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文章大纲


  • 通信产业链总结和展望

  • 5G网络——全球5G建设持续景气,看好主设备和后周期

  • 5G应用—新科技浪潮,巨大应用市场空间有望加速释放



通信行业




通信产业链总结和展望


通信产业链全景


通信产业链最下游两大条线,围绕运营商,以及围绕B端/G端等行业客户应用。


运营商产业链:以5G、10GPON等网络建设,以及流量增长带来的网络持续升级扩容,驱动整个硬件/软件/工程维护等产业链的成长;


2B/2G等应用:以云计算(及配套的IDC、光模块、网络设备)、云视频、物联网等为主的丰富的产业应用,受益5G等新技术的变革,产业链持续发展。






通信是新经济发展的基石

网络-终端-应用驱动创新升级


从时间逻辑上讲,新一代网络科技浪潮,必将又是一个先网络建设,辅以终端普及,而后推动内容与应用渗透的过程。因此网络是先行的。







5G时代将诞生更多新应用、新商业模式


5G网络时代,终端的丰富性预计将会强很多(从5G手机到VR/AR设备到可穿戴设备到无人驾驶汽车等但爆款仍不知),内容和应用目前雏形:VR/AR游戏/云计算/人工智能/无人驾驶/工业互联网等等。







5G时代带动新一轮运营商投资周期开启


2020年是5G大规模建设首年,预计未来2-3年移动、电信、联通等三大运营商资本开支有望持续增长,资本开支持续回升,基站数量持续快速增长。







流量有望再迎新一轮增长

伴随流量的整个产业链重点受益


DOU持续快速增长+5G用户渗透,未来随着2B相继应用落地,流量有望再迎新一轮加速增长。2021年上半年,移动互联网累计流量达1033亿GB,同比增长38.6%,实现连续四个月提速增长。我们认为未来5G用户和5G应用有望驱动流量进入新一轮增长期。







流量有望再迎新一轮增长

伴随流量的整个产业链重点受益


未来几年流量增速预测:根据爱立信移动统计,到2025年,每部智能手机的月流量预计增长约5倍以上,其中76%为视频内容;


根据韩国通信行业经营者联合会KTOA日前发布韩国5G用户数据,截至2019年9月,总计5G基站数为7.9万个;自4月开通5G套餐以来,截至11月,5G用户共计433万人(韩国总人口约5000万);采用3.5GHz建网,上网速度比LTE快三到四倍;以10月为例,5G套餐用户平均每个用户每月使用27GB流量,是同期LTE用户的3倍,用户月均流量数大幅增长。








内容和应用

云+端基建上量


云计算/流量:云基建持续高景气,带动IDC/网络设备/温控+UPS+微模块/光模块产业细分领域持续成长。


5G应用:

(1)万物互联,快速打开物联网/车联网市场空间;


(2)RCS、视频应用、MCN等5G应用迎来机会;


(3)计算需求提升,边缘计算也将逐步上量;








通信行业






5G网络——全球5G建设持续景气

看好主设备和后周期




5G三大应用场景

从手机联网迈向万物互联


相对4G,增加了2个场景,从满足手机联网到满足万物互联。







中国5G发展分成三个阶段

目前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推进


5G投资以及发展根据驱动力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政策驱动运营商投资、业务发展驱动运营商投资、垂直行业业务发展驱动企业投资。


第一阶段:2018至2021年,由政策驱动运营商投资。该阶段的特点是,工信部等国家部委站在经济发展、科技竞争、数字化产业升级以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更高层面的目标进行通盘考虑,由政策推动运营商投资。


第二阶段:2022至2024年,由于5G手机等终端设备的渗透需要一定时间,基于5G硬件实现的新应用如超高清视频、VR/AR等逐步成熟,推动5G网络流量和网络负载快速增长,5G对运营商的收入和现金流贡献开始快速起量,进而推动运营商进入第二轮投资,该轮投资主要是业务和流量拉动的网络扩容投资。


第三阶段:2025至2030年,该阶段随着网络部署持续完善,国内运营商网络建设支出可能逐步减缓,同时随着5G向垂直行业应用的渗透融合,各行业企业在5G设备上的支出带动5G相关投资的新一轮增长。







5G对于全社会全产业链带来显著拉动


5G是新基建之首。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相比,增加了信息通信类基础设施建设,其新意更多的体现在对数字经济的支撑作用上。


