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在收集2000余方药基础上,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历经380多次失败,利用现代医学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1年获得青蒿抗疟发掘成功。

   

图片发自App

    纤纤蒿草,分外妖娆

      这一医学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每年在全世界,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发现的价值和效益并不在短期内显而易见。但也有少数,它们的诞生对人类健康的改善所起的作用和意义是立竿见影的。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这是2011年度拉斯克奖的颁奖词。当这位81岁的老人凭借40多年前的研究成果,第一次被推到幕前时,她的感言仍带着集体主义的烙印。"荣誉不是我个人的,还有我的团队,还有全国的同志们。"她说,"这是属于中医药集体发掘的一个成功范例,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你可能感兴趣的:(屠呦呦与青蒿素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