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黑箱:日本之耻》
作者: [日]伊藤诗织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译者: 匡匡
本书作者是日本首位公开长相和姓名控诉性侵的女性。2015年她因为工作签证的问题与山口敬之相约进餐谈话,却遭对方性侵。这位山口敬之当时是TBS电视台华盛顿分局长,并且曾为安倍写传。作者在遭遇性侵之后的维权路上不断受到来自社会舆论以及司法体系上的阻碍,但她一直在抗争,一次次主动撕开自己的伤口,只为不要让更多人成为像她一样的受害者。
BBC也为其制作了纪录片《日本之耻》。
这本书是我在往返医院的地铁上看完的,最终打了五星。书中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句话是:
整个社会必须纠正“没有say no就等于同意”的观念,要教育大家认识到“没有say yes就等于不同意”。
她就像非虚构的房思琪,我认为这本书的社会价值是远大于文学价值的,希望每一位关注MeToo运动的人都能看看。另外看书的时候我觉得作者对于自己从事的新闻业的深刻思考及那份热爱真的非常打动我。
2.《终结的感觉》
作者: [英] 朱利安·巴恩斯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译者: 郭国良
2011年布克奖获奖作品~故事的时间线是从主人公托尼的高中时代到年老退休。看到最后我还反应了好久才意识到事情是怎么一回事,作者的文字特别合我口味,超级喜欢并且会重读的一本书!
“回忆是一口深井。”
书中提出的关于“记忆”的东西比如虚假记忆、记忆的不确定性等等让我想起了石黑一雄的《远山淡影》,也讲了回忆的不可靠,认为模糊的回忆是为自我欺骗提供了机会,石黑一雄的写法相比之下比较“收”,对于现实与虚幻交错的把握很妙,也很推荐~
3.《清单人生》
作者: [瑞典] 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译者: 孙璐
这位作者我觉得可以说是非常厉害了……国内出版的每本书都好热门,一出版就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看见好友动态都在看都在推……这本书是和好朋友共读的,特别好读可以一口气读完不累的那种,情节安排自然巧妙,作者超会写,不仅女主人公的形象跃然纸上,其他人物也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主题大概就是讲舍弃过去重新开始~
大概是在女主人公的身上看到了自己,所以看完后也对自己的生活重新思考。
btw觉得这本书真的疯狂卖小苏打的安利…
4.《自深深处》
作者: [爱尔兰] 奥斯卡·王尔德
出版社: 雅众文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译者: 叶蔚芳
王尔德在狱中写给恋人的书信,深刻反思了他们之间关系,也涉及了艺术、人生、宗教的话题。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感觉一直在吐槽道格拉斯,但是我感受到的更多的是王尔德真挚无比的爱意。王尔德出狱后还又和道格拉斯复合了,有些人不能理解,我想或许我是理解的,正如他在书中写道:“如果我因受困囹圄就抛别爱,我该如何安放自己的灵魂?'”,他在狱中每一天都对自己说:“今天我必须要将爱留在心间,否则我该如何度日?”,哪怕在他一生最黑暗的日子里,也不改初衷。他在信中所吐露的感情配上他本来就绝美的文字,我真的喜欢到还去看了一遍英文原版……
5.《殉教》
作者: [日] 三岛由纪夫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译者: 陈德文
三岛由纪夫自杀前的一部自选短篇集。9篇里我很喜欢的有2篇。收入的短篇作品皆通过反时代的主人公,象征性地描绘了三岛文学的中心主题——对罗马式理想世界的向往与日常世界之间的关系,并寻求现代的"贵种流离"(有着尊贵血统的人被命运捉弄,遭到流放)和异类孤立的意义。
大概是因为我个人本来就很吃三岛由纪夫的文风,所以分数肯定不会打低,再加上陈德文先生的翻译,完全可以把这本书闭眼入……
