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做题家 ,你该有点自知之明了!

豆瓣上悄然出现了一个名为"985废物引进计划"的小组,仅一个月的时间便已吸引五万六千名成员抱团取暖。他们戏称自己是"小镇做题家",通过高考一路披荆斩棘从小镇来到大城市,以为生活就此宕开一笔,却后知后觉地发现,曾经引以为傲的做题能力再也解不开生活的难题,人生的走向越来越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他们比不赢出身大城市的同学

他们不擅交际,缺少社会资源和人脉视野。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农村人没有文化,接触的资源和视野极其匮乏,或者可以说完全没有,脸朝黄土背朝天,整年忙于农忙耕作,对自己的孩子只能约束限制,因为没有时间精力来教,但是为了孩子不学坏,不叛逆,索性让孩子成为读书机器。

能教的只有让孩子认真学习,一句话念了十多年。所以让孩子只会学习,只知道念书,不擅交际,究其原因,他们的父母知道知识才能改变命运,限制孩子的人际交往,让孩子把更多时间花在学习上。

给不了孩子社会资源,困守在农村,社会资源只有乡里乡亲,再往外跑一点,他们的社会资源压根就为零。

生活在农村,每天映入眼睑的除了山还是山,除了稻田还是稻田,玩伴只有些许,同鸡鸭狗等游戏,视野就是那么大,等走出农村,进入大学,你叫他们如何进行想象,甚至发明创造,他们的视野只限于农村那一亩三分地。

不得不承认,“小镇做题家”产生的失衡感,是大学前后的强烈对比造成的。此前,学习能力与学业成果有着正向而显著的关系,只要投身题海之中,往往能取得不俗的战绩。可是大学之后,他们却感到越来越“失控”:有限的生活经历和视野让他们交际起来捉襟见肘,在大城市缺乏人脉资源又使他们的机遇受限……

失控感的出现该归究于何?

有人对此感同身受,直言其背后的社会不平等问题。有人则不以为意:你没有成功,那是因为你不够努力。

这两方观点并无对错之分,而是分别揭示了事实的两个侧面。但仅仅强调一点失之于偏颇,对此还需摆脱绝对论与归罪说,让个人的归个人,社会的归社会,共同帮助“小镇做题家”真正走出这一困境。

自己的出身已经决定,这成为历史改变不了,我们能够改变的只有眼前和未来,你想改变小镇做题家的身份,你只有改变自己,你不想成为棋子,那就只有成为执棋人。

在“那不勒斯四部曲”中,主人公莱农可谓是典型的“小镇做题家”。

她出身贫寒,执着地要通过学习改变命运,最终走出小城,功成名就。不过这一路她也经历了大城市青年不曾有过的痛苦、妥协和挣扎,见证了不同成长环境所塑造的思维和生活方式。

莱农获得成功,功成名就,小镇做题家们,你们凭什么在哪里自欺欺人,求人怜悯呢?

回归当下中国,类似情况也并不鲜见。前段时间,山东省冒名顶替上大学引发的一系列事件登上热搜和西南交大保研改分事件,就反映了“隐形权力”所带来的差异。一些家长深谙升学、就业等游戏规则,擅长通过钻空子的方式打造孩子的“精英”形象。因此,我们不应一味指责“小镇做题家”们不够努力,还应看到其背后的社会结构性问题。

如果说抹平社会差异太过理想化,那么至少能够以当下爆出的事件为线索,及时弥补教育体系的相关漏洞,保障基本的社会公平。同时,需要通过社会资源的再分配,加强对小城市和农村的公共设施建设,做好师资力量的平衡。

出身不能成为借口

与此同时,正如不少“小镇做题家”们所反思的,客观局限固然存在,但也不能将之视为放弃努力的借口。他们毕业后本身就拥有较高起点,只要积极努力,大多可以做出一定的业绩来。刘强东等“出身平平”的知名企业家,不论他们的学历背景,依然能够通过努力达到个人成功。

在这里,我就想说:凭什么人家几代人的努力比不了你的十年寒窗苦读,人家父辈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努力,才给子孙后代带来了这些隐形权力,谁让你的父辈甘于平庸,不努力,得过且过呢?

你不能一味地怪自己的父母,他们给不了你想要的,一味地只想轻松获得个人成功,你永远成功不了,只想天上掉馅饼,那你当初为什么要寒窗苦读呢,前后不就自相矛盾吗?

比起高中时期目标明确的情况,步入社会后个人选择的重要性也进一步凸显。有时候,把握时代脉搏,找准努力方向,审慎地根据个人特长、兴趣、行业前景等做出判断,比一味盲目奋斗要更重要。在这些方面,其实是要求比单纯“做题”更复杂的、多方位的个人能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镇做题家 ,你该有点自知之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