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Day 11 从平庸走向卓越的最佳策略是什么?

01

笑来老师在文中说,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至今,当年的金牌得主们,能被人们记住的有多少人呢?

在为数还不算多的金牌得主中,能被记住的只有郎平和李宁。

在这里我们就可以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其他人就没有像郎平和李宁一样被全国人民记住呢?

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可能是商业上的成功,但是笑来老师认为,一定还有更为本质的原因。

即笑来老师说的,一定有办法解决“危机感”所带来的焦虑。

02

那么,从平庸走向卓越的最佳策略是什么?

绝大多数人的幸福感来源于比较。而比较又是没有尽头的。通过比较获得的幸福是不长久的,因为总有人颜值更高,更富有,更尊贵。

比较就是陷阱。比较往往是不可避免、不由自主的。这个陷阱我也会是不是会踩一下,甚至不小心让别人踩了。

所以我们要想办法选择无需比较即可获得的快乐与幸福。

人们总是会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但很少会对自己的 银行账户余额产生哪怕一丝丝的幻觉。由此可以看出的是,一切能被量化是能力,人们通常不会错误估计。

一个很不幸的事实:

所谓的成长,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不断把别人比下去的过程。

如若把别人比下去了倒还好,比不过就很痛苦。

以前的工作比不过别人,现在有意无意中把别人比下去......可能是这份工作难度小些,没有明显的晋升压力,不需要速成,同时琢磨的时间也多,对于爱思考琢磨如何做更好的我来说,想清楚一些小的朴素的道理,细节上做得更好些罢。

在某个技能上/维度上死磕,不失为一个好策略,也不一定是不好的策略,但为什么不想想“也许有什么别的策略”呢?

实际上生活是有很多个维度的,每个人也都是立体的不是平面的,更不是一根筋。上学时经常说的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及不偏科就是这个道理罢。

借用几何术语的话,其实很容易理解的:

1.单个维度上,大家比的是长度;

2.两个维度上,大家比的是面积;

3.三个纬度上,大家比的是体积……

在任何一个单一的维度上,都只有一个人是“第一”,更残忍的是,即便当了第一又怎么样呢?

但如果我们给自己开拓另外一个维度呢?

前面提到,李宁和郎平看起来更成功,结合今天讨论的角度,笑来老认为以下的解释更能站住脚:

他们两个都是在自己曾经做得最好的维度之外,另外开拓了一个甚至多个维度。

在一个维度上,最多 100 分;两个维度上,哪怕各自都只有 50 分,面积已经是 2,500 了;若是三个维度各自都有 50 分,那是多少? 125,000…… 注意:这些个数字只是“意象”,并不一定能代表事实,但足够说明事实了。

多维度打造竞争力这个策略,笑来老师使用了很多年,并且越来越擅长这么做。

例如他写单词书的时候,别人只是罗列词汇,然后从词典里拷贝粘贴释义,而笑来老师呢?用统计数据支持选词,用程序帮我选择选词重复的例句——又是三个维度…… 于是,这么多年同品类里,累积销售量第一。

就连《通往财富自由之路》这个专栏,也是想出了很多个维度才开干的。

史蒂夫-乔布斯的成功也是这种策略的好实例。凭直觉给个人电脑加上了另外一个别人没有甚至不可能有的维度:艺术设计。时间越久,这个维度带来的合成竞争力越大。

03

“跨界”,是这几年才流行开来的词汇。

每次跨界,都是给自己拓展一个新的维度。

看到这里我有点恍惚,因为我曾经在工作中有过跨界的机会,但是我拒绝了。不由自主的开始反思自己,做对了吗?转念一想,我是因为想多花精力和时间在区块链上才拒绝的,这不正是大的跨界吗?

有个长期获得金牌教师的同事,在此简略分析一下她的维度,一是除了日常工作所需的技能外,她是一个孩子的妈妈,对教育孩子有方法,对待家长也能用同理心去沟通;二她还有手工技艺,常常做一些新奇的手工,博得很多孩子喜欢。以至于有身孕申请离职公司还不愿意放人。

在这个简单的方法论里,还是有个很重要的窍门的:

你要在至少一个维度上足够突出。

处处平庸肯定是不行的,不求处处突出,但起码要在一个甚至多个维度上处于一个相当优异的位置,这样的时候,多维度的意义就开始几何级数增长。

在多维度竞争的过程中,每个维度上都超过了及格线(60% 以上)就是很了不起的了。于是,知识改变命运,思考当然也会改变命运——这绝对不是空话。

04

小姨妈清楚地知道,自己文笔不怎样,写的笔记也不太好,之前只是为写而写。笑来老师说他的个人习惯是,好的文章,好的书,不光会只字不差的阅读,遇到关键部分还会大声朗读。如果觉得还不够,就把整本书在电脑中敲一遍,这样的印象最为深刻。今天写的过程中想通了一点,开始有了一个明确的目的,通过每天的日更笔记,让自己重复阅读,反复揣摩,并且努力内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笔记 Day 11 从平庸走向卓越的最佳策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