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碎碎念:
班级文化的稿子,这是我写的第7稿了。今年提前做了顶层设计,所以班级建设初具规模的时候,我就写了一篇解读,10月份就第一次投稿给了《班主任之友》,结果就是华丽丽的被退稿了。
当时班级还在持续建设中,于是我也就一边一稿一稿的改着,一边思考编辑的话,思考我究竟应该怎么着手去写比较好,改到第五稿的时候,其实那篇解读已经被微创新理事会公号给收了。
转眼到了寒假,放假第一件事,我就想着要努力抽象自己的做法,重构班级文化的稿子。自信满满改到第六稿给到师父看,结果当天就是一盆冷水泼下来。带着我把逻辑理顺后,师父很严肃跟我说,觉得我这样写一整年都没有进步,在原地踏步,最后还灵魂拷问了我一句话“你究竟为什么写?”
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很久,现在已经过去好几个月了,灵感所致随性而写的独白式日记明显是写得少了,觉得好玩的片段,也会随手记录或者发朋友圈,但同样有限的整片时间,我开始更多地去鞭策自己和理论类书籍对话,去读论文琢磨它的逻辑线条,尝试在写文章的时候找焦点。疫情网课期间给了一些稍微闲暇的时间,我发现渐渐地我读理论已经从“每个字都认识每句话都看不懂”,变得能够比较顺畅去阅读,去把自己放进去和它对话,甚至我有点爱上读理论,因为我抽象不出的东西,总能在其中找到呼应,有种任督二脉被打通的感觉。
这时我开始有一点明白,我的作品应该要给到读者的,不应该只是一个又一个表象及浮于表面的问题解决技巧,而是应该用我的文字,具有我个人风格特色的表述,去更近一层去触摸规律,这样我能往前走一步,我的读者也才能被我领着往前走一步。
特别感谢有严师相伴,这篇文章班刊的编辑很喜欢,还发了公众号用以举例,实在受宠若惊,但我明白,这个清晰的逻辑线条,还不是我自己做到的,是师父领着我改出来的,专业成长,果然还有太长的路要走,和小伙伴们共勉!
一年级可视化育人路径探索
——以班级环境文化育人为例
蒙特梭利曾说过:“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句话告诉我们,对于儿童,视觉和体验是较为有效的认知世界的主要方式。
九月,一年级的小朋友欢欢喜喜上学来,萌萌的大眼睛里透露着对所有东西的渴望,但他们也会遇到各种困难。比如说,他们还处在具象思维中,因此我们和他讲一些道理,他可能左耳进右耳出,根本听不懂;他们还不知道怎么独立解决问题,所以只会用告状来自我保护;因为并不能很好地辨别是非,所以经常受环境影响,别人干啥他干啥;他们的社会经验不丰富,以自我为中心,因此总希望被肯定,害怕被批评……
如何让德育在一年级落在实处,让一年级孩子实现教育理念的认同?常规手段有班队会活动、绘本阅读、加强常规训练等。但是我想,如果我们能更好的利用起教室的整个空间环境,让具有具象思维的孩子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用得起来我们所讲的道理,所传递的教育理念,将语言转化为参与体验,也许能够更有效的激发孩子的自我教育,促进孩子真实的成长。
以可视化班级文化为抓手,以下是我在一年级进行的实践探索。
一、让教育理念可视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的走廊、教室或者活动室的一张画、一幅字,都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这里的任何东西都不应当随便安排。”环境文化建设绝不仅仅是装饰教室这么简单,除了老师和同伴,环境就像是孩子身边的第三个老师。小小教室,是教育哲学的物化体现,是教育行为的无声解读,它让还不具备抽象思维能力的一年级孩子可以直观看到我们的教育理念,从而有了理解的可能。