直接拉动,运营商的资本开支直接投资。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一年的资本开始约3000亿元,运营商的资本开支直接带动主设备、传输网设备以及上游各类元器件的销售,对经济带来直接的拉动。


间接拉动,信息产业5G时代将迎来大发展。根据中国信通院估算,5G建设对整体经济拉动达到万亿级别。除了运营商以及配套的通信设备产业链的直接拉动,消费电子、网络终端设备等设备制造商将迎来设备升级的新机遇;围绕5G2B/2C等各类应用还将带动信息服务产业迎来大发展,带动的经济增量将显著超越5G硬件带来的直接经济拉动。







全球视野看,5G时代中国引领

全球投资周期拉长


5G时代中国引领、海外陆续跟进,拉长投资周期:预计全球5G网络建设将分成三波推进。第一波,以第一梯队国家为主,中国、美国、韩国、日本等引领,主要驱动力包括政策引导,技术引领以及垂直领域应用探索;第二波,主要是以第二梯队国家为主,包括德国等欧洲国家,主要驱动力包括业务需求推动;第三波,主要其他剩下的国家,主要驱动力包括对标领先、以及业务落地的推动。


与3G/4G时代有所不同,3G/4G时代海外建设领先于中国,国内设备商早年海外份额较低,主要针对国内市场,国内建设高峰期结束之后,面临建设规模下滑周期的压力。从3G/4G发展过程看,中国处于技术跟随状态,海外规模建设领先中国3-6年时间,当中国规模建设周期结束后,产业链迎来周期下行压力。反观5G时代,中国引领全球5G建设发展,海外不同国家进度不一,有望平滑5G投资周期,拉长5G投资规模持续增长的时间。








5G终端快速渗透,运营商收入贡献显现

形成网络建设正循环


5G网络覆盖持续深入,5G终端硬件连接数有望高速增长。根据GSMA预测,全球5G网络设备的连接数占比将从2019年开始快速渗透,在2025年有望达到20%的比例,即达到18亿连接数。5G网络带来更快的网络速率、更低的时延等性能升级,网络用户对5G服务增加付费的意愿较强,针对全球不同区域用户的调查显示,平均57%的用户愿意为5G服务增加付费。








基站主设备


5G基站主设备包括铁塔上的天线(AAU)以及塔下机房中的设备(CU-DU)。


为实现无线信号的传输,在铁塔、楼顶杆塔等位置部署大量天线设备,5G时代的天线引入大量新技术,融合了部分网络设备的功能,叫做AAU。


天线传输的无线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后,在塔下机房中,经过专用设备进行初步处理,这些设备成为CU和DU。







2G时代,回传网主要以SDH/MSTP设备为主;3G早期数据量不大的时候以MSTP为主,后期转为IPRAN和PTN;4G的回传设备和3G一样用IPRAN和PTN;5G回传以SPN(切片分组网络)和M-OTN(面向移动承载优化的OTN)为主。


5G传输网络可分为城域网和骨干网,其中城域内组网包括接入、汇聚和核心三层架构。传输设备的用量基本由接入基站的数量以及流量需求共同决定,5G网络接入层的传输设备以25GE的为主(4G以1GE居多,部分10GE),汇聚层以100GE为主(4G以10GE为主),核心层将都是超100GE设备(4G以10GE略多,部分100GE)。







网络设备之间

依靠大量光纤光缆+光模块连接


传输网设备也称为光传输设备,是将电信号转换为光信号,以激光的形式在光纤光缆中实现远距离传输。


光纤光缆:目前中长距离传播性价比最高的方式,核心成分是二氧化硅,由芯层和外包层构成,核心是光纤预制棒,经过拉丝等工序制备成光纤光缆产品。


光模块:网络设备中处理的都是电信号,而光纤光缆中传输的是激光信号,光模块就是实现光电-电光转换的核心器件,在运营商网络以及数据中心等网络环节中均有大量使用,有不同传输距离、不同传输速率等多种细分型号产品。








后周期

小基站、智慧杆塔新机遇


5G小基站数量大增:国内目前储备的5G频段包括6GHz以下(3.3-3.6GHz和4.8-5GHz)和6GHz以上(24.75-27.5GHz、37-42.5GHz或其他毫米波频段)。相比主要部署在2.6GHz等频段的4G网络,5G使用的频段更高,网络覆盖能力、穿透能力更弱,需要引入小基站进行深度网络密集覆盖。


