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爱情,非Ta不可吗?

每一次为爱情感动,心里都有一个声音在说,这背后有着极其现实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原因。好在学科理论没有对大众的感性成长赶尽杀绝,又恰逢生在自由恋爱的时代,对于爱情,还是有些话说说。

关于爱情,有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理性的学术讨论和感性的情侣拌嘴中从未得出一个确凿无疑的答案,那就是你的对象确实是无可替代吗,确实是换了别人就不行吗,或者说换了别人就没有那么快乐吗?

《爱的艺术》的作者弗洛姆认为自由恋爱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我们对象的重要程度,从不容易的一次遇见开始,到自主地相互选择了对方,这一浪漫的形式似乎就决定了两人爱情的分量要比包办婚姻时代的仅能享有极其有限自由的夫妻间的爱情要沉重许多。

这两人臆想中的镶满宝石的沉沉爱情一方面使自己的爱人越来越无可替代,另一方面却要求自己的爱人应该更加符合自己心中完美恋人的标准。在这一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偶像崇拜的情感和“我”的丧失,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在爱情中迷失了自己,想把对方的声音、言语、动作、表情以及用过的物品据为己有,而此时两人明明没有亲密到可以向对方有恃无恐地索要爱情的阶段,往往在这个过程中,小心试探、无端猜忌、暗中吃醋、疯狂迷恋等典型热恋症状一并发作,成为许多既艰难又甜腻的言情偶像剧乐此不疲的描绘桥段。

另外还有一种典型的爱情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得很多,那就是单恋。弗洛姆认为当一个人的爱情不能唤醒他(她)钟爱的另一人对爱情的渴望时,说明这个人爱的能力不够。但是我想这样的看法是不是太过武断,爱的人不能喜欢自己本就是一件十分悲惨的事情了,还要被人说能力的欠缺,无异于是雪上加霜。我们细细地去看许多虚构作品中狂热的单相思时不仅为单恋的壮美所打动,还感谢这世界把人塑造得如此精致细腻以致于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爱慕至真至诚至死方休。通过一些虚构作品和少量真实事例佐证,我们看到有时候爱情的排他性竟可以达到“在这世间,仅此一人”的程度。

以《洛丽塔》为例,亨伯特直言他在一般爱情中所体会到的与其他男人的伟大爱情别无二致,但是对洛丽塔的渴望将他带入一种无边无际的快乐的幻想中。《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男主角佛罗伦蒂洛阿尔萨爱了费尔明娜达萨一辈子,在得知自己患了相思病之后喜悦不已。《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女主角对陌生男主的偷窥狂般的卑微爱慕让我们为爱情动容的同时不禁想非他不可究竟是不是自欺欺人的假象呢?

是什么让有些人变得如此值得,或者说是什么让有些人认为自己的爱情非对方不可呢?这其中的原因可能很复杂,可能因人而异,但我愿意相信是这两人初见时发现自己原来为遇见对方默默准备了很多年,是两人后来一起经历的不可替代的许多大事小事,是自己因为有爱的能力而不以为未来可能的分离对自己来说是一种损失。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的爱情,非Ta不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