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能避开猛烈的欢喜,自然不会有悲痛的来袭。
——太宰治
01.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
在面对恋爱时,总说“我并不需要恋爱”、“这世上多得是比爱情更重要的东西,谈恋爱会耽误我干正事”。
在工作人际交往里,Ta对人很有礼貌,但很少会求助同事做任何事,不管是带个饭还是查个资料,生怕麻烦了别人……
或者恋爱后,常被困扰:我从来不想跟对象腻在一起,但我能怎么办,我也很绝望啊。
哪怕在婚姻里也总是:虽然睡在一起,隔着不过巴掌的距离,但总觉心里和这个人隔着千山万水。
他们情感表达有限,常常怀疑是否存在天长地久的爱情,认为自己的快乐不需要爱人的参与,像一个孤独的骑士,永远特立独行。
那么Ta极有可能是一个回避型依恋者。
02.
明星阿娇身上就有很多“回避型依恋者”的表现。
她和老公赖弘国曾参加过一档真人秀节目,其他夫妻关系看上去都很亲密,唯独阿娇和老公之间却感觉有点尬。
一开始,两人抵达住处,阿娇打开信箱取信时,赖弘国想要搭着她的肩。但阿娇试图走开,似乎避免与对方有肢体上的接触,只要稍微靠近,神经就立马绷紧。
回到房间,阿娇略显疲惫,夫妻俩坐在各自的床上,彼此都不说话,看起来就像在冷暴力。整理完行李后,赖弘国提议出门散步,但两人之间一直保持着距离。
无论是和赖弘国在一起,还是和一群人在一起,阿娇都有一个习惯性动作:双手交叉环绕胸前,似乎总想通过这个紧抱自己的动作,拒人于千里之外。
当一个人习惯于双手环在胸前,意味着他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有种不安全感。阿娇时时刻刻都呈现出这种状态,可以看出她内心是一个非常没有安全感的人,她似乎在“回避”和这个世界的“深度体验”。
03.
心理学家把婴儿和养育者(一般来说是妈妈)之间的情感依附状态就称作依恋,依恋关系的类型会影响儿童成人以后的亲密关系。成人依恋关系分为三大类型:
1) 安全型依恋人格,他们很容易与人相处及信赖对方;
2) 焦虑型依恋人格,他们对同伴的爱缺少安全感,以致过于苛求对方,常因为太希望受到注意以致于吓跑同伴;
3) 回避型依恋人格,他们怀疑那些说爱他的人,害怕离他们太近会受到伤害,所以也因分离不可避免而害怕付出情感。
【在Hazan和Shaver的研究中,安全型的人占人群的55%,回避型(包括恐惧型和疏离型)占29%,痴迷型的人占16%。】
04.
篇幅有限,今天我们就来专门说下“回避型依恋”。
《奇葩说》有一期辩题里,黄执中提到回避型依恋:“回避型依恋人格的人越喜欢一个人越不敢靠近。因为靠近一个人会勾起他们童年最深的痛苦,可能是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压榨,可能是总跟父母聚少离多,只能把内心的渴望压抑掉。”
回避型依恋者在童年通常遭遇过父母的情感忽视,成年后又发展为疏离型回避依恋和恐惧型回避依恋。
疏离型回避依恋人格或多或少都有着“弃儿情结”,典型的就是《安徒生童话》里卖火柴的小女孩。
小女孩除了外婆外,没有别的对她好的亲人,因为没人爱她,她潜意识更觉得自己要坚强要独立,圣诞夜穿着不合脚的拖鞋跑到大街上来卖火柴。
像小女孩这样的人,就算你去对她说“来我家吧,你在街上会冻死的”,她也肯定会摇头。她之所以宁愿冻死街头,而不去寻找慈善机构的帮助,就在于:
第一,她不相信有人会无条件对她好,因为她父亲养育她就是为了利用、虐待她;
第二,她认为即便有人真的对她好,最终也会离她而去,只会让她更加痛苦。就像让一个乞丐住一个月五星级酒店,然后又抛弃他一样,这是另外一种折磨。
久而久之,出于对自己的保护,便会做出的无可奈何的选择:回避一切依恋需求和亲密接触,并说服自己:“我不需要它。”
05.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则更贴近恐惧型回避依恋人格。
黛玉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也拥有“弃儿情结”,她寄人篱下,内心敏感,在爱情中总是没安全感,需要宝玉不断做出保证。她和宝玉的亲密关系,都是建立在黛玉哭哭啼啼后,宝玉焦急难耐赌咒发誓后。
就算宝玉一再意图提供无条件的爱给黛玉,但也正因为他给出的爱太好太无条件了,才又一次次引发黛玉的试探,因为她不相信这是真的。
好好的恋爱,谈得伤心又伤身。
06.