搭载小基站的重要站点是智慧杆塔:小基站一部分通过吸顶天线等方式部署在室内,在人流密集的商区、办公区域等室外可以在路灯等站点进行部署,集成了小基站等功能的智慧杆塔迎来新机遇。







后周期边缘生态

——边缘计算平台


5G流量大幅增长,对传输网产生巨大压力,同时引入大带宽、低时延等新需求,因此移动边缘计算(MEC)平台在5G时代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5GMEC与业务高度融合,针对大流量(VR/AR、视频监控等)、低时延(车联网等)、广覆盖(物联网等),MEC平台结合业务需求,将存储和服务能力部署在网络边缘,用户粘性更高,同时MEC通过挖掘网络数据和信息,进一步提升网络智能化水平,促进网络和业务的深度融合,有望产生更多新的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


从边缘计算网络结构看,接入层小基站是重点、存储计算层边缘数据中心及数据中心设备是核心、上层应用边缘计算平台是核心。








通信行业






5G应用—新科技浪潮

巨大应用市场空间有望加速释放




物联网:

移动互联网之后的物联网大繁荣


物联网(IoT)是实现万物互联的核心技术,它赋予物品以感知力、控制力和决策力,推动各类生活场景沿智能化方向不断发展。物联网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智能家居、车联网、公共服务、智慧农业、智慧物流、智慧工业等,把过去独立割裂的终端融入网络体系,也可以创造大量新应用模式和商业模式。







物联网:

感知、传输、平台、应用构成四大层级


物联网简单来说就是将各类终端设备,赋予网络功能,增加远程控制、实时追踪等丰富的功能。以智慧家居中的空调场景为例:空调中配置温度、人体红外线等传感器,采集屋内温度、判断室内是否有人(感知层);空调上再加装物联网无线传输模组,通过Wi-Fi等方式联网(传输层);通过手机APP以及背后的管理平台软件(平台层),可以用APP远程遥控、定时开关、离开房间自动关闭等(应用层)。







物联网:

百亿连接,百万市场


物联网的商业模式很多跟连接数挂钩,比如感知和传输层按传感器、网络模组出货量收费;平台层按连接数量收费;应用层按用户规模产生经济效益等。GSMA预计到2025年,全球物联网设备连接数将达到251亿个,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1.1万亿美元。







物联网感知层:传感器


传感器是物和物之间得以相连的起点,是将接收到的物理感知转化为电信号的基本枢纽。传感器技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能够将各种场景下大部分物理状态信息采集转化为电子信息系统可以处理的电信号。像温度、湿度、压力(重量)、气压(轮胎胎压)、光照强度、气体成分、指纹、面部识别、速度和位移等等,均可通过传感器进行采集感知。这些传感功能,与智慧家居、物流、车辆安全监测、节能环保、安防等下游场景密切配合,可以组合形成丰富的应用模式。







传感器:万物互联的基础零件

智慧场景的必然之选


传感器是物联网上游构件中最为基础的零部件之一,在各类物联场景中存在大量需求。在工业场景中,工业4.0时代对设备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感器赋予工业设备信息采集能力,是工业智能化的基础要件;在智慧城市中,各类多元的城市设施对传感器产生大量需求,传感器成为智慧城市的“神经末端”。例如在西班牙桑坦德,各类建筑和路灯布满了约25000个传感器,用以测量噪声、光线、温度等来满足智慧城市的信号检测需求;在智慧农业中,传感器助力农业摆脱天气等自然因素的制约,对农田、畜牧、水产等实现远程监测,同时进行科学分析。信息传感是物联网各类场景得以发挥作用的起点,传感器是万物互联的必然之选。







传感器:

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将突破3000亿美元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稳定增长,预计2021-2024年同比增速在5%-10%左右,2024年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或将达到3284亿美元,中国市场2020年传感器市场规模约在2500亿元左右。从细分类型来看,未来几年增速较快的传感器类型有ADAS传感器(包含雷达传感器、超音波传感器等)、CIS、MEMS等,其中,ADAS传感器2020-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CAGR为12.4%,CIS、MEMS传感器该数据则分别为5.35%和1.76%。受益于物联网赛道中车联网的快速发展,ADAS传感器成为最为受益的细分类别之一,预计2025年全球规模可达1800亿元左右。










传感器:

