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五周的迷思

工作五个周,感觉经历了三个月。从刚入职的各种培训,转到培训后需要我们的各种输出。

本来写教案,课程研发,教学对于我而言,可以应付,但是如果是带团队,我就暴露了自己很多缺点。

用JO-WINDOW的理论来说,就是打开自己的好多盲点象限,有段时间甚至感觉自己似乎没办法胜任这份工作,领导总是在说我的不是,一部分确实是自己需要改进的,一部分感觉有点无中生有。

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压在心里,好像大石头,让我每天都提不起兴趣去上班,以前觉得公司特别好,愿意花很多时间给老师去学习和培训,甚至让老师学习很多管理学的知识,好好干肯定有很大的发展,主要是孩子上学可以解决学位问题,而且折后价格也还可以承受。

可是最近发现现实好像不是自己想象得那么美好,忙起来后发现,学校第一紧要的还是要招生,所有的师陪、教研和成长赋能,前提都是学校能够找到学生,运转起来。而且作为创业团队,加班是必然的的,而且很多制度并不完善,任务分配和沟通机制没建立好,任务完成得让领导并不满意,打回重做呢,领导又说效率低。

回想以前为什么我没有这种感觉,是因为国外工作环境太舒适了吗?

是因为回国后重新适应职场环境,才让我这样有压力,是公司制度的问题吗?

以前我会归类于文化差异,新加坡的职场环境和人事都比较单纯,所以我无忧无虑地做教学;回来人事关系复杂,我没有过度地注意一些细节,心思比较“单纯”,其实就是没眼力劲儿,有一个周我认为是我国际差异和公司管理制度的问题。

可是现在我发现其实不是,在哪里其实都需要处理人事关系,只是新加坡时我只是一个外聘老师,与大多数本地人老师没有直接的竞争关系,他们都知道我是需要离开的,所以不屑于与我竞争,也不会过多关注我,我的缺点和优点似乎都不是很重要。

但在新加坡新加坡籍的老师会优先提升和选拔,与他们本地的老师这么多年也没什么人认真地跟我说过自己的一些小毛病,大家之间互相忍让和谦让,感觉和乐融融,谁也不得罪谁,反正公办学校不愁找不到学生。

而现在所处学校环境不一样,我几乎和学校所有老师都存在直接和间接的竞争关系,就算我不想和别人争什么,别人也会想来争点什么,这种感觉真的很不舒服。

在哪里都可以有压力,也可以轻松,不管国内和国外,都有这些关系,只是自己在这个岗位上的身份不同,同事不同,让我们在岗位上的遭遇不同,感受也不同,我相信我的压力可能有一小部分来自文化的差异,但是更多的是在在自己岗位的变化,带来职责的变化,所具备的各种能力需要提升,这几天才悟出这点,是不是有点后知后觉了。

相信再苦的工作都有上帝美好的旨意在里面,如果工作是陶造我的器皿,那我只有向内看自己还有那些瑕疵需要被修复的,愿上帝赐给我的这份工作有丰盛的恩典和祝福。

你可能感兴趣的:(工作五周的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