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最好的告别?

从父母退休开始,我才留意到他们真的衰老了许多。

和年轻时照片上神采飞扬的模样相比,如今容颜上留下的都是岁月的刻痕,身体也有着或大或小的病恙。

随着时间流逝,他们也会越来越衰老,而不得不面对死亡的问题。

对于死亡,我也曾思考过。若死亡只是一瞬间的事,我毫无畏惧。但死亡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我则觉得可怕。

英文中有个词dying,形容的是奄奄一息,行将死亡的状态,这个垂死的状态才令人生畏。

恋生恶死,是人之常态。

但是,出生、成长、成熟、衰老、死亡,是人生的一个自然过程。

人终有一死,无论是自己,还是父母,当那天来临或是在来临前的那段挣扎过程,该如何应对?

当父母无法维续独立自助的生活时,我们该怎么办?在生命临近终点的时刻,我们该和医生谈些什么,和父母说些什么?应该如何从容坦然地面对生命的终结?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大多数人缺少清晰的观念,且觉得别无他法,只是把命运交由医学、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

但当我看完这本《最好的告别》,发现其实我们可以有更好的选择,使我认识到另一种面对死亡应该持有的正确态度和理念。

图片发自App


此书的附标题是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我想这是一本每个人都应该了解和阅读的书籍,因为迟早你会进入人生的最后一关。

此书的作者阿图•葛文德,是哈佛公共健康学院教授,哈佛医学院教授,《纽约客》等杂志的医学专栏作家。同时也是白宫最年轻的健康政策顾问,影响奥巴马医改政策的关键人物,受到金融大鳄查理•芒格大力褒奖的医学工作者,《时代周刊》2010年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榜单中唯一的医生。

在书中,作者梳理了美国社会养老的发展历程,以及医学界对癌症晚期病人的不当处置,并以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做为支撑。

作者主要讨论了3大话题:面对衰老的心态,护理和养老,临终医疗。

1,面对衰老的心态

随着经济发展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高龄老人已不罕见和稀缺。

但是寿命的延长往往伴随着生命质量的下降: 各类慢性疾病,记忆力衰退,脑萎缩,失能,甚至失智。变老,就是身体器官逐渐走向衰竭的过程。

这一切都属于正常现象,过程是持续的,可以延缓,却无法终止。

有些老人会有不服老,或者不适应变老的心态,但是衰老却是宿命。

老年生活中需警惕存在的潜在风险,特别是跌倒。因为老年人的大脑已经萎缩,其中的灰质丢失使颅内空出大约2.5厘米的空隙,大脑其实在他们的颅内晃动,一旦跌倒,很容易发生颅内出血的病况。

面对衰老,老年人应该时刻关注身体的变化,警惕营养、药物及生活状况,思考生活中不可治愈的情况,做出必要的改变来重塑衰老。

承认年纪大了,才能坦然面对生活,从而活得自然

2,护理和养老

衰老,就是一系列持续不断的身体功能丧失。

当身体器官功能衰退,太虚弱以致无法独立生活时,对老人而言,养老院似乎是最好的归宿。

在那里,有专业的医护人员,有一套完善的体系来评估老人的身体功能。

安全和健康,是疗养院机构的护理目标,也是子女希望老人身体安好唯一的愿望,却往往忽视了老人们的心理和情感需求。

在家中,老人是自己生活的主人,这是一个有掌控感,归属感的地方。家,犹如水之于鱼的重要性。

但养老院中的生活通常都被程序化,毫无自主权。厌倦感,孤独感,无助感,也就成为疗养院的三大瘟疫。

医护人员只专注于老人身体的修复健康,而非心灵的滋养。

而最好的养老机构,是能够给人以“家”的感觉的地方。在那里,老人可以饲养宠物,有着丰富多样的娱乐活动,可以有自己的隐私、且提供友善而个性化的服务。

此外,子女把老人送进疗养院,希望的是老人的安全,自己的心安,却很少会想或去问:这是我妈妈或爸爸想要的,喜欢的,需要的地方么

老人年纪越大越是趋向于和熟悉的人在一起,越是需要子女的陪伴和倾听,需要他人对于自身价值感的认同。

孝顺的子女大多愿意提供给老人舒适的晚年生活,却没有意识到其实做得还远远不够。

人一旦老去,就会有种被社会置弃或无用之感。衰老伴随着脆弱,当老人没有能力保护自己,如何让其生活得有价值感,因为他们也有“被需要”的心理诉求。

这是养老机构和身为子女都应该值得深思的问题。

3,临终医疗

我们每个人都是被判了死刑的人,只是各自的期限不同。当被医生告知大限来临的时刻,何时该努力治疗,何时该放弃治疗?

这,是个艰难的问题。

作者认为,无论是由于年龄还是健康不佳所致,随着能力的衰退,要使老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好,需要警惕认为医学干预必不可少的想法,抵制干预,修复和控制的冲动。

身为子女,都希望医生能尽最大努力延长老人的生命,却忽视了老人本身的感受和愿望。

在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使用机械呼吸机,电除颤,胸外按压,身体插满导管的晚期患者,其生命最后一段时间的质量比不接受治疗的病人差很多。

子女希望老人多活些时日,但是这些披着新技术外衣的治疗,对老人而言,却是身心的双重折磨:一轮又一轮的化疗,只会让生命更为衰弱,药物慢慢蚕食老人的虚弱肉体,生还的希望却渺茫不清。

如果能够在病情不可逆的时候,家属和医生放弃生拉硬拽式的抢救,多考虑重病患者心中真正的愿望和诉求,比如避免身体上的痛苦,增加与家人和朋友间的沟通,记录临终遗言等,无论对于家属还是患者,会有心理上的很大安慰。

在临终时,采取善终护理,在家人的陪伴和医护人员的帮助下,让病患尽可能地如同正常人享受最充分当下生活,实现他们的心中所愿,才是真正最为重要的事。

结语

这本书虽然探讨的是美国社会的护理和养老状况,但在老龄化日益加剧的中国社会,书中内容所带来的启迪,却意义深刻。

在看这本书前,我对临终医疗的态度也是尽力抢救,但是看了此书后,对临终医疗有了更为清醒和人文关怀方面的认识,知道如何自主、快乐、拥有尊严地活到生命的终点,成为明智的患者家属或病人。

对待病人和老人,我们没有意识到,除了安全,健康,长寿,他们也有自己的精神需求。善待这些需求,结局对老人重要,对子女而言,更为重要。在他们口中,亲耳听见他们自己讲述愿望,听到他们亲口说再见,这一切,让逝者和子女,内心都得以安宁,这才是最好的告别。

在死亡来临前,认真地思考死亡,拥有面对死亡的正确态度。

生时愉悦,死时坦然,才能成就生命的圆满。

你可能感兴趣的:(什么才是最好的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