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初地-正在消失的历史

佛山初地

佛山古称季华乡。东晋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剡宾国(现克什米尔)的三藏法师达毗耶舍带了二尊铜像来到季华乡,在塔坡岗上(即今塔坡街)建佛寺,传佛教。他回国后,随着时间推移,寺宇倒塌  。

到唐朝时,这里又变成了一片岗地。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某日,塔坡岗上异彩四射,乡人奔走相告。于是人们便齐聚起来,在塔坡岗上发掘,竟掘出三尊铜佛,搬开佛像,便有一股清泉涌出。根据碑文记载,得知东晋曾有剡宾国僧人达毗耶舍,在此讲经及建过经堂。乡人于是建井取水,并在岗上重建塔坡庙寺,供奉三尊铜佛。人们认为这里是佛家之山,于是将季华乡改名为“佛山”  。

这就是佛山得名的由来。后来,世人传诵着这样一句谚语:“未有佛山,先有塔坡” 。

明代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毁寺,塔坡寺遂被毁无存。此后,复建的塔坡寺改称塔坡庙,且不再供佛,而是改为祭祀东岳帝君(即道教崇奉的东岳泰山山神),后因时代变迁,塔坡庙年久失修,已是“轮廓虽具,内涵全无”了。现在的塔坡庙则是2013年6月重建的,庙内不再供佛教、道教神像,而庙门的门额也改称为“塔坡古蹟”了。


塔坡古迹

在佛山初地对面的新安街还有一座国公古庙。也见证这佛山这座古城的变迁。

国公古庙在市区新安街46号。始建于明,清代历康熙、乾隆、道光、同治及光绪等朝多次修葺扩建而略具规模。现存的山门、香亭及大殿等主体建筑,沿纵轴线由南至北排列,二进院落四合院式平面布局,是清道光十五年(1835)及同治二年(1876)重修并修缮后的面貌,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该庙山门庄重而瑰丽,石额镌题“国公古庙”,山门及大殿均硬山顶锅耳式封火山墙,面宽三间,大殿进深三间,梁架为抬梁与穿斗混合式结构。

所祀国公即唐鄂国公尉迟敬德,相传出身铁匠而发迹。该庙是佛山炒铁业神诞活动及祭祀祖师的重要场所,庙前原有的戏台及大地堂,即为演戏以人神共乐之用。今庙内神龛神像及一应祭礼祀器具俱已无存,但尚存载有清同治年间炒铁业十八行捐资修庙的碑记一通,对研究当时炒铁业的规模及其分工以至行业、行业神崇拜的习俗有重要价值。该庙是佛山现存唯一的古代手工行业师傅庙,鉴于其在建筑、艺术和历史上的重要价值,1989年被定为佛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你可能感兴趣的:(佛山初地-正在消失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