综艺节目里,阿娇和外界保持的这种“回避”态度,其实跟她早期的“弃儿情结”也有很大关系。
阿娇的母亲十八岁就生下了她,而阿娇父亲在她一岁时就去世了,母亲为了改嫁狠心将她扔给父亲的亲戚,于是她只能像一个皮球一样在亲戚们间被踢来踢去。
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天生就需要母亲的爱和照顾,如果母亲对于孩子的降生本身是不期待的、无准备的,甚至是充满了懊悔和失望,那么她可能就会冷漠地对待孩子,很少给予回应。
而孩子在每次遭受到母亲的拒绝和冷漠后,内心就会产生痛苦,为了抵御这样的痛苦,他们会自发建立起一套心理防御系统。
“好吧,既然妈妈总是不理我、拒绝我,那我今后也不需要她了。我先拒绝了世界,世界就不会拒绝我了。”
其实每一种依恋都是通过自身经历而形成的防御模式,一个人之所以会选择回避亲密关系,那一定是这种方式在之前的某一刻保护他,产生了积极的反馈。
“再也不会被拒绝的感觉真好。”
但这种防御模式杀伤力太大,不仅把坏情绪隔离在了门外,连好情绪也被隔绝了。所以,“回避型依恋”的人通常也不会感到发自心底的快乐,感受不到生命的活色生香。
成年后,阿娇又屡次经历爱情失败,“艳照门”事件更是给了她巨大的精神打击,为了免除痛苦,心理的这套回避型防御模式也变得越来越坚固。
阿娇自己曾在节目上说,就算以后嫁人了也还是会工作,原因不是喜欢事业,而是觉得伴侣可能会随时离开自己,她没有安全感将自己全身心依附于对方。
所以在感情里,阿娇一直表现得很没有安全感,就连最近照顾她二十几年的阿姨要退休了,她都始终不敢找其他保姆。
回避型依恋人格也常被人说成是“爱无能”,但其实并不是他们爱得不好,而是他们从小就没有体验过“爱”的感受,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爱,所以也没法给予他人自己没有的东西。
不是他们不想,而是不能。
07.
虽然依恋模式确实对个人的影响深远,但并不是完全固定不变。我们可以通过自省和调整,来减少依恋模式中带来负性影响的那些方面。
《生活中的心理学》的作者说:“依恋类型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随着时间、选择的伴侣类型、经历的关系和重要的事件而改变。”
大多数人的依恋关系的变化,是在关系的体验中变化的。比如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伴侣,好的亲密关系可以修复不安全的依恋关系。
在综艺节目《婚前21天》中,傅首尔提到自己小时候在母亲改嫁后,一直寄住在外婆家,为了见上妈妈,她不惜喝洗洁精来让自己生病。
在遇到现在的老公老刘之前,傅首尔谈过才子、学霸、摇滚青年,可无一例外,都走不到一起,只有看上去平平无奇的老刘可以与自己交流。
虽然老刘不大会表达,也不说如何如何爱你,但直到今天,仍在傅首尔身边,这无疑治愈了她童年时期的心理创伤。
傅首尔对老刘说:“我觉得如果没遇到你,我可能不大可能会结婚的。我觉得你是我的一份礼物。我觉得嫁给你挺好的,我再也找不到谁比你对我好了。”
可见一份安全的亲密关系,可以给人带来多大的影响和改变。但是,感情的事情要靠缘分,在遇到合适那个TA之前,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08.
这时候,我们可以选择其他方式来改变依恋关系。
1、尝试建立自己的安全岛,诚恳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列出一张让你感到安全的人的名单,向他们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情绪,不要着急去解决任何负面的情绪。
你要仔细品味它,这个情绪由哪里来?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绪?要怎样做才能平复这个情绪?需要的是什么?
对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情绪不断体会,不断熟悉后,你对这些消极感受的耐受性就会变强,你也能更好地和自己的固化思维抗衡。
2、尝试写自我小传
Dan Siegel博士认为,通过理解早年的经历可以来逃脱被不安全的依恋模式定义和禁锢的境地。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试着去写自我小传,回忆自己过去的经历,并且重新审视这些经历的原因。
例如,“父母对我的冷漠并不是因为我不可爱,可能是他们没有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爱。” 通过重塑经历,来产生新的认知。
如Dan Siegel所说:“通过理解过去的自我,我们可以解放当下的自我,并赋予未来的自我以力量。”
3、找信任的心理咨询进行心理治疗
如果你觉得上面两条建议做起来仍旧很困难,不妨找一个值得信赖的心理咨询师。很多人误以为心理咨询就是聊天,所以不愿意求助心理咨询师,其实不是的。
心理咨询的重点,不是聊天,而是关系。
很多人看了许多心理学科普文章,但它只能起到一个启发的作用,并不承担解决你心理困扰的作用。真正的治愈,是通过在心理咨询中,来访者与心理咨询师建立的这个关系来实现的,只有通过这个关系,咨询师才能把它掌握的一些技能用在你身上,帮你自己解决问题。
说到底,在依恋关系中,真正能带来改变的,是人和人之间的信任、真诚和爱。
毕竟人活在世界上,最重要的是有爱人的能力,如果我们不懂得爱人,又如何能被人所爱。
愿你学会爱,以及被爱。
本文作者:Donna
该文章为重庆麓沁心理原创,未经授权,不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