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后还想不透某些事,这辈子基本也就这样了


夏日褪去,秋天慢慢来了,这个秋天格外的寒冷。很多事情不好说,也不想说,那今天聊点简单的,聊聊工作。

工作的循环

人这一辈子绝大部分时光都是在工作上的,无论一线还是四线城市,无论博士后还是初中没毕业,这个社会里,大部分人的人生的大部分时光,终究是要被这个社会框架吞噬掉。

被打工-付出劳动-获得被剥削后的剩余价值-换算成货币体系里的货币-养活自己-产生重复劳动力,这个循环吞噬掉。

所以你如果想每天中午12点起床天天游山玩水,要么你在这个货币体系里有足够多的货币完成人生60年的每年一次的这个循环,要么你能在短期内产出足够多的剩余价值一次性脱离循环。

而大部分人这辈子是没法实现的,而社会也正是建立在大部分人无法实现跳出循环的基础上,才能稳定缓慢螺旋前进的,如果有太多人能跳出这个循环,社会的经济总量是会停滞的。去看某些福利太好的国家就知道了。


社会发展,很多时候是建立在大多数人的奋斗的基础上,而不是享受的基础上。所以如果你觉得在一个发展中的社会里你会越来越开心,抱歉那是不可能的。只有不断的奋斗,更快的努力,才能不会被社会抛弃掉。

而在社会发展中,特别是处于中层位置的人,会尤其的感觉到越来越累。比如说越来越觉得交的钱变多,越来越觉得房价太贵买不起,越来越觉得生活里自己的时间变少,也越来越觉得生活的性价比变低。

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感受。

其实很简单,因为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很多效率低的模块,因为你越来越累,而产生了量变的进步。 或者换一句话说,在一个社会的初级阶段里,中层付出5分努力,只会得到2分物质和精神回报,而其余3分,掉入了下层和整体社会发展基石里的填充中。而你必须付出10分努力,才能拿回自己应有的4分回报。

中层的社会贡献转化率和底层永远都是不同的。所以我们看,中层被压榨是理所应当的事情,随着社会整体的进步,这个比率才会慢慢提高,最终提高到类似西欧国家的状态里。

什么?你问我上层?算了不说了。

既然我们无法摆脱工作,那今天好好聊聊工作。毕业几年后,如果下面几种思维你还没有想清楚,我觉得这辈子基本也就定型了。

工作是给谁做的?

非常简单,说再多鸡汤都没用,工作就是给老板做的,就是给资本家做的,你拿的就是你价值换来的钱。

你的剩余价值有多少,决定于你老板剥削了多少,以及你本身总量价值是多少。

你想做什么?你想赚更多的钱,你甚至还想最终获得自由。

那你要怎么做?

1 提高你的价值总量 (做销售的认识更多人脉,做财务懂得更多模块,做供应链理解更多上下游,做市场能找到更优质的广告主)。价值总量从100提升到200,资本剥削掉一半之后,你的剩余价值——工资,从50变成了100.非常简单的逻辑。

2 改变剥削的比例 ,在公司中,如果你的总量没变化,那么只有剥削比例的改变,才会让你拿到更多的钱,比如你有能力让老板只剥削25%,那么你100的总量就会多出25来。而我们都知道,资本都是逐利的,都是有惯性的,上去容易下来难, 因此大部分人实现这一条路,也从来都不应该是去拍老板马屁,而是抱团形成自己的利益圈子,或者,换一个老板。

在换的过程中,自己100的总量很有可能因为与另一个公司更匹配变成了150,或者附加了另外一个公司急缺的某种属性而获得了溢价也变成了150,而如果这个时候这个老板恰巧更   好新,剥削变成了40%,那么你数字的两个因子就都变了,就不是单纯的线性增长了。

而如果你想跳出这种三点一线,不好意思。很难,我们都知道,任何工作做久了,人都会产生厌烦,哪怕你是做游戏的。每个人的耐受度不同,导致厌烦的程度和时间也不同,有的人两年就会抓狂,有的人可以忍五年十年,但无论如何, 如果你想跳出这个循环,你一味的提升价值是不够的,你必须摆脱这个剥削系数。

这就是你在日常生活里工作的思路,工作,从来都不是给你自己做的,这一点想通了,基本可以解决如下问题:

我要不要加班?

