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结了孩子学习上的10个最坏的学习法,及解决策(上)

我认为,比起打倒敌人,能克服自己欲望的人更是勇者。

因为只有战胜自己,才是最难得的胜利。

——亚里士多德


我们发现。

在我们所接触的成绩一般甚至不太好的学生中,相当一部分的人学习不可谓不努力,该学的学,该做的做,学习时间也能充分保证。

但就是成绩上不去。

为此,我们通过访谈,问卷,聊天等多种方式的沟通,总结了孩子们学习时的10个坏坏的学习法,共通的最多的10类型。

以下,我将一个一个予以介绍,并同时提出解决策。

你可以帮孩子或者让孩子自己对照一下,因为实际修正自己的错误的学习法可以意外地简单,但是能马上出效果。


1、上课、测试或者考试等,一次结束后就不管

好不容易上课认真听讲,做好笔记,测验完,考完试,结束了就不管了,也没想复习和复盘,做个总结,做做练习。

如果课后不复习,那么认真听讲的努力和时间也会完全变得无意义。

特别是学习这个东西,因为无关生存,一次的学习不会让大脑认识到其重要性而优先记忆。

花了时间学,上课集中听,拼命为了测验出成绩......即使这样的努力再多一点,还是一样不会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烙印。

而只有无数次的反复记忆和实际应用,才会让大脑感知这些学习内容的重要性,进而开始保存下来。

为了不让自己的辛苦白费,复习才是必须完全执行到位的学习任务。

再说得不好听一点,学校的老师只是把课本上的内容要领简单地讲给你听,逼着你做练习,最主要的作用在于约束你去不得不学。

换句话说,自己即使不去上学也一样可以学好,只要有足够的自控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同样的知识,而最终的差别,成绩的反映只在于复习(反复)的多少的好坏。

毕竟复习的结果保证能起到让知识定着下来,能提升学习效率的作用。

那么,复习究竟怎么做才好呢?

要做到“看到关键词,立马能反应知识点,脱口而出;看到题目,确实能解开”,就算OK了。

从我们的经验来说,复习时的时间分配为:看,用10%~20%的时间就足够了,回顾、读、写、说出来和大量练习的时间则要保证在70%以上。

另外,从复习的次数上来说,同一内容的反复复习的次数必须保证在3~4次,毫无疑问都能记住。

复习比预习更重要,是学好记好理解好的关键,所以必须极端重视。


2、对自己的学习任务,没有一点兴趣

这也是很多学生身上出现的根本性的学习问题—不管怎么毅力非凡地花时间学习,对内容不感兴趣,记起来就会非常不上心,很简单地就会反应到学习成绩上去。

比如,上课时老师的讲授,“路易14世被称为太阳王”。

你虽然不感兴趣,但是想到可能会出现在之后的测验中,你不得不强迫自己记下。

这时的记忆只能算是短期记忆,当时记住了,但是过一段日子基本就会忘,即使反复看,完全记下来也需要时间。

相反,你如果对此兴趣盎然地话,你会自己想,“为什么他会被称为太阳王?”。

教科书上虽然没有答案,但是你会自己调查理由,深入到学校没有教给你的“垂直深化”的知识领域,而主动地去了解并记住的内容,基本不可能忘掉。

因为你的大脑会进行判断和认识—这是重要的情报。

人的认识有限,兴趣再广泛,对于所有看到想到的事物都好奇、并激发起兴趣是不可能的。

但是,不管学什么,任何时候都应该抱有“兴趣能让学习快乐,能深化知识”的意识,这样才能通过意识去引导自己“想办法让学习快乐起来”,否则很容易把学习只当成任务来完成,甚至讨厌起学习。

引发学习兴趣的方法,其实是和提升学习干劲是相辅相成的,关键词就是“成就感+自信+自我肯定”。

从“简从少从小”开始,以逐步积累的形式,可以让孩子或者自己感知成就感,就能持续激发学下去的动力和兴趣,直至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反馈,也需要用到“约束”,还有奖励,因为学习出成绩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每天获得一些成就让自己欣喜,才能真正既“解决了问题”,又“达成了目标”。

另外,组成学习小组,相互帮助、激励和竞争,也是一个很好的能激发学习兴趣,养成学习习惯的高效选择。


3、只注重“输入”,不注重“输出”

输入大脑的知识,不经过输出的实际应用,很多时候都是暧昧模糊的—自己认为已经掌握了,运用和考试时则会含糊不清,模棱两可。

输入,“进入大脑”,但并没有定着下来,比如上课时的听讲,自己看书,即使能记住了,实际不用还是枉然,这就好比骑自行车,看到画面知道要怎么骑,但是自己不试,尝试多次失败来理解和掌握看到的要领,一样骑不好。

输出,“出大脑”,用自己理解的、记忆的能活用于实际时,这是才可以认为是已经确实成为了自己的东西。

可以这么说,不通过反复的输出(含大量练习),要想在真正考试时发挥出真实的实力是不可能的。

也就是说,只是看听,反复看听的学习,是不通用于最终考试的。

这个问题出现在学生中比例也很多,悲哀的是,这样的学生,自己好不容易努力的成果,根本不可能得到十分的发挥—一味地看教科书,看笔记还是无法提升成绩,多半问题出在输出不足上。

输出最终起到的作用,就是为了确认自己是否真的记住了,理解了,看到相似的内容或关键词等,能不能立马想起和反应的实际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具体来说,

* 不要只是看着单词,大声读出来,同时一起写出来,然后自己测试自己单词的意思,无论是中翻英还是英翻中,能马上想起。

* 不会做的数学问题,不能只看答案,为什么是这个结果,思考过程的回顾,一遍遍写出来,直至完全会解,还包括题目和解答过程的多遍大声朗读是必须的。

* 历史学习时,边听讲或看书,边循着关键词,自己设定一些一问一答的问题,等复习时用来回顾和解答,可以不用写出来,自己说出来,然后用手机录下来确认。

* 语文学习时,看一段,合上书,闭目回顾一下要点,等全部看淡这篇课文后,把理解的要点总结后全部写下来,确认正确后,大声读多遍,再次在另外的纸上写出来,再次大声多几遍。

......

类似这样的学习技巧很多,但是都是把输入和输出巧妙组合在一起方法。

【未完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总结了孩子学习上的10个最坏的学习法,及解决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