沿智能化、集成化、微型化趋势不断演进


从发展趋势来看,未来传感器将继续沿着智能化、集成化、微型化的技术路径进行更新升级,更好适应物联网对于基础零件的性能要求,与物联网实现协同发展。智能化是指通过在传感器中内置微处理器,或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令其具备自动检测、逻辑判断、数据存储等功能,具备一定的人工智能特性;集成化则是在传感器中集成不同功能敏感元件,来达到同时检测不同类别信号的目的,从而对场景产生更加全面、准确的感知;微型化则是为了满足可穿戴设备等新型物联设备对于零件体积的要求,对传感器各个部件的尺寸进行微缩。


MEMS传感器是传感器智能化、集成化、微型化发展趋势下的集中代表。MEMS即微机电系统,是一个独立的智能系统。MEMS集成了微传感器、微控制器、集成电路等结构,系统尺寸可达毫米级甚至更小,能够较好满足物联网应用中对传感器性能的要求。








物联网感知层:MCU


物联网终端功能控制和实现的核心是MCU芯片。MCU也称为单片机或微控制器,由CPU、存储器、各类端口等构成,是智能控制的核心部件,可以简单理解成一台微型电脑。


传感器采集的信息、输入界面(按键、APP遥控等)输入的命令等经过MCU的分析和处理,再控制执行机构(电机、变频压缩机、音频设备等),实现物联网最终的功能。








MCU:市场规模稳步增长


从市场规模来看,ICinsights预测,2022年全球MCU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39亿美元,出货量有望达到438亿个,2020年全球市场规模在207亿美元左右。国内方面,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2018-2023年,中国MCU市场将维持12%的CAGR增长,2023年市场规模或将突破540亿元。从平均售价来看,2015年以来MCU单价整体呈现下降态势,2015年全球MCU单价约为0.72美元,2020年为0.57美元,价格降幅约为21%。









MCU:海外企业垄断高端市场


从全球竞争格局来看,根据智研咨询的数据,2018年全球MCU市场CR5约为72%,且均为海外企业,国内企业份额较少。2018年,全球MCU市场份额前五的企业分别是美国微芯(20%)、意法半导体(17%)、瑞萨科技(14%)、德州仪器(12%)和恩智浦(9%)。


国内方面,从市场结构来看,MCU是国内芯片市场中占比较少的品类。根据ICinsights,2020年中国芯片市场结构中主要以逻辑器件、MPU和DRAM为主,MCU占比不足5%。目前,国内主要的MCU企业包括兆易创新、中颖电子、乐鑫科技、东软载波等。









物联网感知层:基带芯片


按功能分类,通信芯片主要包含基带芯片和射频芯片两大类。基带芯片对基带信号进行解码或合成后,再由射频芯片对信号进行频率调制和发射,来满足信号的工作频率要求。从结构来看,基带芯片主要CPU处理器、信道编码器、数字信号处理器、调制解调器和接口模块五个部分组成,射频芯片的结构则包括功率放大器、低噪声放大器和天线开关等。


按不同的通信制式分类,通信芯片还可分为蜂窝基带芯片、WiFi芯片、LoRa芯片、GNSS芯片,其中,按照支持的最高通信制式,蜂窝芯片可以细分为4G芯片、5G芯片、NB-IoT芯片等。不同类别芯片之间并非是完全的技术迭代或替代关系,而是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工信部2020年5月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的通知》确立了以LTE-Cat1满足中等速率物联需求和话音需求,以5G技术满足更高速率、低时延联网需求的发展目标。








基带芯片:百亿美元规模

中国是蜂窝基带的主要下游市场


根据Strategy Analytics的数据,2019年全球基带芯片市场规模为209亿美元,2012-2019年间的复合增长率为5.42%,保持平稳增长。WiFi芯片方面,根据Markets and Markets,2020年,WiFi芯片市场规模已达到197亿美元;LoRa芯片方面,根据物联传媒,2019年中国LoRa终端芯片市场规模为112.5亿元。其中,蜂窝基带芯片的主要应用领域有移动终端和无线模组两个大类,而中国是这两个领域的主要市场。根据Counterpoint和IoTAnalytics的统计,2020年,全球手机出货结构中国内企业占比约为49%,2019年,全球无线模组市场结构中国内企业占比则超过半数达到55%,中国成为基带芯片最主要的应用市场。









