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祭祀时为什么要烧香,起什么作用?

早在先秦时期,人祭祀时,就要烧香了。烧香有着非常特殊的含义,和道教、佛教都没有关系。不是一般人,还不能烧香呢!烧香也不是迷信,它的背后藏着大学问。

【祭祀烧香的起源】

用现代观点看,祭祀烧香似乎稀疏平常,是一件谁都能做的事。

谁家都能摆上供品,点几根香,祭祀祖先,或者祭祀天神菩萨。

潮汕地区,至今仍然保留着祭祀烧香的习俗。

他们每个月都会祭祀老爷、娘娘,或者古代有声望、为当地做了贡献的人。

但从史料记载来看,烧香还真不是谁都能做的事。

最早期的烧香,是一种完全的贵族活动

目前,最早关于“烧香”的记载,就是先秦时期的文献了。

比如:

  1. 《仪礼·觐礼》记载:“祭天,燔柴。”

  1. 《尔雅·释天》亦有记:“祭天曰燔柴。”

  1. 《礼记·祭法》进一步指出:“燔柴于泰坛,祭天也。”

这里的“燔柴”,就是烧香最早期的雏形了。

“燔柴”,意思是用柴火燔烤祭品(牲畜)。

这样烧出来的烟,就带上了气味,而这种带有气味的烟,就可以用来祭祀了。

在先秦时期,祭祀的对象主要就是天神。

当时,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有限,看见洪涝灾害,便以为是上天震怒。

于是,他们用有气味的烟,来和天神沟通,祈求上天保佑,风调雨顺。

在国运不济时,人们也认为是天意决定,只要求助天神,就可以保佑国富民强。

于是,他们选择了一种有气味的烟,来和上天沟通。

许多国君,为了获得百姓支持,也会自诩为上天的后代,或者天神的儿子。

比如,商朝始祖契,就称自己是母亲,吞了一颗玄鸟蛋才出生的,是天神的厚待。

《史记·殷本记》载“有娀氏之女名简狄,吞玄鸟之卵而生契。”

再比如,汉高祖刘邦,也曾称自己是赤帝之子。

从这些史料可以看出,在最早期,祭祀天神的目的,是为了和上天沟通。

在这个过程中,烧香主要起了以下两个作用:

  1. 第一,“烧香”产生的屡屡烟气,不断上升,象征着它正在从人间去到天上,将人间的愿望带给天神。
  1. 第二.“烧香”产生的烟气,具有浓厚的香味,这是在提醒天神:人间正在有求于你。

我这可不是信口胡说,在《周礼》中,可以找到明确的史料记载。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禋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

当然啦,在这一时期,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去和上天沟通的。

此时,祭祀的礼节,基本上是由天子包揽。

至于烧香,也基本都是王公贵族,一般人根本触碰不到。

【真正意义上的“烧香”】

汉朝之后,随着香料这种舶来品的传入,祭祀神明中的“烧香”就发生了变化,即焚烧的对象从牲畜变为香料。

其实,这种变化实在是太正常了。

焚烧牲畜的味道,实在是有些臭烘烘了,有了更好的替代物,自然要把它们淘汰。

而用香料替代牲畜,还有以下2个好处:

  1. 一来,香料小巧易拿,比控制牲畜可简单多了;
  1. 二来,香料焚烧,同样能产生气味,和向上的烟气,能够有效替代前者;

其实,用香文化,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

那个时候,人们就喜欢用兰草、香蒿等香草,来熏香、治病、沐浴。

如今,把这些好闻的味道,用在与神明沟通上,也是理所应当的。

因此,在汉朝时期,真正意义上的“烧香”——焚烧香料,就登上了历史舞台。

据西汉末东汉初的《易林》记载:

“秦失嘉居,河伯为恠;还其御璧,神怒不佑;织组无文,烧香不芬。”

这句话,是我国现有文献中,第一次明确出现“烧香”祭祀神明的记载。

此时,人们在祭祀礼节中,进行烧香,目的也很简单,还是要把人间的愿望,带去给天上的神明。

【道教吸收】

随着道教的发展,烧香,逐渐成了道教活动中的一个仪式。

这个转变,大约发生在汉末到魏晋时期。

《上清大洞真经》记载:“毕,又烧香,心拜经前,微叩齿二七通,祝曰:太一帝尊,帝一玄经……”

