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与人生
一.麻雀的故事
我出生在北方的农村,住的是平房。冬天时,各家各户经常煮些红薯,然后切成薄片儿,放在窗户的小格子里晒成干儿,作为零食。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以安抚一下我们童年时代肚子里的馋虫。
然而,红薯干儿却经常遭受到小麻雀的光临。窗户是木窗,糊的是棉纸,虽然不透明,但是可以透亮的,隔着窗户纸,依然能看到麻雀那晃动的身影。
我记得特别清楚,每当临近中午暖阳时分,小麻雀就落在窗棂上,一边晒着太阳,一边惬意地啄食着不太硬的红薯片儿。每每看到后呢,我们就会大声吆喝一下,突地,它就会惊恐而逃了。
还好的是,用不了几天,红薯干就干了,麻雀就啄不动了,固然,劳动的果实就得以保存了下来。
但是有一次,让我觉得很生气,有一只麻雀,刚从窗户那边飞逃到院墙上喘了口气,缓了缓神,又飞了回来,“继续战斗”,肆无忌惮地享用着美食。
这时候,我回到屋子里,看到的是小麻雀的啄食举动,像在上演一出生动的“皮影戏”。这时,突然想起来,我是不是能把它抓住呢?我想,隔着窗户纸,我轻手轻脚地过去,小麻雀看不到应该也听不到有危险的临近吧。
于是呢,我蹑手蹑脚地来到小麻雀所在的那个窗棂前,挽了一下棉袄的袖子,看准了它仍在不停地啄食的身影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五指并拢,手心向下,“刺啦”一声,戳破窗户纸后,同时顺势回弯手指,就一下子抓住了它。那只正在享受美餐的小麻雀,还未缓过神来,就稀里糊涂地成了我的掌中之物。
现在想起这段经历,那紧张的心和敏捷的动作,至今仍存有体感并历历在目。
另外的一件事儿,还跟麻雀有关。那是我上初中的时候,因为离家比较远,冬天住在学校。
那时候条件比较艰苦,窗户呢,虽然是玻璃窗,但有的玻璃已经破损,我们也懒得得找老师修理。因为都是大小伙子,那时正值年轻,傻小子火力壮吗?
也正是这个窗户的破洞,给小麻雀的来去创造了自由的通道。我们每天从食堂打饭后,回到宿舍里再统一分配来吃。有的人饭量大,有的人饭量小,可能有时候剩下的一个、半个馒头呢,就随手丢在了篮子里。等到下一次打饭的时候,再把又凉又硬的剩馒头拿出来,也就扔在了垃圾场。
不过呢,正好有吃的,就有幸遭到了小麻雀的光顾,待其饱餐之后,还不忘在我们的篮子里留下“到此一游”的纪念痕迹---些许鸟粪。
我们刚开始也无所谓,匆匆地把篮子反过来倒一倒、冲冲水接着用。后来,我们发现鸟粪越来越多,就只好把剩馒头放在饭盒里盖上或随手扔掉,并把篮子倒扣过来放置。这样,篮子里没有了吃的东西,小麻雀也就不光顾了。
不过刚开始时,每当放学要拎篮子打饭的时候,一开宿舍门儿,就看见一群麻雀,从篮子里一哄而起,又一下子冲出了窗户的洞口,四散而逃了,俨然一副“鸟兽散”的画面。有时,有几只胆子大的,不是一下子逃离现场,而是飞落在窗台上,顽皮地回头望着我们,待我们再大声呵斥一声,这才“扑棱”着翅膀,慌忙逃离了现场。
现在想起这一幕来,也还是活灵活现的。
二.麻雀故事的启示
今天想起这两件事儿,可以串在一起做一个对比。俗话说“鸟为食亡”。第一只小麻雀,虽然惬意地在阳光下,吃着甜美的食物。但它却不知道,就在不远的身后潜伏着它看不见的致命的危险。
而第二群小麻雀呢,虽然吃的是残羹剩饭,但是呢,它们对自己的来路和退路都掌握得一清二楚。虽然吃的不像第一位伙伴那样的甜蜜,但起码也是白面细粮,填饱了肚子后,不至于在冬天,饥寒交迫。况且,因为窗户破了个大洞,它们始终是来去自由的,虽然有时候受点惊吓,但倒不至于有性命之忧和失去自由的顾虑。
孟子曾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大自然界中,动物包括人类也是一样,因为有了忧患的意识,才会生存和发展到了今天。
关于这一点,我们的中华民族对此是有深刻地体会和精炼地解读。然而,落实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对于有着痛苦经历的人来说,一般就会产生忧患的意识。对于那些不谙世事的朋友们,则一定要告诉他们要有忧患的意识。
月有阴晴圆缺,世事无常。我们要在生活好或者感觉惬意的时候,更要静下心来,想一想,背后有什么我们看不到的潜在危险所在。而不能为眼前看到的所迷惑或陶醉其中,不能像那只小麻雀一样,陶醉在温暖阳光下而享受美食,却不知道背后有毁灭它生命的危险存在。
树立一定的忧患意识,防止乐极生悲。俗话讲:“出门要饱带干粮,热带衣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毕竟,不必要的弯路和苦难是谁都不愿意经历的,要提前未雨绸缪,做好万全之策,不要去跳不必要的坑。
但话又说回来,若是苦难真得来了,也不要像鸵鸟一样去逃避现实,要多方面地寻求出路。况且,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呢?适度的苦难对于我们的生存能力的考量当然也是应有之义,这是宇宙的安排。毕竟,苦难和痛苦打击不倒的生命,其生命力会更加地顽强。
一件事都存在着一体两面,既要在困境中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又要在顺境中意识到背后的危险所在,唯有此,才会前有希望,同时又无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