6.《活下去的理由》
作者: [英] 马特·海格
出版社: 后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
译者: 赵燕飞
作者在这本书中写了他得抑郁症后的亲身感受,详细记录了他是如何度过那段艰难得时期,走出抑郁,重新爱上生活爱上生命,成为更好的自己。本以为会令我感到沉重,看到最后竟感到被治愈、感动,忍不住流泪。要感谢理解你的人。
如果是抑郁症患者,应该会有深深共鸣,如果是抑郁症患者的亲属好友,想要了解抑郁症患者的内心世界,也强烈建议读这本书。我一直赞同有的时候能救人一命的是书,而不是人。感恩遇见这本书。
7.《时光倒流的女孩》
作者: [美] 加·泽文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译者: 路旦俊 / 胡泽刚
嗯,之前超热门的《岛上书店》的作者的口碑成名作。看到故事的最后再回想作者的设定、先前的剧情细节,词穷的我真的只能说作者太会写了!我就是那种超级容易被细节打动的人没错了orz……阅读过程的心情和看《清单人生》时微妙的相似~也是特别好读可以一口气读完的那种,看完感到愉快圆满、暖心治愈。
这是一个关于死亡与重新开始的奇幻故事。女主人公莉兹因为车祸死了,然后,她的故事也开始了,内容概括来说正如封面上的那句话:“所有你失去的,都会以另一种方式与你重逢。”故事里出现的每一个人物真的都温柔善良~看完后让我重新思考了生死与得失。
8.《我要快乐,不必正常》
作者: [英] 珍妮特·温特森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译者: 冯倩珠
我超超超爱的作家珍妮特·温特森的自传!看完后我想抄写熟读并背诵的句子合计有大概一万字……我真的太爱太爱她的文字了,翻译再普通都压不住的灵气,每一本书都让我觉得她的写作才华要从书里溢出来了……完全可以列入“老天赏饭吃的作家”清单中……即使故事性并不那么强,读起来还是太流畅享受了!高中时看的她的书里面我喜欢的段落直到现在我还能背出来……她在这本书里坦诚地讲述了自己压抑的青少年时期,与“不那么好”的养母一起生活时的痛苦挣扎,思考家庭关系,学习着如何爱与被爱,自自己有伤口以来一生都在努力治愈,接受疤痕……看完后让我不仅是喜欢她的作品而且更加喜欢她这个人,喜欢她的勇敢决绝,喜欢她的自由意志。
她说,“为了避免被发现,我一直在奔跑。为了能让自己发现事物,我一直在奔跑。”
她说,“如果我不能也无法停驻在原地,那我将倾尽全力前行。”
9.《现实与欲望:塞尔努达流亡前诗全集(1924—1938)》
作者: [西班牙] 路易斯·塞尔努达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译者: 汪天艾
“我曾在我的日子里等待一位神,照他的样子造自己的生命, 可是爱,像洪水, 沿途席卷所有渴望。”
塞尔努达1938年因西班牙内战开始流亡,此后二十五年辗转英、美、墨西哥直至去世,终其一生未再回国。他说:“如果说对一个诗人而言存在令人艳羡的命运,那就是穿过同代人的视而不见,在身后未来的读者那里找到道路。” 这深深打动了我。
书中有太多令我惊艳的字句,如果喜欢读诗,一定不要错过这本书。
10.《山茶文具店》
作者: [日] 小川糸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译者: 王蕴洁
(这本书有点剧透应该没关系吧_(:3」∠)_)
虽然这本评分挺高的有8.3,我一开始看的时候觉得还蛮喜欢,预计自己会打个8分,看到后面看完就觉得一般了,大概打个6.5的样子……但这并不代表它不是本好书,可能只是不大合我口味吧……
总体来说也是一本日系小清新路线的书,温馨治愈向。故事主要发生在镰仓一家提供代笔服务的文具店,女主人公雨宫鸠子的外祖母点心子住院、去世之后鸠子继承了这家店正式开始了一个人的生活,然后就是各种各样的人来拜托她代笔从而发生了各种各样的故事。
