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风筝(1)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

今天是农历三月初三,江南三月三有放风筝的习俗,除了锻炼身体外,还陶冶情操。沪谚“二月二,搓麻线,三月三,放风筝”,人们在放风筝时,时而牵线奔跑,时而仰首远望,不但有春天的喜悦和情趣,而且还能强身健体。民间还有说将风筝送上天空,将线剪断,任其飘逝,将把一年的病痛和烦恼一同带走。

小时候,自已也特别喜欢放风筝,在记忆里,第一只风筝是爷爷给我做的,那时我还很小,拿着爷爷做的风筝,在堰溏坎上来回的跑,风筝虽然没有飞上天,但看风筝尾巴随风飘扬,自己尽情的跑啊跑,真是太开心了。

后来慢慢长大了一些,看着邻居的哥哥们都会做自己风筝,我也能跟着他们一起学习做风筝。

第一次学做风筝,是在小学三年级,与邻居家的大哥哥一起,大哥哥做一步,自己跟着学一步,关键部位大哥哥帮着做,第一次成功的做出风筝的那份乐趣至今难忘。

小时候我们做风筝,没有图案,做法也很简单。先选一根干竹子,破开成细条,开削成破片,主架用四根竹片,三横一坚,用细线绑好,做好“王”字型骨架。要把骨架绑牢,前两横长,第三横稍短。骨架的大小,前两横的间隔大作业本纸高度一致,第三横的间隔和大作业本纸的宽度一致。竹片要慢慢剐薄,这样竹片才做到又轻又有韧劲儿。

做完骨架后是粘风筝。通常就用写过的大作业本,在前两横之间,就以坚条为中,左右各一张作业本纸,粘在骨架上,第三横与第二横间就用一张大作业本纸横着粘上。粘纸没有胶水,使用大米饭粒,在把纸粘在骨架上后,还要剪些细条纸,在风筝背面沿骨架再加固,使纸与骨架充分结合,粘好的风筝主体,就像一个倒放的“凸”字形。

粘完主体后,就轮到给风筝做尾巴了,尾巴也是作业本纸裁成3一4厘米宽细条,然后掉接成1米多长,尾巴要5条,中间3条,两边各一条。尾巴粘好后,把风第晾晒一阵,让粘纸都晾干了才牢固,才能绑线。

绑线的位置,角度,怎么才能绑紧,都是很有技巧,每次放风筝前,都要认真检查和调整一番。

老家的天气,只有春天才有风,才适合放风筝,春天的周末,我们院的小朋友都会拿着自己糊的风筝,到野外去放风筝,有时风大,在原地慢慢抖动,一边抖一边放线,风筝迎着风就飞上天了!有时风小些,要放了一段线,然后迎着风跑了一段路,风筝吃着风飞了上去。然后慢慢放一些线,风筝就越飞越高了。

每次放风筝,都想再放长一些线,让它飞得高一些。可是,经常遇到不幸,来了一阵大风,不是把风筝尾巴吹掉了,就是把线挣断了,最后风筝掉水田里,最后只能捡回骨架。

(未完)

你可能感兴趣的:(放风筝(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