基带芯片:全球格局高度寡头垄断

5G芯片成为必争之地


从市场格局来看,基带芯片呈现海外寡头垄断的特点,根据Strategy Analytics的数据,2019年全球基带芯片市场CR3达到71%,其中高通占比41%、海思占比16%,英特尔占比14%。随着市场竞争加剧,芯片企业技术储备及研发投入压力加大,同时随着基带芯片的下游市场不断向中国迁移,许多海外基带厂商未能成功开拓中国市场,业绩逐渐受到影响。基于上述原因,不断有知名厂商放弃基带芯片业务,比如博通2014年6月宣布退出基带芯片市场,英特尔2019年12月将基带业务出售给苹果公司,全球基带芯片市场格局集中度继续寡头化。


5G芯片代表当前基带芯片的技术高地,5G芯片的研发能力是基带芯片企业技术的集中体现。目前,具备5G芯片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仅有高通、海思、联发科、三星、紫光展锐五家,格局高度集中。从各厂商5G基带芯片的参数来看,高通、海思技术实力较强。









物联网传输层:传输网络


物联网的传输层以无线传输为主,按照传输距离的不同,无线传输又可以分为局域网(LAN)和广域网(LPWAN)两种。局域网包括人们较为熟知的蓝牙、WiFi等,其特点是通信距离相对较短,一般在200米范围以内,适合于室内、低移动性场景(智慧家居、智能仓库等)。广域网包括NB-IoT、Sigfox等,其特点是通信范围大,可以达到15km以上,适合于大范围、移动性场景(车联网、物流跟踪、资产定位等)。







传输网络:低速率场景更多

高速率价值量较高


而根据传输速率的不同,物联网业务可分为高速率、中速率及低速率业务。其中,高速率业务主要使用3G、4G及WiFi技术,可应用于视频监控、车载导航等场景;中速率业务主要使用蓝牙、eMTC等技术,可应用于智能家居、储物柜等高频使用场景;低速率业务,即LPWAN(低功耗广域网),主要使用NB-IoT、LoRa、Sigfox及ZigBee等技术,可能应用于智慧停车、远程抄表等使用频次低的应用场景。


全球物联网市场有大约60%以上都属于低速率业务,这类应用需要具有支持海量连接数、低终端成本、低终端功耗和超强覆盖等能力。由于自身的发展以及成本等问题,各个企业都在向低成本、低功耗等方向发展。而在低速率领域,中国主要以发展NB-IoT(窄带物联网)为主。








传输网络:基站建设持续推进

LTE-Cat1或将成为有力补充


根据工信部的数据,2020年,全国移动通信基站总数达931万个,全年净增90万个。其中4G基站总数达到575万个,城镇地区实现深度覆盖。5G网络建设稳步推进,按照适度超前原则,新建5G基站超60万个,全部已开通5G基站超过71.8万个,其中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共建共享5G基站超33万个,5G网络已覆盖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及重点县市。截至2020年底,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发展蜂窝物联网用户达11.36亿户,全年净增1.08亿户,其中应用于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慧公共事业的终端用户占比分别达18.5%、18.3%、22.1%。


根据GSMA,截至2018年11月,全球已商用的移动物联网网络达到64张,其中NB-IoT网络有51张,占比约为80%。LTECat1可以作为NB-IoT的有力补充。相较NB-IoT,LTECat1主要面对的是物联网中速率场景。基础设施方面,截止2020年底,国内4G基站数量为575万个,具备全国提供LTECat1接入服务的基础设施条件,接近100%的全国覆盖率将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成本方面,最新一期运营商招标价格LTECat1模组为35元/片左右,相较LTECat4模组60-150元/片的价格区间,LTECat1模组有很大的成本优势。LTECat1毫秒级传输时延与LTECat4相同,支持100KM/H以上的移动速度和语音传输,LTECat1的技术实力和性价比被市场普遍看好,LTECat1商用将会推动当前众多4G应用场景的平价替代,有望在多种场景实现规模应用,短期可能会成为主力连接技术,形成应用促进成本降低的良性循环。








传输网络:中国广电入局

700MHz 5G呼之欲出


2020年5月,中国移动与中国广电签署5G网络共建共享合作框架协议,协议中约定双方共建共享700MHz、共享2.6GHz频段5G无线网络。2021年6月21日,该工作有了重大进展,中国广电发布公告,正式启动了全国地面数字电视700MHz迁移招标项目,中国广电、中国移动两家厂商采购5G700MHz宏基站的规模约为480397站。


