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德道经》第一章

 

我们学习的版本

    《德道经》自己读了好多遍了,但是没有仔细琢磨过每一句甚至每一个的含义,告诉自己:书读百遍,其义自显。其实这是借老祖宗的话给自己一个偷懒的理由。上次读经时,大家提出了以后的学习以一章一章讨论的方式,并对第一遍做了粗浅的理解,我覺得再读时似乎有点轻松了。因此,便用心的体会、思考,打算把手头有的几个版本的《道德经》参合到一起去看,并计划做下详细的笔记。事实发现,熊春熊老师的版本与其它的似乎不在一个层次上。别的版本就是一本指导行动的理论书,解释的字意浅显而粗鄙,给人一种离的很远的、很大的却无助的感觉,而熊春锦老师的则是一部指导实践修行的书,是将德视为一种修行的能量,可以通过每日的静心诵读感受在身体中的碰撞、疗愈,解释中又引用了诸多先贤关于道家修行的理论以佐证,如《黄帝四经》《黄帝内经》等,使我觉得先贤圣典的指导触手可及,随时随地无处不在。为此,按照自己的想法画了图,并给办公室的年轻人讲了一遍,是我自己原本就理解不请,自然表达起来也模棱两可,她们自然也是听的云里雾里,我还让她们写了听后感,很感谢她们肯给我机会去分享,实在是水平、能力有限,对先賢圣作领悟太浅,纵如此,亦觉得如饮甘饴。下面聊聊我的理解。

   

第三次集体诵读

    笫一章题目为《论德》,那重点就是讲德。德,熊春锦老师说从字形上来讲,它由彳、十、四、一、心组成,是指人以十四心为德,一心为众人要做到十种善行,要遵守“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行”。它不仅是一种规则,也是一种能量,我近几日早晨在默念去感受,似乎觉得腰、腹部会有感觉,腰眼处有时会觉得热乎乎的。书中说上德,我们觉得就是道,用符号表示为O,与无极的图案一样。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生活中是存在的,有其的运行规则,我们这些普通人却看不见,摸不着。这是大自然最本真、最仁慈的存在状态,舒适却不觉知,如每天自然升降的太阳、无处不在的空气、四时、晦明的变化。如果不能这样纯天然存在於无形中,就有具体的表现形式,就成了下德。德的符号是—,是从无形变成了可触可见的有形。具体的形式为仁义礼智信。下德则是体现五德留失的现象。最初的仁归属于肝脏,是人先天的本性的善,仍然是有德的范畴之内,到了义的阶段,就有了人为的教化,增添了后天意识的层面,倘若依然下滑,到了礼的层次,就不仅仅是口上说说而已,是需要振臂疾呼,严格监督方可实现的。对应到现实生活中,比如闯红绿灯罚款、扣分,不系安全带扣酒驾、醉驾扣分、吊销驾照,甚至负刑事责任等等。

    所以留失是一个慢慢的过程,从无形到无处不在的道,下滑到可以分为五种表现形式的德,再到仍为先天本性的仁,然后到后天的义、礼。礼,是道可以看到的华丽的表现,却是失去先天的慧,沦落到智的愚笨的开始。所以胸怀大志的人在做事时要处于或站在厚、实的位置,而不是泊、华的地方。厚指内脏三田,是人肉身最深层的地方,也是人心神居住之所,是最易唤醒仁德或道的部位;实是指丹质,朱红色的质地,不就是指心神吗?藏在此间的三魂就是指三个穿红衣服的小人,那此处当仁不让的神居之地。为人处事若凡事顺从本心天性,则与道同在,若为了搏取他人赞誉而做表面文章,宛如在心神之外加了一层罩子,或透明,或不透明,都是一层隔离,无论外面的何等华丽,里面的心神却因为长期的缺乏氧气——道德失养而丧失生命,发霉、腐烂,变臭,生活中则为变的含婪、无耻、无度。

    信是道德的底线。大丈夫一诺千金,“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一言九鼎,“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老祖宗用诸多的言语表达了人与人之间信誉的重要性。信德在人体对应的是脾胃,是人后天精气的来源,也是一个人生存下去的钢需。也就是一个生病,徘徊在生死边缘的人要活下去,首先关注的是他的脾胃功胃;一个人是否还可以有用,仍然关注的是脾胃,“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个人生命力是否旺盛,仍然关注的是脾胃,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与司马懿隔渭河对阵,司马懿战前关心的是诸葛的饮食,“食少事烦”的诸葛让司马心中窃喜。所以从身体角度培养脾胃宛如从信德角度去养德修道,无论身体、心理、家国都是最底线了。

    一个丧失了仁义礼信而纯有智的人则会是阴意主宰脑中意识,挑起诸多无由的事端,成为可怕的杀人狂、战争狂。

参考书藉:

《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三回》

《唐诗三百首<述怀(横吹曲词丶出关)魏征>》

《醉翁亭记》欧阳修

《放鹤亭记》苏轼

横吹曲辞·出关

魏征(唐)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纵然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

请缨系南粤,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折魂。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易·明夷》1).指黑夜和白昼。《后汉书·赵咨传》:“﹝通人达士﹞以存亡为晦明,死生为朝夕。”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杂记上》:“斋前悉施木天,以蔽光景。春花秋月之时,暗如深夜撤烛,人有不识晦明者。” 明 张煌言 《拟古》诗之二:“晦明本如轂,日日相推移。”

(2).指从黑夜到天明,一昼夜。《楚辞·九章·抽思》:“望孟夏之短夜兮,何晦明之若岁。” 南朝 宋 谢灵运 《南楼中望所迟客》诗:“孟夏非长夜,晦明如岁隔。”

(3).阴晴;明暗。《国语·楚语上》:“地有高下,天有晦明。” 宋 欧阳修 《醉翁亭记》:“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巖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清 黄鷟来 《咏怀》之九:“云来众岫晦,云去众岫明。去来云无心,晦明关我情。”

(4).《易·明夷》:“利艰贞,晦其明也。” 孔颖达 疏:“既处明夷之世,外晦其明,恐陷於邪道,故利在艰固其贞,不失其正。”后遂以“晦明”谓韬晦隐迹。 南朝 梁 任昉 《宣德皇后令》:“在昔晦明,隐鳞戢翼。”

词语分解

晦的解释 晦 ì 农历每月的末一天,朔日的前一天:晦朔。 夜晚:晦明。风雨如晦。 昏暗不明:晦暝。晦暗。晦涩(意义隐晦,文字僻拗)。隐晦(意义不明显)。 不顺利,倒霉:晦气。 笔画数:; 部首:日; 笔顺编号

明的解释 明 í 亮,与“暗”相对:明亮。明媚。明净。明鉴(a.明镜;b.指可为借鉴的明显的前例;c.明察)。明灭。明眸。明艳。明星。明珠暗投(喻怀才不遇或好人失足参加坏团伙,亦泛指珍贵的东西得不到赏识)。

宋代苏轼《龙山补亡其二》

吾闻君子,蹈常履素。

晦明风雨,不改其度。

平生丘壑,散发箕裾。

坠车天全,颠沛何惧。

腰适忘带,足适忘屦。

不知有我,帽复奚数。

流水莫系,浮云暂寓。

飘然随风,非去非取。

我冠明月,佩服宝璐。

不缨而结,不簪而附。

歌诗宁择,请饮相鼠。

罚此陋人,俾出童羖。

我的疑惑:1.仁义礼智信的排列顺序是按木金火水土相克来排的,为什么?

2.为什么仁德仍然是先天的?到义德就为后天意识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德道经》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