你得学会分清什么东西能提高你的价值总量,而不是提高别人对你的剥削系数。而这里有一个问题,被动的剥削痛苦和主动的提升痛苦,有时候你很容易搅浑,因为两者都很痛 苦,但前者只是提高剥削系数,后者却对你自己未来提升基础很重要,大部分人加班觉得自己是给自己增值很痛苦,殊不知其实只是把痛苦搅浑了,成了萝卜干。

我和另外一个员工关系很不好,他很少加班,要不要和老板告发他?

剥削系数很难降低,你告发了对你也没多大好处,你是给老板工作的,别做了肥了资本家损了自己名声和耐心的事情,对你没任何好处,反而会害了你自己。同理,要不要和老板打好关系,感动老板?举一反三一下。

我怎么获得自由?

你的剥削系数什么变成了0,什么时候你才是获得自由的第一步,当代企业中,你会看到剥削系数永远都在一个很高的幅度空间内,没办法,一层一层嘛,企业也不容易。但如果你想摆脱循环,你就必须把系数变成0,然后下一步,去剥削别人,这样你就可以通过压榨别人的价值而获得额外的、自己不需要付出同等劳动的、滚动起来的自由价值。你可以理解为,把剥削系数从50变成0变成-50.

如果你的主业变成不了,那么你要找到你的副业,去把这个系数中和一下,尽量的降低。直到你副业的中和效果可以让50变成0,这时候你就不怕裁员了。

 

我到底要不要换行业?

如果你总是问别人这个问题,说明你工作后还在原地踏步,真正工作几年的人是一定可以自己想清楚这个问题的。

换行业,前提是依然还是要在循环里打工,那么问题就变成,你到底是能提升价值总量, 还是降低剥削系数,还是两者都提高?如果你真的对另一个行业有天赋,你的成长系数很高,你原本行业的价值是100,换了行业后你变成50,但如果你有信心第二年变成150,那么你就算非常成功。

又或者,你选的另外一个行业的剥削系数没那么高,比如大城市省会的体制内,或者一些其他高精尖或者小圈子的行业。

如果你连自己在哪个行业里的成长系数都没发现,也就是说工作后对工作本身的认知都还没形成,那还谈什么换行业呢?

 社会是啥样的?

毕业一两年,忙于工作和刚开始进入社会的转型和生存压力,无暇顾及理解社会,是可以理解的事情。

但如果毕业好几年,还是对社会架构一知半解,又回到标题了。如果到现在还没能理解到底什么才是控制一切的东西,到底什么是宏观落实到微观影响自己的东西,到底什么是“没有对与不对,只有合适于不合适”的东西,到底如何从哪里弥补自己阶级不足的问题,那基本上,以后也很难理解了。

因为以后的日子里,会因为对这些不够理解,导致自己的价值总量上不去,而人是没法永远年轻的,当体力精力年龄优势跟不上的时候,价值总量就不再是永远上升的东西了。当别人发现原本100*50%的榨取量,现在变成了50*50%,你猜他会如何做?

 

当然不是变成50*100%,因为那样太不人道了,你活不下去。

 

不要想当然的把对工作的全情投入,当成你对社会的理解,那会让你以后过的非常辛苦。

走出去,出去丢脸,出去给自己找压力,出去打破心理固有认知,去见识这个世界上很多其他玩法,其他姿势,当你看到别人在你的年龄解锁的比你快你比多,你自然而然会再有去了解社会的欲望。

工作只是社会的主要部分,而工作并不是你所有的人生。但你的人生是一定要完全嵌入这个社会的。

比如给自己一个目标。

明年这个时候,去了解如果你的行业的公司去银行贷款,到底是怎么一个流程?理解了这条线,再回到你的业务里,你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好,如果你更多的理解了这个社会,再回到公司里,一个简单的问题: 到底要不要抱团, 要不要搞小圈子?

如果你还没有深刻理解到这个社会模块和模块之间的连接点,你肯定会说不要。如果你还没有理解上面的第一点,你也会说不要。

你是去给资本家打工的,你是承担着剥削系数的,如果你想活的更开心,你自己当然要提升本身的价值总量,但如何降低剥削系数呢?很简单,去找到一个利益集团,找准了,你未来的剥削系数就会大大降低。找不准,至少比你净身离开要好得多。

千万别在听什么只要努力就能高薪当高管,更别只听什么公司文化然后天天无目的性的加班,少喝点鸡汤。这些都只是你明面上的基础。

我虽然这么说,但是基础你还是要打牢的,公司文化自然是要理解,努力的样子自然也要做出来,甚至你要随时随地的为公司着想——但这只是在公司层面。 诚恳不代表愚忠。 

政治和历史重要不重要?