从上面的记载可以看出,道教逐渐把烧香,引入了自己的活动中。

其实,这也是很正常的。

毕竟,先秦时期的焚烧牲畜,实在是兴师动众。

而焚烧香料,那就简单了许多。

而在《神仙传》中,烧香的作用,几乎被神化了。

相传,东汉王远,一心修道。

临终前,他特别嘱咐,在他死后要“具棺器,烧香,就床上,衣装之”。

大家依照了他的遗言,没想到,3天3夜后,此人居然得道成仙而去。

同样的时期,在汉末的葛玄身上,也有发生。

当时,葛玄去世,他的弟子为他烧香三天三夜,果然令葛玄成仙而去。

当然啦,上面的记载,肯定有道听途说的嫌疑。

不过,我们暂且就当看了古人写的小说。

东晋时期,道教烧香的活动,已经深入人心,基本上成了他们的一个代表。

许多人对此都习以为常。

而此时的烧香,不仅是道士的必修课,也是所有信奉道教的人的必修课。

也是在这个时候,每月的每月初一、十五以及道教的重要日期,都要进行斋戒,烧香发愿。

此时的烧香,不仅包含了道教修炼的意思,更涉及到为亡故的祖先烧香祈福。

由此开始,民间逐渐形成了(每月初一)(每月十五)时,烧香祭祀祖先的礼仪。

【佛教扩展】

在道教将烧香作为日常仪式时,佛教也开始传入我国,并进一步让烧香祭祀的礼节,广为流传。

关于佛教烧香祭祀,一共有两种说法。

  1. 一种说法认为,佛教在传入中国之前,就已经有烧香的习惯。
  1. 另一种说法认为,佛教在之前没有烧香的习惯,是在进入中国之后,才开始烧香祭祀。

东汉时期的《四十二章经》,明确记载了烧香的目的,是为了求功名利禄

“佛言:人随情欲求华名,譬如烧香。”(《四十二章经》)

南北朝时期,战乱四起,礼崩乐坏,人们开始对现实失望,转而向佛教、道教寻求安慰。

此时,祭祀烧香这种贵族化的习俗,开始逐渐“庶民化”,进入寻常百姓家。

随着时代发展,后来的祭祀烧香,就不止是和上天沟通了。

我们可以祭祀天神、祖先,也可以祭祀已经亡故、但颇有名望的人,比如关二爷、包公、妈祖等。

有时候,烧香祭祀,也不是为了求什么,只是表达一个美好愿望。

比如,在全年的第一个节日——立春,州衙官员们,通常会设好农坛祭祀。

第二天,他们扮作农人,牵着牛在公堂上,扮作耕田播种的样子,将谷子洒满大堂,象征着来年的丰收。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在进行祭祀时,所遵守的礼仪,也不太相同。

比如,满族的祭祀中, “跳神歌舞”就颇有特色。

跳神歌舞,是指满族祭祀时,会用满语进行跳神歌唱,一般包括跪唱、站唱、坐唱、走唱四种形式。

《还珠格格》中,那种带着面具,张牙舞爪,四处唱跳的景象,在历史上,完全可能发生。

当然啦,无论祭祀习俗如何,烧香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它流传了几千年,也没有消失,原因很简单:烧香是祭祀时表达情感、愿望的桥梁。

不管祭祀的对象是祖先还是天神,亦或者是其他被崇拜的人物,都已经离我们远去。

他们没有存在于现实的人间。

我们想要祭祀他们,无非是庆祝、请愿、还愿等。

烧香,其实就类似于一个捎信的,象征着沟通。

正因为如此,烧香还有很多门道呢。

  1. 比如,如果在祭祀时候,香怎么都点不着,或者一点就灭,就代表祭祀对象拒收来信。这时候,祭拜者就要好好反思一下了。
  1. 再比如,如果在祭祀时候,香一点就燃,并且顺顺当当烧到了最低端,基本上就代表祭祀对象受到了来信,至于结果如何,还得以观后效。

现在的很多人,认为“烧香”“祭祀”就是封建迷信,要彻底祛除。

但我认为,我们无需这么极端。

很多时候,我们烧香祭祀,并不是因为迷信,而是一种情感寄托。

有时候,我们祭祀关二爷,表达的是憧憬之情;祭祀过去有名望、为当地做了贡献的人,是表达感激之情;祭祀祖先,是表达思念之情。

我们应该更加客观地正视“烧香”和“祭祀”的问题。

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祭祀和烧香,已深深扎根在民众的生活中,成为了一种民俗文化。

构成祭祀的,也不只有烧香,还有香卷文化、烧香时的音乐文化。

现如今,很多人烧香,只是单纯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

而很多烧香师傅,也不再是可通神的“祭祀神人”,而只是懂得传统文化的民间艺人。

当然啦,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思考,可能并不成熟。

你认为,烧香祭祀这类习俗,应该被摒弃么?欢迎留言和我探讨。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祭祀时为什么要烧香,起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