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幼军《小布头奇遇记》读后感

文 | 典典的蟹妈

每个人的童年记忆,一定伴随着一到两个难忘的玩具。这些玩具就像朋友一样,曾经陪伴我们度过年少时快乐或忧伤的日子。哪怕这些玩具后来遗失不见,它们也会时时浮现在长大后的我们的心头。小布头就是这样一个玩具,他在《小布头奇遇记》中陪伴过苹苹、大娃和二娃三个不同性格的孩子,有过开心,也有过烦恼,他在离家出走后经过种种历险,最终回到了小主人苹苹身边。

这就是儿童文学作家孙幼军在《小布头奇遇记》中为我们讲述的故事。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一个带有浓厚时代特色的长篇幻想童话故事。本书写于1961年,那是个国内外政治风云动荡的时代,文学作品侵染时代特色在所难免,但《小布头奇遇记》难得的是,即使有时代特色加持,也不影响它作为一部有趣味性的儿童文学作品,成为那一代人最珍贵的童年记忆。孙幼军老先生在本书后记中提到,他在多年以后碰到当年的小读者,当对方偶然得知他是“小布头爸爸”时,脸上那种成人的严肃一扫而光,霎时间变成了孩子,眉飞色舞地跟他谈起了这本书。

到底是什么样的魅力,让《小布头奇遇记》这本书成为了国内儿童文学经典呢?下面我从三个方面逐一分析。

首先探讨一下小布头这个人物形象。小布头是幼儿园里的小老师用布头做的一个小布娃娃,被当作新年礼物分给了一个名叫苹苹的小朋友。小布头个头儿没有巴掌大,有点类似《格林童话》里的大拇指狄克,或者《鹅妈妈童话》里的小拇指,但他却不像大拇指或小拇指那样天生足智多谋,遇到危险总能靠自己的聪明化解。他是以一个懵懂、胆怯、好奇、调皮而又有点脾气的小男孩形象出现的,很像我们小时候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邻家弟弟,动不动就无心闯祸,被人呵斥两句就吓得呜哇乱哭,完后还要生上一会儿闷气。这样的人物形象很接地气,无论哪个年代的小读者都会从小布头身上看到小时候的一部分自己。

小布头负气离开苹苹外出历险的过程,也有点像我们小时候生气离家出走的某段经历。当然,小布头的经历是童话世界里的奇遇。为什么说是“奇遇”呢?因为小布头作为一个拇指大的小布娃娃,在遇上任何危险的时候,都是无能为力的,他最初唯一能做的就是找机会逃跑,这是孩童遇到危险时的本能反应。不过,小布头并没有仅止于此。他有很多朋友,除了幼儿园里的玩具伙伴们,他在历险过程中还结识了很多新朋友,包括小电动机、小芦花、大铁勺、小金球、黄珠儿等,而每次陷入困境时,朋友们帮助他,他也帮助朋友们,这种互帮互助使得他和朋友们总能化险为夷,也让他逐渐变得勇敢起来,最终敢于拿着缝衣针当剑对付总是欺凌他的五只老鼠了。而且,小布头还在周围热心人的帮助下找到了小主人苹苹,他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成长。

这样的人物形象,能让孩子们领会到朋友的意义,学会勇敢面对生活中的黑暗,怎能不赢得孩子们的喜爱呢?即使孩子们长大成人后,再想起小布头,也会对周围的世界重新产生信任的力量。就像小布头跟随苹苹回家看到雪花时的顿悟:“雪花也像别的花一样,有一股很好闻的气味,一种清清的、淡淡的香味儿。那时候——他从风筝上掉下来,孤单单地躺在田野里的时候,怎么没发现这个呢?”

其次,我想谈谈这部作品的语言。可以说,这是我迄今看到的儿童文学中非成人化语言的典范。琅琅上口的口语化表达、富有童真童趣的童言童语,是孙幼军作品的语言特色,读来让人有种说不出的亲切感,瞬间拉近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

比如,小布头初遇小电动机,做自我介绍时的对话:

“苹苹说我是……我是……”小布头想不起来,只好问小电动机,“是什么来着?”

“我怎么知道呢!”小电动机笑了。

“反正是一种机器。”

小布头初遇小金球和黄珠儿,做自我介绍后的对话:

小金球说:“什么什么呀,乱七八糟的,根本听不懂!”

黄珠儿也跟着说:“可不,根本没说明白!”

小布头说:“你们也没说明白!叫黄珠儿也不黄,叫小金球也不圆,什么什么呀!”

这种语言特色在孙幼军后期的作品《怪老头儿》中越发臻于成熟,而且还加上了随手拈来的丰富的老北京方言:甭、值当、多会儿、整日价、溜号儿、真格的、玄得慌、多新鲜哪!这样的语言,对于孙幼军这位原本出生于哈尔滨的东北人来说,离不开在北京生活多年的日积月累。据说他本人平常习惯性地带着一个小本子写写记记,即使在医院给病重的母亲陪床时也是如此。

孙幼军曾在写完《小布头奇遇记》后1964至1979年间中止文学创作15年,但他在这15年间显然从未停止观察生活,所以在1979年重新恢复文学创作后,他爆发出了旺盛的创作力,写出的作品也是一部比一部更超越自己。我们可以在他后来的短篇童话《小狗的小房子》中看到这种语言特色与诗意美学场景的完美统一。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小布头奇遇记》中的时代特色对作品的影响。孙幼军在写作《小布头奇遇记》时,原本是想让读者跟随一个童话人物去观察当时的中国现实社会,我们也的确在书中看到了人民公社、忆苦思甜和生产队等相关人物与活动的描写。尽管孙幼军本人后来对这些内容表示不满甚至在《小布头奇遇记》再版时进行了大量删减,但我还是觉得保留时代特色也算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真实记录,尤其是那时人与人之间单纯的互帮互助,是当今资本社会中所匮乏的。恐怕也唯有在那样的社会中,小布头才能完成那一系列称得上具有时代特色的奇遇吧。

总之,这部作品中的时代特色并没有影响它的故事性。只有一点我感到有些不太满意,就是小布头的朋友们长篇大论讲的那些故事,是作者刻意安排进去的旧社会传闻和科普知识,与整个故事框架并没有太大的关联。

尽管如此,《小布头奇遇记》这部作品的文学魅力不减,依然值得我们每一个读者和写作者学习和参考。

你可能感兴趣的:(孙幼军《小布头奇遇记》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