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共建共享的基站基于3.5GHz频段,而基于700MHz低频的5G网络覆盖面更广、穿透性更强,相比3.5GHz仅需少量基站即可实现全国覆盖。覆盖能力上,3.5GHz单站点覆盖距离约1公里,而700MHz站点覆盖达到5-8公里,覆盖能力是3.5GHz的5倍以上;穿墙能力上,700MHz能达到3.5GHz的5倍。从应用场景看,700MHz 5G网络也能给中低速率物联网业务提供最佳接入手段,可以说是5GmMTC场景的重要抓手。








物联网传输核心:无线模组


无线模组是将芯片、存储器等电子器件集成于电路板上的模块化组件,是实现设备联网的基础枢纽。依据网络制式的不同,无线模组主要可以分为4G模组、5G模组、NB-IoT模组等,依据应用场景的不同,无线模组也可以分为智能模组和车规级模组等。


无线模组是连接上游芯片与下游终端的枢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芯片技术壁垒虽然高,但与下游物联网应用距离远,无法深入涉足下游;另一方面,下游终端技术能力有限,难以较好满足物联网各个场景下对部件的定制化需求。因此,无线模组在物联网产业链中起着重要的衔接作用,满足着不同场景下对于模组的定制化需求。







无线模组:低成本、低功耗、广覆盖

NB-IoT成国内主流




IoT Analytics的数据表明,2020年,中国无线模组类别中占比最高的是NB-IoT模组,达到54%。国NB-IoT即窄带互联网,具备低成本、低功耗、强覆盖、广连接的特点,适用于智能抄表、智能路灯、智慧城市等规模较大但对速度要求相对较低的物联网领域。


除了需求驱动外,国内NB-IoT占比高的原因还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和政策积极引导两方面。配套设施方面,目前中国已开通的NB-IoT基站数约有100万,建成了全球最大的NB-IoT网络。2021年5月17日,中国电信宣布其NB-IoT连接数突破1亿,成为全球首个NB-IoT用户数破亿的运营商。政策方面,政策积极引导2G、3G向NB-IoT逐步迁移,NB-IoT对2G、3G形成一定替代。如工信部在2020年5月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的通知》中提到,要推动NB-IoT模组价格与2G模组趋同,引导新增物联网终端向NB-IoT和Cat1迁移。根据2020年4月9日天翼电信终端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公布的NB-IoT集采价格来看,NB-IoT模组单价已经进入15元时代。









无线模组:价格下降

朝下游云平台扩张成为新的行业生态


模组价格下降挤占模组企业盈利空间,模组企业开始向下游云平台扩展,云+端布局成为行业新生态。华为预测,到2021年底,5G模组价格将降低到80美元,到2022年底进一步降低到40美元。随着模组价格的不断下降,海外企业Telit等朝云平台积极布局,云平台的毛利率显著高于模组产品。Telit2020年的财务数据显示,2020年Telit模组产品的毛利率约为30%,而云平台及服务的毛利率高达70%。


移远通信拥有自主云平台QuecCloud,依托自身的模组产品,移远通信打造出了数据接入、固件升级、连接管理等一系列云服务。日海智能则在2017年投资物联网云平台Ayla Networks,打造日海艾拉云平台,布局平台生态。









物联网平台层:

计费、开通、应用实现、后端数据管理等


硬件端具备物联网能力后,需要平台实现整个网络和应用的具体实现。平台按功能类型大致可以分为4类,实际上很多通用化平台兼具多个功能。


(1)CMP/DMP管理平台:设备连接的管理。举个例子,买一个扫地机器人,回家开机激活,与手机APP绑定等,这些都是通过管理平台实现。


(2)AEP应用使能平台:很多传统公司(比如插排工厂),想升级成物联网遥控插排,但是没有相应的技术人员,他们就可以付费使用AEP平台,AEP平台上汇聚了很多物联网解决方案,插排工厂在平台上设置产品参数(有几个插孔)、功能模块(手机控制开关、定时开关等),就可以直接生成需要的物联网功能。


(3)BAP业务分析平台:物联网采集了大量用户数据,有专门的平台来分析用户数据,通过大数据让设备的功能更加智能,也可以通过对用户习惯的分析做定制化营销等等拓展功能(比如智能门锁给老年人用,每天都开门,突然一整天都没出门,就给家人报警是不是摔倒了等)。







车联网:

将汽车进化为移动的智能终端


车联网将汽车进化为另一个移动的智能终端。未来智能互联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生活中常用的物品都在逐渐联网化,目前手机已成为人们出行携带的一个智能终端,汽车过去仅作为一项出行工具使用。而车联网的应用可以将汽车进化为另一个智能终端,提供包括导航、娱乐、通讯、移动金融服务等功能应用,赋能汽车。