其实书中还是有一些小细节是令我感动的,比如鸠子每次都会针对每一位委托人的情况细心挑选所要用的信纸、墨水、信封,每一封信的字迹也是不同的(这里吐槽一下虽然书里面特意制作了鸠子代笔的信件的插图看起来挺用心的,上一次有这种感觉还是看的《双峰:神秘史》~但我真的觉得简体版的字写得不是很好看呃……有一点失望吧,还有就是我觉得信件内容并不是很出彩?),无论信件要传达的是一件好的事情还是一件不好的事情,鸠子都会斟酌用词,因为她觉得“书信除了正确向对方传达自己的想法,避免对方收到信时心生不快,也同样重要。”,我就想,如果是本人写绝交信这类信件的话,难免会代入主观情绪吧,就像书里的一句话说的,“很多人吵架时会若无其事地提及对方最忌讳的事。”,或者身为当事人去写的时候,真的难以下笔,难以亲自斩断某些关系,很多人总认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话,这样的关系可以不说破,继续“好好”地维持下去,而书中委托鸠子写绝交信的匿名小姐说:“剪断的时候,还不肯死心是不行的。如果藕断丝连,那就失去了意义。因为断得干脆,可以减少双方的痛苦。由我亲手剪断不公平,所以来寻求你这个第三者的协助。”,她“或许认为,继续虚情假意地和对方当朋友,对双方都没有好处。”,仔细想想我大概是个和这位匿名小姐差不多的人吧(笑)。
还有一个感动的点是,鸠子与外祖母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因书信不合又因书信和解吧,我还挺喜欢这种写法,给我一种圆满的感觉。
除此之外,鸠子和邻居芭芭拉女士的和谐相处也是很令我羡慕了!
书中的感情线我觉得莫名其妙不如没有……
btw,果然还是好想去镰仓看看啊~(书里还有手绘地图)
分享一些书摘~
如果你觉得这是骗人也无所谓,但是,有人就算想写信也没办法自己写。自古以来,代笔人就像所谓的影武者,跟战国时代武将和大名的替身一样。这些人绝对无法曝光,却对他人的幸福有所帮助,是受到感谢的职业。
这个世界也许就是这么一回事。只要有缘分的人互相协助、彼此扶持,即使与有血缘关系的家人关系不睦,也能获得他人的支持。
仔细想想,每个人其实都看不见自己。虽然可以看到手和手指,但除非照镜子,否则看不见自己的后背和屁股。无论任何时候,周遭人们所看到的我,都比我看到的自己更多。
与其苦苦追寻失去的东西,还不如好好珍惜自己眼前拥有的东西。
11.《梨木香步精选集》
作者: [日]梨木香步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译者: 竺家荣
这本书的装帧和之前看的太宰治的《潘多拉的盒子》一样,我超喜欢,特别好翻,而且排版很舒服,很好读的一本。我个人认为是比较适合假期放松看的一本书~
以前看过她的《家守绮谭》,就爱上了她的文风,首先是我本来就比较喜欢妖鬼怪谈这类的故事,其次觉得她笔下真的万物有灵,还给我一种非常温柔的感觉。而且这本书看的时候就觉得梨木香步真的很会开脑洞……太有意思啦。
(突然想到以前看的宫部美幸的《扮鬼脸》,也是写到鬼怪但是也令我感觉很温柔美好~)
虽然感觉总体风格也是日系小清新叙述比较平淡,而且每一篇的篇幅都不长,却篇篇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且大部分都很喜欢~那种淡淡的慢慢的默默被治愈的感觉。
全书一共收录9篇,我比较喜欢的是《月亮与潮骚》、《“过去”的故事》、《排列在书架上》、《同款短大衣》,从封面和封底看来,本书主推《丹生都比卖》,这篇也是篇幅最长的。
因为都是短篇我就不说主要剧情啦要不然感觉都透完了……
一些书摘~
人生简直就是无法预测之事的聚合体。
……人们为什么要打仗呢?即便是平日里,看到人与人之间相互蔑视,凶狠地互相憎恨,我总是特别恐惧,特别悲伤。舍人们说,为主君拼死战斗是最可贵的事,但这种忠诚之心似乎伴随着更多的恐惧和悲伤,对我而言太沉重了,犹如盛夏的火辣辣的日光炙烤着大地一般。
……人的欲望到底有没有止境呢。努力达成欲望,难道就是人生之路吗?难道说人要背负着身体里的欲望,一辈子都为了实现欲望而奋斗吗……
无论是一个地方的气候,还是住在那里的人,都和那块土地的守护神的特质很相似。草民就是守护神的化身。
12.《当呼吸化为空气》
作者: [美] 保罗·卡拉尼什
出版社: 猫头鹰文化·浙江文艺出版社
译者: 何雨珈
涉及到癌症、生命、死亡之类的字眼,我觉得还是有点沉重。
