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学渣还是学霸,报恩论都是谬种流传

1

这两天的刷屏爆款文里,有一篇叫“学渣”儿子,妈妈相信你是来报恩的。

号称感动全网,无数父母在其中找到了支撑自己的力量。

当然,也有很多人质疑,觉得文章中有很多逻辑硬伤。

比如说,985本科的妈妈,到三十多岁才搞懂鸡兔同笼,是不可思议的。

比如说,爸爸博士妈妈985,这样的家庭,才有底气接纳和支持一个平凡的孩子,底层的生活如此艰辛,平凡都已经成了原罪。

以我看,最大的问题不在这儿,而是这篇流传极广的文章,就它所输出的价值观来看,再高的学历、再动人的深情,也无法遮掩那股子腐臭味。

2

小孩子是来报恩的?那父母呢?生孩子下来,是来报销的吗?

迷不迷信什么的,我们先不说。养育一个小生命的乐趣、幸福感、自我价值的实现,就在这样的价值观里消失殆尽。

如果父母们真信了这个说法,从此以后,孩子的种种天真无邪,种种童稚可爱,都变成了刻意的讨好。

二十四孝里,有一个老莱子彩衣娱亲的故事,说70多岁的老莱,为了让父母开心,假装跌倒,然后发出婴儿般的哭声。

这就是我所说的陈腐的价值观里,大力吹捧的经典报恩桥段。

当小朋友坐在地上嚎啕大哭的时候,他们的身体里是一个70多岁的灵魂在表演,你不觉得恶心吗?

孩子最可贵的地方,在于真实,不管是好是坏,做为父母,非给这难能可贵的真实,套上一个又功利又无聊的壳,这是什么样的心态。

3

这篇文章,可能让很多父母,在自家孩子学习不好时,找到了安慰剂。

我家孩子虽然学习不好,可是他/她可爱听话懂事啊,这就是补偿,这就是报恩。

于是,失望的情绪被隐藏起来。

可是然后呢?

小学是个“学渣”,没关系,妈妈相信你是来报恩的,你用听话乖巧懂事来报恩。

孩子总会长大,转眼之间,青春期到了,他们开始有独立的想法,开始叛逆。

而且他还是个学渣,然而听话乖巧懂事却没有了。

妈妈还相信你是来报恩的吗?

父母也就有了终生干预孩子生活的强大理由。

我不同意你学这个专业,你不能恩将仇报,你得听我的。

我不同意你找这个工作,你欠我的。

我不同意这门亲事,你欠我的,你得听我的。

4

孩子们还小的时候,不会知道,也不会理解父母的报恩说。

报恩,是绝对的成年人角度的单方面定义,这样想的父母,不但把自己对孩子的爱,功利化庸俗化,同样把孩子对自己的爱功利化庸俗化。

按这个思路推演下去,在之后漫长人生的亲子关系中,孩子的每一次关心、照顾,都不过是这个恩情报偿清单里应该有的条目而已。

如果有一次做不到,那就是恩将仇报。

然而,做为周期长达数十年的长期交易,一个长期债务,或是一个长期需要支付的必选支出,对支付方来说,优化成本,是迟早都必然会发生的事。

这很冰冷,可报恩一说本来就很冰冷,在儿女还是小孩子的时候,他们的父母已经确定了这是一场交易,我前世施恩,你今世回报。

5

孩子,不是来报恩的,最多,是来找父母报个名的。

在和几亿同伴的赛跑中,一颗精子拿到了头名,和那颗等待已久的珍贵卵子结合,在避开各种各样的风险之后,他/她成功抵达人间。

新生报名,用在这里正合适。

也就仅此而已,真的不用想太多。

1919年,差不多一百年以前,鲁迅写了一篇文章: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写道:

饮食的结果,养活了自己,对于自己没有恩;性交的结果,生出子女,对于子女当然也算不了恩。——前前后后,都向生命的长途走去,仅有先后的不同,分不出谁受谁的恩典。

文章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不管当时还是现在,可能都远没有这篇报恩文这么爆款。

然而,它穿渡了百年时间,直到今天还有人读,直到今天还引人思考。

而像“报恩”这种陈腐的价值观,在今天居然还能成为爆款,所谓谬种流传,不过如此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管学渣还是学霸,报恩论都是谬种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