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自行车的人

最近旁听了一门电影史相关的课程,讲到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这部分的时候,强烈要求大家自行观看一下这部经典的《偷自行车的人》。

我当然不是第一次接触这部影片,但是很怕看黑白片的我,一直拖延着,没有把它从头到尾认真看完过。

课堂上教授给我们看了这部电影的开端部分,就觉得这是一部很有魅力的影片。

首先是这个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二战之后的意大利罗马,并不是我们今天想象中充满着艺术氛围和浪漫气息。

大量的失业人口,人们常常为了能吃上一口饱饭发愁。

男主人公虽然也是很努力得找着工作,但是总给人一种精神头不太够用的感觉,比方说招工的在喊到他的时候,他居然不在眼前,而是被人从远处找了过来。

他也不是太诚实,因为他谎称被当掉的自行车只是出了故障,可那个时候他并没有足够的钱去把它赎回来。

他可能也只是不甘心,不甘心到了手里的工作,就因为没有自行车而又与自己告别。

于是接下来,作为观众的我们,就随着他,在这一次次与自行车相关的事件中经历着各种生活的馈赠与命运的毒打。

每当在得到一点微乎其微的馈赠进而充满希望的时候,很快就又会伴随着命运的毒打将其推向绝望的深渊。

(找到工作了,带来了希望,但是没有自行车,绝望。

妻子卖掉了嫁妆凑够了赎回车子的钱,带来了希望,第一天上班的时候就把车子弄丢了,绝望。

找到朋友帮忙找车,一行人来到自行车市场,带来了希望,找了一整天一无所获,绝望。

看到了小偷与一个老人说话,带来了希望,小偷却骑车跑掉了,绝望。

小偷虽然跑掉了,但是找到了和他说话的老人,希望,老人不愿意提供更多的信息,绝望。

去找算命的女人以求方法,希望,得到的却是含混不清的回答,绝望。

从算命的地方出来与小偷撞了个正着,希望,小偷打死都不承认自己偷了他的车,又找不到任何证据,绝望。

动了邪念,偷了别人的车,希望,被热心群众抓住,差点扭送到公安机关,失望绝望。)

影片的结尾,并没有像我们在大多数电影中看到的happy ending的结局那样,主人公又回到了生活的正轨。

他在心爱的儿子面前,从一个被害人变成了一个加害人,被正义的群众当众掌掴,颜面尽失。

而正是这些看似正义的群众,却在刚刚,作为小偷的帮凶,把他,一个被偷了自行车的人的最后一点希望踩的灰飞烟灭。

对别人来说可能只是一辆普通的自行车,

而对于他来说,是能够得到妻子足够的尊重,能给儿子吃饱穿暖,那是全家人脱离贫困与饥饿最后的希望。

这一切,都被该死的小偷夺走了。

你说他有错吗?他当然有错,我们常常被教导,即使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做恶。

你说他可怜吗?他当然可怜,生在这种乱世之中,没有一个人是可以幸免的。

这可能也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作品的特点吧,导演并没有去过于煽情,他的讲述方式更加冷静客观,

整个观影过程当中,我总会有一种隐隐的刺痛。

儿子的聪明乖巧和由于贫穷过早得懂事,让人心疼。女人一边嫌弃丈夫不争气,一边却又卖掉嫁妆默默的支持丈夫,让人心疼。

丈夫长期失业,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得不到妻子应有的尊重,让人心疼。

即使这样,他们也没有放弃生活,他们努力挣扎的样子是那么鲜活,虽然是意大利的故事,但是好像又跟生活中的我们没有太多差别。

比起夫妻之间的关系,这部电影中的父子关系更让人印象深刻。

崇拜爸爸的儿子,跟随着爸爸四处寻找自行车,他们是同行的战友。

可他也只是个孩子,会说一些不适时宜的话,而爸爸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把脾气发到儿子身上,这无疑是他在儿子心中形象的一次坍塌。

为了挽救父子关系,爸爸带着儿子去餐馆吃了饭喝了酒。

儿子也在那里看到了他们生活圈子以外的人的生活方式,儿子还是那个乖巧的儿子,当爸爸跟他说在餐馆吃一顿饭需要有很强的经济基础支撑的时候,

他的第一反应是放下手里的面包。

在一群人围攻自己爸爸的时候,儿子没有退缩,他跑到爸爸身边,用幼小的身子去护着犯错的爸爸。

从那之后,这位爸爸应该真正成长起来了吧?

这几天准备把小帅导演的十七岁单车找出来看看,都是自行车的故事,也都是让人心酸的故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偷自行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