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国近代史观

这几天把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读完了,蒋廷黻先生是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任南开大学历史系的第一任系主任,之后又在清华大学当过历史系的主任,正如郭廷以先生所言:近代史中国的研究,蒋先生是开山之人,近四十年来,将先生在这方面的研究把中国近代史研究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而这本《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从曾国藩到康有为,从李鸿章到孙中山,本书将近百年来的演变和人物娓娓道来,以中国的近代化为线索,其核心观点为“中国人能否近代化将关系国家兴亡”,主要阐述了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人所做的自强努力及其失败的原因。本书的最大价值在于构建的史学框架和断代史体系,曾引领了近代史研究的风潮,因此被称为近代中国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如果你想系统自学中国近代史的话,这本书同样可以当做我们的开山之读。

十九世纪我们称为“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因为以这个时间段一分为二,东方的亚洲和西方的欧美往前两个世界尽管也有商贸的联系但是那种关系是可有可无的,葡萄牙人在十五世纪末发现了绕非洲好望角的欧亚直接航路开辟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从此欧洲的历史进入了海洋时期,到了十九世纪由于西方世界大航海打下的基础以及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综合国力爆发式增长,西方世界以侵略的方式强行打开了亚洲的大门。

我们之所以将1840年鸦片战争称之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因为鸦片战争改变了我们旧中国的社会性质,我们从一个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这也是我们近代化饱受列强国家压迫屈辱的开始。

欧洲国家的近代化其科学技术、军事技术甚至政治制度相比较中国的封建社会可以说是降维打击,因此当两个国家因为利益的冲突而矛盾不断时,战争也就无法避免了。在这个过程当中双方也是一个不断试探和博弈的过程,清政府的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剿夷派和以琦善为代表的抚夷派纷纷进行了尝试和斗争,我们说不管是剿夷还是抚夷他们虽然代表的政治立场不同可是爱国之心都是没问题的,深处统治阶级没有哪个人不希望自己的国家富强不受欺辱,只是由于对当时时局的认识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导致。但是鸦片战争后我们并没有深刻反思关于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力的差距,倘若在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那我们的近代化将将要比日本明治维新早二十年,当然历史的车轮永远不会倒退,而我们丧失的宝贵的二十年的光阴使得西方列强不断的侵略而我们也一直在签订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之间度过。在这个过程当中清政府的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在天津大沽口战胜英法联军也只是昙花一现。

同时清政府在这一时间段也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内外交困。对外要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对内还有太平天国运动的崛起。太平天国运动虽然从1850年在广西起义开始到1864年湘军攻陷南京经历短短的14年,可是撼摇了清政府的根基,同时太平天国运动也让我们看到了旧中国农民运动的局限性,它是不能够救国救民族的。

穷则变,变则通。在这样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过程当中清政府以及广大的开明仁人志士开始了一系列救国图强的自强运动,这当中当属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办新式学堂、发展海军力量以及其他工业。可是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加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自强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我们最明显的一件事情就是清政府为了给慈禧建造圆明园而克扣了本该发展海军力量的资金,而这为后期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埋下了伏笔。这个过程当中除了军事工业上的一系列改革,还有改革政治制度的百日维新,但终究因为触犯了当权者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失败。

而到了1901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而同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中国从此彻底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一次次救亡图存运动失败,孙中山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方案以拯救国家,1911年爆发了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从此革命精神深入民心。

通过阅读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让我对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这段历史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很多历史大事件的细节是在上学时期课本里所不曾提及的,我们学习历史,看待历史上的任何一件事情不能拿事后诸葛亮的眼光去评判,应该站在当时的立场与时代背景下去观察。中华文明曾经站立在世界之林,我们也曾有过懈怠和停滞不前,也因此落后而被挨打,可是我们中国人是有血性的人民,中华民族是有韧性的民族,不论我们如何艰难,苦难会使我们忍辱负重而快步前行,发展前进的路程是曲折的,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人都是如此,那些曾经杀不死我们的只会使我们更强大。当我们感到迷茫时,感到努力而没有收获时,希望朋友们有时间可以去读一读这本书,看到我们的国家曾经饱受灾难和折磨却经过如数仁人志士的流血牺牲和战斗而换来了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我们现如今所经历的一切磨炼相比较先前都是无足轻重。道阻且长,行而将至。行而不坠,未来可期!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中国近代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