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子宫”营养到“母乳”营养的切换

出生后的营养切换:有了肠道菌群,才能够产生饥饿感

从“子宫”到“母乳”,自然界如何实现从“胎儿”到“婴儿”的营养供应模式转换?

参考答案:出生后,不仅通过母乳给婴儿提供碳源,而且还把肠道菌群积极主动地进行补充(尤其是来自于母乳的友谊菌群),从而使得不仅“授人以鱼(碳源,食物),而且授人以渔(分解和处理碳源的工具即肠道菌群)”,这是因为“饥饿源于菌群”,即自然界通过肠道菌群持续向婴儿胃肠道黏膜施加碳源需求压力,而向婴儿提供了饥饿感。

婴儿之所以饿得哭,是因为其肠道菌群向胃肠道施加了强烈的饥饿刺激信号,在胃肠道形成饥饿导致的痛觉反应,而被婴儿大脑所感知,表现为“饿得哭”,当然,此时尽快给孩子喂奶即可,一方面婴儿的肠道菌群有了营养,另一方面婴儿也能够得到营养而长身体。

由此可见,包括“乳糖不耐受”以及类似的食物过敏问题,实际上与婴幼儿胃肠道菌群异常紊乱失衡有关,缺乏处理这些过敏原(食物)的能力。

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往往会得到改善,反映在饮食方面的话,就是提倡和鼓励母乳喂养以及饮食多样化,避免挑食偏食。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子宫”营养到“母乳”营养的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