简单来说,作者保罗是一位天才的神经外科医师,还不到40岁,在他刻苦钻研医学数年终于要照着自己的规划迈向人生巅峰的时候,被诊断出患了肺癌。他是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人体生物学双学位,剑桥的科学史与哲学硕士,耶鲁的医学博士,当时,他即将获得斯坦福医学院外科教授职位并主持自己的研究室。保罗可以算是弃文从医了,不禁联想到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我想,正因为保罗是医生,已见证过太多生命的奇迹与失去,才会在面对这件事的时候冷静理性地去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他说:“满目的人间悲剧与痛苦失败,我真怕自己已经看不见人类关系最非凡的重要性了,不是病人和家属之间的关系,而是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关系。专业技术出色是不够的。人人终有一死,作为一名住院医生,我的最高理想不是挽救生命,而是引导病人或家属去理解死亡或疾病。”
他勇敢坦然地面对自己的癌症,接受家人朋友的爱与帮助,令我深深为之动容,他以患者与医生的双重身份,用坦诚的文字记录下自己的人生,用最后还撑得住的那段时间继续上手术台救死扶伤,看到最后,我不仅因保罗流泪,也为他的妻子露西流泪。露西说保罗是她的“圣骑士”,保罗最害怕的事情是离开露西。在保罗确诊之前,他们的婚姻状况出现了点问题,确诊之后,两人扶持勇敢前行。露西在后记中写到:“我们各自都对很亲密的朋友开过同样的玩笑,说挽救婚姻关系的秘诀,就是其中一人患上绝症。相反地,我们其实是明白了,直面绝症的方法之一,就是深爱——袒露自己的脆弱,满怀善良、慷慨与感恩。”
保罗和露西的孩子出生时,保罗写下自己想告诉这个小婴儿的事:“在往后的生命中,你会有很多时刻,要去回顾自己的过去,罗列出你去过的地方,做过的事,对这个世界的意义。我衷心希冀,遇到这样的时刻,你一定不要忘了,你曾经让一个将死之人的余生充满了欢乐。在你到来之前的岁月,我对这种欢乐一无所知。我不奢求这样的欢乐永无止境,只觉得平和喜乐,心满意足。此时此刻的当下,这是我生命中最重大的事。”……流泪。
因为爱,因为责任,“我无法前行。我仍将前行。”
译者的序也写得非常漂亮,总之这是一本我会重读N遍的书了!
书里触动我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也是就选几个书摘分享吧…
我越来越强烈地认为,要对生与死的问题有实质性的道德意见,关键在于对其有直接体验。我开始觉得言语和说出言语时的空气一样,轻飘飘的。一番审视和反省之后,我意识到,自己仅仅是在确认已经明确的事实:我想要直接的体验。只有从医,我才能追寻严肃的生理哲学。从道德的角度来讲,比起行动,思考实在是微不足道。
一天前我刚刚迈入医院大门时,生与死还不过是抽象的概念而已。现在,我已经近距离地直面二者。也许贝克特笔下的波卓说得对,生命就是转瞬即逝,太短暂,容不得多想。但我必须集中精力去扮演好迫在眉睫的角色,一心一意投入到死亡的全过程中。我就是拿着钳子的掘墓人。
那些集合了生命、死亡与意义的问题,那些所有人在某个时候都必须要面对的问题,通常都发生在医院里。当一个人真正遇到这些问题,这就变成了实践,有着哲学和生物学上的双重意义。人类是生命体,遵循自然法则,很遗憾的是,这些法则就包括一条:熵总是在增大的,生命是无常的。疾病,就是分子的顺序打乱了;生命的基本要求是新陈代谢,而死亡,就是新陈代谢的终止。
所有的医生都治病救人,而神经外科医生则在为病人保命与保住个性之间备受煎熬:每一次脑科手术,都不可避免地成为我们对自身本质的一次操控;每一次和经历脑科手术的病人谈话,也都迫使我们直面这个现实。另外,对于病人和家属来说,脑科手术应该是他们一生中最戏剧化的事情了,是一件会对人生产生重要影响的大事。如此的紧要关头,问题不仅仅局限于生存还是死亡,而是到底怎样的人生才值得一活。你愿意用失去说话的能力,来交换多几个月的生命,默默无声地度过余生吗(也许你要替自己的母亲做这个决定)?你愿意冒着丧失视力的危险,来排除致命脑出血的哪怕一点点可能吗?你愿意右手丧失行动能力,来停止抽搐吗?你到底要让孩子的神经承受多少痛苦,才会更愿意选择死亡呢?因为脑部控制着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和经历,任何神经上的问题都迫使病人和家属去思考(理想的状况是,有医生指导他们):到底是什么,才赋予生命以意义,从而值得一活?