车联网:5G赋能智能发展

步入发展第三阶段


目前已进入车联网发展第三阶段。汽车联网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9年开始,2G�G和4G的应用,解决了汽车“通”的问题,能看到汽车的状态。


第二个阶段自2016年开始至2020年,大数据分析开始应用,保险行业或者其他金融行业可以利用数据进行对车主的分析判断。


第三阶段是2020年至2022年,5G的发展以及V2X的推出使得车和其他系统的对接成为可能,车联网具备更多更丰富的功能。


第四阶段则可以拥有智能化的计算和判断,实现高级/完全自动驾驶,实现智能驾驶远程连接系统。







车联网:

车联网&联网汽车市场同步增长


全球车联网规模快速增长。在整体车联网大趋势下,车联网渗透率快速上升,根据IHS预测,2022年全球联网汽车保有量渗透率达到24%。渗透率提升推动全球车联网市场规模快速上升,预计到2022年全球车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1629亿美元,同比增速维持15%以上,中国车联网市场则增长速度更高,到2022年增速大约为25%。


同时联网汽车新增销售量也将快速增加,据锐观咨询数据,预计2022年联网汽车新增销量将达到9800万台,其中嵌入式模组连接方式、手机连接方式和二者混合方式将分别达到4800万台、1800万台和3200万台。








车联网:政策驱动

——政策频频出台打下良好产业基础


政策频频出台表现对于发展车联网的重视。近年来,国家政府部门多次印发出台有关于推动车联网的政策,重视对于辅助驾驶、车载信息系统、网联设备以及低级自动驾驶和高级自动驾驶的发展应用。2020年又陆续出台《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推动智能汽车的发展。







车联网:技术驱动

——5G为车联网带来新机会


5G为车联网带来新机会。5G相比4G优势明显,拥有更低的时延和更高的带宽。万物互联场景下,5G将发挥更大作用,2020年全球各国纷纷进行5G建设投资,5G商用将带动广阔的下游应用场景发展。如自动驾驶、AR、VR等新应用对5G需求十分迫切。自动驾驶等应用将获得技术保障,也将带动自动驾驶全产业链共同繁荣。








车联网:技术驱动

——智能/自动驾驶浪潮加速车联网发展


自动驾驶渗透率不断提升。车联网的主要应用之一为自动驾驶,随着车联网的快速发展,自动驾驶也将加速渗透,目前L2级自动驾驶汽车渗透率已经从2016年的0.5%达到了2020年的10.6%,预计未来渗透率继续上升,此外L3和L4级自动驾驶汽车未来也将出货。根据国家《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自动驾驶汽车将会逐步进行推广,从各汽车厂商计划来看,目前L2级别的ADAS技术仍是整车企业商业化发展重点,而L3及L4级别以上自动驾驶将逐步在2020年以后导入。







车联网:技术驱动

——智能化+电动化提升汽车电子化比重


汽车电子在整车中成本占比逐渐提升,预计2030年达到50%左右渗透率。汽车电子成本占比提升主要源于:


(1)智能化浪潮下ADAS渗透率和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全面提升汽车电子化程度;


(2)电动化浪潮下新能源汽车加速渗透,单车电子零部件成本占比相较传统汽车至少翻倍,电子装置在传统高级轿车中的成本占比约为28%,在新能源车中则达到47%-65%;


(3)部分原用于中高端车型的汽车电子零部件如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SC)、倒车影像系统等加速向中低端车型渗透。








车联网:技术驱动

——智能座舱发展带动OTA升级


智能座舱新时代来临。由于人们对于汽车的新个性需求,力求打造第三生活空间,智能座舱应运而生。驾驶舱的发展阶段历由电子座舱逐渐演变为智能助理、人机共驾和第三生活空间,智能座舱将实现包括娱乐、互联、定位、服务等功能。


智能座舱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车辆需求的变化带动了OTA的需求。OTA的全称为Over The Air,即空中下载技术。目前的OTA升级主要分为SOTA和FOTA两种。FOTA指的是固件在线升级,主要针对固件升级包以及NB-IOT模组升级。SOTA指的是软件在线升级,主要针对车载应用软件升级或是通过NB-IOT模组给MCU升级。简单来说,FOTA是对车载系统机型升级,SOTA只是升级系统里的软件。随着OTA的不断应用,作为传输中介的T-BOX将提升渗透率,快速上量。