以我的教室为例,我们班的名字叫“梦想之舟”,我想培养的人,是能“脚踏实地干实事,仰望星空有梦想”的孩子。所以,我们整个班级文化墙的大主题就是“星空下的梦想之舟”,文化墙上的所有元素,都有故事可讲,所有的故事,都指向我的教育理念。
指着梦想之舟,我给孩子们讲了航海时代的故事。在指南针发明出来以前,航海家是靠星星找到做自己的坐标方向,一艘船没有方向会迷失,一个人没有方向也会。所以你不能只埋头学,一定要找到自己那颗星星,自己的梦想;指着星空中拿着国旗的航天员模型,我给孩子们讲了中国航天梦执着追求不放弃的故事;指着我们爸妈为孩子手工打造的梦想之舟始发站——深圳特区景观群,我又给孩子们讲了改革开放的故事,拓荒牛的精神……
在背景墙前,在一个又一个故事里,我把“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种子种在孩子心里,一年级的孩子听得津津有味。我还收集了孩子们的信息,为他们制作了专属船票,贴在每个人放东西的储物格上,让孩子们能常常看见自己的梦想,想起老师的话,让育人理念通过可视化环境浸润每个孩子的心灵。
二、让能力养成可视化
“火车需要两条轨道,我们的学校也是一样的。一条轨道是学业的学习,第二条轨道是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比起学习知识,社会情感能力以及文明集体生活习惯的养成是一年级孩子面临的更大挑战。
在常规班队会教育,绘本心育手段之外,教室环境也能起到帮助孩子养成这些能力的作用,继而引导他们过文明有意义的集体生活。以下是我做的一些尝试:
一张心平气和桌,为发生矛盾的孩子提供了学会沟通和情绪管理的空间。这里有沟通的句式,情绪认知脸谱和问题选择轮等道具给孩子提供他需要的帮助,还有可爱柔软的吉祥物娃娃作伴,协助孩子缓和情绪。即使班主任老师不在,孩子依旧知道他能在教室的这个区域找到问题解决办法,即使犯错误了也不必害怕。
一块班规签名墙,通过有仪式感的签名承诺活动,系列班会的引导,让规则可视化,让孩子深度参与,当孩子因为一些琐琐碎碎的问题来告状时,我们就可以引导他到班规中找答案。以此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法治观念。
一个亮点星球照片墙,写着每位孩子的优点。让教室成为温暖积极的能量场,孩子始终能看到自己和身边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值得肯定的地方,在教室找到归属感的同时,也能学会接纳不同。
一块由孩子亲自播种浇灌的梦想庄园,让孩子在课间自由观察记录苗苗的成长。通过照顾小植物,让真实的生命教育,爱的教育,在孩子的心间发芽,让共情能力养成于庄园里。
一片铺有大地毯的帐篷阅读区,营造绝对轻松愉悦的阅读环境,吸引孩子在此度过文明课间。孩子可以坐着、蹲着、躺着,用自己舒服喜欢的姿势在这里和朋友共读交流,让阅读变成课间活动快乐的选择之一,用环境来引领好习惯的形成。
一如辐柯所说,“空间不再被当做僵死、刻板、非辩证、静止的东西,而是被看作富有启发性和理论生命力的概念。”可视化的教室环境成了我的助教,为孩子赋能,对接着孩子的需要,助力孩子的能力养成,陪伴孩子成长。
三、让自我教育可视化
“没有自我的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如何让教室环境起到激发自我教育的作用,并让自我教育的成果可视化,形成良性循环,今年我也做了一些探索。
基于一年级孩子处在以“泛灵化”为显著特点的前运算阶段的学情考虑,我们挑选了一只可爱的小天马作为吉祥物陪伴孩子成长,寓意是希望孩子们“天马行空敢想敢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并给它起名叫天天。
当设计师妈妈把天天的原型绘制完成,我要跟孩子介绍它的时候,我却选择先不告诉孩子我们大人的考虑