面对生命的界限,人人都会屈服。我想,进入这种过去完成时的人,应该不止我一个。大多数的梦想和抱负,要么被实现,要么被抛弃,无论如何,都属于过去。而我的未来已经不是一架天梯,通往逐步升高的人生目标,而是一路平坦,铺陈为永恒的现在。金钱、地位,这一切的虚荣浮华,都像《传道书》里对其毫无兴趣的传道者所说的:不过是捕风而已。
13.《华氏451》
作者: [美] 雷·布拉德伯里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译者: 于而彦
(写到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剧透的边缘试探……尽量憋住一些情节……)
无论是说书还是说作者,都是非常有名了。之前看过他的《火星纪事》,对于爱科幻的我来说真的超喜欢了,所以对这本书期待也很大。
全书八万六千字左右,也算是很快就可以看完的一本书~其实在中学时期就想读这本书了,现在想想如果当时就看了,估计那会儿我的评价会比现在高很多……因为现在的我,在看过乔治奥威尔的《1984》《动物农场》,看过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之后,就反乌托邦来说,这本书真的不如那三本好……我觉得这部作品的力度不够,剧情一般,人物逻辑也让我觉得有点迷,感觉故事从开头到结尾的每一个冲突点都有点怪怪的,甚至让我觉得有点像强凑的……虽然在文字上有前后呼应,但我在感觉上并没有感受到明显的前后呼应,细节剧情的前后呼应可以算是比较容易让我有好感的写法,所以当我预期太高而实际这种感受不强烈的话我还是有点失望的。
故事设定还行(但我真的无法想象没有书人类世界怎么进步发展……),书里的好句也特别多。大概讲了在那个世界里,书本成为禁忌,消防员的职责也从灭火变成纵火,一旦发现有书便马上出任务烧掉,书名的华氏451就是指纸张的燃点。身为消防员的男主人公在遇到一个奇怪的女孩之后,思想慢慢开始发生改变(其实我觉得之前他的思想就已经有改变的迹象了),对焚书这件事,对这个世界产生了怀疑。后来男主人公在“逃亡”时找到了一批同伴,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书”,我擅自取了个名儿……他们真的像“流浪的图书馆”,他们记忆书,烧掉书好不留痕迹,只为了等待未来有一天,后人还能够读到。首先,我是觉得这本书的每个比较关键的剧情冲劲儿都不够,其次,我对那批学者记忆书这件事情表示怀疑,虽然他们的脑子一定比我好使得多,但是否真的能保证某个人所记忆的内容是原作者的原文原意没有偏差?如果记忆有错,就没有人能够纠正了,证据早已被毁灭……所以我始终认为纸质书不仅不会被取代,也不能被取代……
(不知怎么写到这里忽然想起《奇葩说》里陈铭对詹青云说的“知识的垄断才能带来知识的控制。”)
虽然感觉我个人的评价不咋高,这本书作为一部经典,还是推荐看看的~
分享部分书摘~
终归说来,如今是卫生纸可随意使用的时代。拿别人当纸擤鼻涕,然后把纸揉成团,冲掉,再取一张,擤鼻涕,揉成团,冲掉。人人踩着旁人求取名利。