云视频:5G应用之一

享云化趋势,需求有望释放

核心结论:


短期来看,受“疫”影响,视频会议未来2-3年有望超越20%-30%的行业增速,行业明年或将出现短期增速加剧的阶段。同时,受益于国产替代逻辑以及主要竞争对手份额流失,新进入厂商如亿联网络、会畅通讯依靠高性价比和高定制化,将快速侵蚀国内行业老牌玩家如宝利通、思科的存量市场份额,从而实现短期快速增长。


中期来看,增量市场下游需求快速释放逻辑:随着5G建设稳步推进,对通信基础架构的提升,下游细分领域(教育、医疗等)需求将得到充分释放,为视频厂商提供新增量市场。同时,下游细分领域的定制化需求高,第三方视频会议解决方案提供商将获得更大的潜在市场空间。


长期来看,新型态、新模式构筑更广阔空间:视频会议解决方案供应商均加速布局云平台、服务产业端。同时,通过硬件销售使得长期获客阶段的经营更为健康(盈利)。




视频通信行业根据应用场景划分,主要由两大类构成:


单一应用:主要指以视频通信为媒介,应用于某一单一垂直领域(即视频会议)。


融合应用:通常在视频会议应用基础上,融合监控、广播等其他功能,应用于智慧城市、应急指挥等场景。








从产品组合层面,视频会议服务市场主要由传统硬件视频会议市场和软件视频会议市场组成,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基于软件视频和云计算基础的云视频会议市场迅速发展。


从业务渗透层面,视频会议的用户主要由两类需求驱动,一方面是纯粹的视频会议互动;另一方面,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潮流,政府的智能化城市治理和企业的智能化协作办公,要求视频会议更多地作为一个模块融合到整体智能化体系中。




云视频:短期疫情催化远程办公需求

视频会议迎风而上


协同办公软件用户量激增。


2020年2月,新冠疫情爆发,全国各经济面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为避免人员流动造成聚集性感染,政策鼓励全民居家办公,协同办公行业随即迎来快速增长:


20年2月,效率办公类APP月独立设备达20768万台,环比增长180.6%;


20年3月,全国复工复产,部分企业转为线下办公,虽然效率办公类APP月独立设备数仍在上升,但是环比增长率下降至42.7%;


20年4月,环比增长率继续下降至4%。


随着疫情渐渐稳定,预计未来远程办公应用活跃度会进一步下降,但是在疫情过后,在提效节流需求刺激下,远程办公的用户基础与用户粘性将较疫情之前有明显增长。







云视频:短期疫情催化远程办公需求

视频会议迎风而上


疫情触发远程办公需求,视频会议产品流量激增。


疫情触发了远程沟通需求,进而促进视频会议产品流量激增。视频会议作为远程办公内外沟通的重要工具,疫情期间得以快速发展。以小鱼易连、Zoom、华为WeLink、腾讯会议等为例,App安卓下载量均在2月呈现高增,环比增长率均达47%以上,其中,腾讯会议与华为WeLink2月下载量甚至倍增百十倍。随着疫情逐步稳定,企业大范围复工复产,视频会议月下载量有所下降,但仍保持远高于疫情爆发前的月下载量。







云视频:5G应用之一

享云化趋势,需求有望释放


从国内视频会议行业需求结构来看,截至2017年,行业主要需求来自政府级用户和企业级用户,占比约为40%和60%。


其中,科技类、金融类和工业类是企业级用户的核心需求来源。展望未来,企业级用户有望成为行业增长的主要支撑。








从国内整体行业(硬件+平台+服务)竞争格局来看,2017年前5大企业包括华为、苏州科达、宝利通(现为博诣)、中兴、思科,占比市场约49%。


随着国内“国产替代”,新进厂商短期有望快速侵蚀博诣和思科的市场份额。




对于细分应用领域来说,针对用户场景需求的不同,提供差异化的解决方案是目前市场上主流厂商的短期战略,例如:教育(线上)、医疗(远程)。


远程医疗相较于传统医疗手段,打破了区域限制,对于偏远地区医疗资源的不足有一定的弥补。根据中投顾问的预测,2018年我国远程医疗市场规模约为130亿元,2018-2022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7.63%,预计2022年将达到345亿元。






参考资料来自:天风证券研究所、驭势资本研究所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通信行业深度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