如果你的答案还是NO,最好还是在大学里,还是处在讨厌某些必修课的阶段。

随着人慢慢工作越来越久,一定是会发现政治变得越来越重要的。当年那些一起毕业去了体制内的同学,自然会有一大部分原地踏步,但那些爬起来的,他们会在工作很久之后突然爆发出强大的力量。 一个40岁的公司高管,潜在的阶级价值、社会地位溢价、甚至财富溢价,都远远不如一个40岁的权力者,并且在接下来的10年里,还会继续拉大。

而阶级的差距,恰恰来自权力的差距,权力不是什么抽象词,它就潜移默化的在我们的社会里扎根。

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个阶段的。小王去了财政局,小刘去了银行,小陈去了纺织厂,他们都有共同光明的未来——某词典。


权力就渗透在这社会里,随着人越来越踏入社会,自然会发现它的力量。而如过像上面一样,单纯认为工作就是你社会的全部,那么你自然发现这一点的时间会无限期的延后,直到40岁那一天而已。

历史呢?

年轻人很大概率会认为历史不重要,非常贴切。因为对历史的重视程度,和一个人的少年龄和时间感是永远不能共存的。当大部分人没有用自己的肉体感知历史的力量的时候,自然无法体验到它的价值所在。

为什么人越大了越注意历史?因为人越大,越发现自己用自己的肉体体验的很多事情,往往都体验过好几遍。

就像肌肉都是有记忆力,你用肉体丈量的历史,会让你知道,原来很多东西早就都在历史里了。而这时候,你才会跟随自己肌肉的记忆脚步,反射性的去回头看以往的历史,再往前看我们社会的前进预测。

没体验过这种“原来一件事情真的可以发生两次而且毫无二致”的切肤之感的时候,人自然不会注重历史。

那么年轻时候读的历史,都是没有记忆的吗?

不是,因为你读的书,都潜移默化的藏在你的心里,你一定会在以后的日子里把那些细枝末节的文字都忘得一干二净,但哪一天,你肉体感知到了某件事情,一条裂痕划在了你的胸膛上,你脑海里一定会条件反射的告诉自己,我曾经看过某本书,有同样的感觉。

这就足够了。读书,不是去背书,是去读那一段感知。以后同样的事情和环境发生的时 候,你的脑袋会给你记忆的。就像你读过那么多书,总有一天你会在和某个老板聊天的时候感知到一样。

当一个学生刚入学的时候,排斥某些课程,是很正常的事情,一些晦涩难懂又枯燥的东西背了一遍又一遍,会让人觉得这是强加给我的。

但如果工作几年之后,再回头看马克思,再回头看某些书本,想必一定会对剩余价值有更深刻的认知。如果工作之后,从来没有过这种“回头仿佛另一人”的感觉的时候,要么是之前书读得太少了,要么是工作太偷懒了没走出舒适区。

因为只有这种感觉,才能弥补之前丢掉的思维,也才能告诉自己,要时刻学会反省。

承认自己之前很傻B,就是人迈向下一个阶段的第一步。人没有必要和自己怄气,反正14亿 人,傻B有很多的,也不差这一个。


秋天来了,冬天也不远了,今年的冬天一定会格外寒冷,记得多穿衣服,韬光养晦,千万不要随便脱了自己的衣服,会饿到自己的。昨天,北京的公积金政策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公积金缴存12年才能贷到和之前一样的额度,时间被无限的庞氏拉长了。也许推广到全国只是时间问题了。

最近事情也很多,贸易战的战火又再次重燃,房子也朝着我们预想的道路一步一步走下 去,严管控汇率的大环境下,我们六月份说的加息,恐怕真的临近了。大洋彼岸,拼多多终于又在资本的挟持下,超过了网易的市值。刚上市的蔚来汽车,也终于向资本玩法妥协和低头。


跳不出工作,那就努力在工作里获得更多的溢价和自由吧,留一些时间给自己去认识这个社会,探索社会,也是一种开心。

毕竟活的明白,比什么都重要。活这一辈子,哪能只为了吃一口饭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工作后还想不透某些事,这辈子基本也就这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