“它叫天天,它希望我们天天______” 。课堂上,我请孩子们对吉祥物的寓意各抒己见。没想到,这个问题一下把孩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有的说要“天天读书”,有的说要“天天运动”,有的说要“天天吃蔬菜”,还有的说要“天天帮助爸爸妈妈把家里打扮的漂漂亮亮”……
孩子们越说越兴奋,课堂俨然变成了好习惯交流大会。我把孩子们的想法一一记录,并请家委妈妈协助制作了一系列“天天好习惯表情包”。于是,在班级跳绳积分榜上,有“天天爱跳绳”的形象;在午餐午休评比栏上,有“天天要光盘”的形象;在阅读角,有“天天爱读书”的形象;在值日生分工栏,则有“天天爱劳动”的形象……
看到自己的设计被物化成具体的形象,孩子们别提多高兴了,因为是孩子自己的设计,所有的习惯养成的要求在我们的教室就变成了孩子自发的成长的渴望,班级管理能更加畅顺推进的同时,我们的集体凝聚力也在无形中提升。
四、让爱与成长可视化
在马斯洛层次需求金字塔中,情感与归属是自我实现的前提。怎样才能让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尽快在教室找到归属感呢?我的做法是调动协同育人的作用,尝试让父母的爱也在教室中可视化呈现。
负责顶层设计的策划组,有负责手工创作的美化组,有负责拍摄写稿的宣传组,有负责采购的采购组和卫生保障的后勤义工组。在我们进行环境文化建设的近一个月时间里,每一次家长参与过后,我都会在周一召开《教室的魔法》系列班会。让孩子们观察教室的变化,然后猜猜谁是本周教室的魔法师,接着出示不同项目组家长美化教室的照片,让孩子们看到爸爸妈妈是怎么把对他们的爱融入教室的各个角落。那一个月咱们班孩子别提多期待开班会了,当爸爸妈妈对孩子们的爱也在教室中可视化,孩子们在教室中似乎自然而然,就找到了自己独一份归属感。
在可视化育人路径探索的过程中,除了孩子在教室空间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感、归属感和成就感,一个精神共同体、学习共同体,生活共同体也在教室里成型了。孩子的成长,在我的教室亦成了可视化的存在:
发生矛盾时,告状的声音越来越少了,遇到问题的孩子会自发相约去和平桌谈谈,有时只刚坐下就和好转而下起了围棋;下课铃响后,无序疯跑的情况自然而然地减少了,孩子们或在帐篷里阅读聊天,或三五成群欣赏着文化背景墙上同伴的作品,还有的孩子,喜欢仰望着墙上由家委爸妈纯手绘的浪漫星空,就这样静静发呆。有一次我们上诗歌课,一个孩子指着背景墙脱口而出一句诗:“火箭在星空散步,好安静”,美得让人感动。一次台风天停课,我来教室宣布放假,本以为孩子们会为此欢呼雀跃,没想到他们的第一反应竟然是问我,谁来照顾庄园里的苗苗?还有一个小男孩直接跑去跟苗苗说:“你不要怕,我们会把窗户关好,明天就回来照顾你。”换位思考,体贴他人,似乎就这样不知不觉内化成了孩子的习惯……
我常举起手机,把这些可爱的一幕幕记录或拍摄成小视频发到家长群,让家长们直观看到孩子在空间里的成长。虽然因为疫情防控,这学期没能开成线下家长会,但我们班的大朋友始终对我的工作高度信任配合,在一个起始班级,实属难得。我想,这其中也有空间的一份功劳。环境育人,实际是处处皆用真心,处处皆暖人心,家长看到了,感受到了,也就放心了。
学期结束了,怎么在下一阶段根据学生的变化,班集体的变化,更好的去进行空间的养护,优化空间的使用,又成了我要面临的新挑战。对此,我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和孩子们一样,作为教室的一份子,在空间的滋养下,我收获了职业幸福感,内驱力也被激发了。让空间助力成长,让教育充满温度,我期待着在可视化育人的创新探索之路上,那些未知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