群处是很好,但是我不认为把一群人找到一块儿却不让他们交谈就是交往,你觉得呢?一小时电视课,一小时篮球或棒球或跑步,再一个小时抄写历史或是绘画,然后又上体育课,可是你知道吗,我们从来不发问,起码多数学生不发问;他们干脆把答案放映给你看,我们就坐在那儿再听上四个小时电影老师的讲课。我觉得这根本不是交往。这是一大堆漏勺,然后把大量的水从勺口倒入,从底部流出,而他们告诉我们这是酒,可它明明不是酒。一天下来,他们把我们弄得精疲力竭,只能上床睡觉,或是去游乐园欺负别人,拿着大网球到砸窗区砸碎玻璃,到砸车区砸烂汽车;或者开车上街狂飙,试试看能够开得多贴近灯柱,逞强好勇。我想我就跟他们说的一样,没错。我没有一个朋友。这应该证明我是不正常的。可是我认识的人个个不是狂嘶乱舞,就是互殴。你有没有注意到人们如今是怎么彼此相残的?
简明的简明版,简明的简明的简明版。政治?一则专栏,两行字句,一个标题!然后,半空中,全消失了,人的头脑被出版商、剥削者、传播者的手转得太快,结果离心机把所有非必要的,浪费时间的思想全甩光了!
人人并不是生而自由平等,并不像宪法上说的那样,人人是被造成平等的。人人都是彼此的镜子;这样才会皆大欢喜,因为这样一来就没有见高山而渺小的感觉,无从怯懦、无从评断自我了。
我们无法确切指出友谊形成的时间。正如注水入瓶,一滴一滴注入,最后必有一滴会使它满溢;同样的,一连串的善意,最后总有那么一次会使心灵满溢。
你害怕犯错。别怕。人可以从错误中学到教训。老弟,我年轻时硬是跟人卖弄自己的无知。他们用棍子修理我。到了四十岁,我驽钝的工具已经磨得又尖又利。要是你掩饰自己的无知,没有人会修理你,你永远学不到教训。
14.《冰雪纪行:赫尔佐格的慕尼黑-巴黎日记》
作者: [德] 沃纳·赫尔佐格
出版社: 湖岸出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译者: 倪璞尔
这本也是评分8.0但我不太喜欢。大概四万五千字,本来是很快就可以看完的一本书,但我看了大概快要两个月……嗯……看的过程简直让我想起了之前看《美国众神》的小说的时候……当然实话说相比之下并没有当时那么痛苦_(:3」∠)_看到后面就是想着看都看了就看完,说不定会改观,结果并没有。我想了想我不喜欢的原因最主要的可能是我从头到尾都无法理解作者的行为动机……这本书的背景大概是,作者在电影行业有一个前辈因为长期辛勤工作病倒住院,就想着自己从慕尼黑坚持步行到巴黎看望前辈的话,前辈就会康复……结果其实他还没走到人家就出院了……作者知道后表示这就是天主教所谓的“得救的证据”……好吧……其实我并不是不能理解这种想法,因为我外婆是信佛的,每当她自己跨过某个坎儿,或我跨过某个坎儿,都说是观世音菩萨保佑,然而对这我却没什么感觉。还想起之前看徐晓的《半生为人》,徐晓自认是个缺乏灵性的人,不愿寄希望于来世,不烧香拜佛。在丈夫要做等了很久的一个手术的前一天她去了北京城南的一寺庙白云观,在每一尊佛像前敬上几柱香,放下一些钱,然后虔诚地下跪、磕头,求佛保佑……这件事却非常打动我。不知道为什么到作者这里我就觉得不是很好……(书中写得好的句子还是很多的)可能还是因为我觉得作者“疯”的想法占更多吧……
(其实感觉这部作品还蛮适合拍片子的……)
孤独是好事吗?是的。前方总会有意想不到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