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播种希望——陈伟和他的办学人生(18)


第二章 授人以渔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及,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

——《老子》

第二节 学以致用(中)

如果说学校设立的专业可以给学生提供就业的领域,那么教学的质量无疑能提升学生就业的成功率。作为赣北电子工业学校校长的陈伟非常注重学校的教学质量,他在学校董事会上提出了一个观点:教学质量就是学校的生命线,赣电在不违反国家教育政策的前提下,要进行大胆的教学改革。他强调电子、机械、旅游等主导专业要提高层次,服装与设计、幼师、电脑文秘等新开专业要突出特色,微机专业要不断完善。学校所有的专业都要适应市场、适应社会,要不断探索新路,最终以提高动手能力,保证学生充分就业为目的,这也是检验学校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

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陈伟还多次到企业进行调研,了解到各行各业都大量需求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掌握一定技能的技术工人,根据这一市场需要,重点培养爱岗爱业、吃苦耐劳、放得下架子、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学校采取“一砍、二压、三改、四增”的办法来实现这一目标。“砍”即砍掉与市场要求不相符的课程;“压”即压缩与市场联系不够紧密的课程;“改”即将一些文化课改为就业成才、德育教育课程;“增”即增设技能达标培训课和地方语言课。赣电非常重视来自毕业学生、任课教师、就业单位和媒体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归类整理后反馈到教研部门,作为教改的参数修正和充实专业课的内容,因为教学内容符不符合市场和企业的需要,企业最有发言权。

学校在大量收集信息的同时,先后邀请广东佰世康国际有限公司电子联盟秘书长宋志军、江西省浙江企业联合会会长陈志胜等教育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来校指导教改,通过他们提出的具体建议,来保证学校教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教学内容更能贴近市场,更加符合社会需要。赣电在调整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的同时,吸收学校以往教改的经验教训,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一是明确教改的方向和基本原则,保证教改的连续性。学校通过多年的探索,将培养学生定位在“有一定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并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技术工人”这一目标上,并按照这一目标来实施教改,明确规定教改必须认真贯彻理论与实践并重,并向实践倾斜的方针。二是在课程设置上,贯彻“以社会需求为根本目标,以应用为主线,以能力为中心,以够用为基本原则”的指导思想,做到文化课要牢靠,强调打好基础,专业基础课要留有发展空间,必须储备后劲。三是在教材上,学校每年在暑假期间组织教研组认真筛选,对教材进行大胆取舍,进行二度开发,突出讲基础,讲重点,讲适用,以加强就业的针对性。四是在文化课和专业课的课时比例上,将原来文化课与专业课各占50%调整为各占40%和60%,到了2002年的时候,又进一步调整到30%和70%,即文化课占总课时的30%,专业课占总课时的70%,在这70%的课时中,课时安排向动手能力倾斜。

在后面的教改实践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这个指导思想并不断充实完善,全面体现赣电“学以致用”的办学特点。在赣北电子工业学校,与封闭式式管理相辅相成的是开放式教学。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生产第一线最需要的是既懂理论又会操作的新型复合型人才。学校结合实际,提高教学效率,将关联密切的专业课程合并,比如学习数控加工必须掌握机械加工知识,并将机械加工与数控加工两个专业合二为一。与此同时,针对不同专业不同要求,将同一课程授课深度、广度进行区分。比如机械、汽车、计算机都开设了《机械制图》课,授课时,根据不同专业要求,作适当删减。此外,赣电非常重视教材选用与开发,大力开发校本教材。文化课教材以国规教材为主,统一到省教育厅高新图书发行公司征订。专业课教材,则由专业教学骨干教师组织部分教师自编。学校成功编写了《电工基础》《机械测量》《数控加工》、《工程教学》《车工工艺学》《铣工工艺学》《线切割加工技术》等校本教材。这些教材的使用,使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更容易接受,并且适应了就业岗位的实际需要,教学效果明显,其中相当一部分教材还被其它学校采用。

赣电严格遵守“严、改、创”的原则,不断创新授课方式和教学内容,把传统的班课改为分组教学,把用人要求和技能融入课程中。在改革课时比例的基础上,陈伟还对“先理论,后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调整,创新为“先实践,后理论”。这样带来的直接好处是,把原来的理论课时缩减了三分之一的教学时间,比如原先机械制图需要上10节课,调整后只需要上6节课,特别是那些汽修等专业课程,通过先上实践课程,再上理论课后,学生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还极大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

赣电还在招生、教学、就业上启动“12345”星级服务工程:“1”是把握一个重点,专业成绩,操行成绩不及格的学生不安置就业。“2”是坚持两条原则,毕业生必须具备双证上岗、五证就业。“3”是对实习、就业的学生进行跟踪服务,使得不少学生在跟踪服务下重新获得就业或成为用人单位的主要技术骨干。“4”是采取“双向选择、先就业后择业、强化终身学习及团体精神等”4个就业观的意识。“5”是建立在招生就业办指导下的“招生就业指导、就业成才教育、用人单位信息反馈、基地跟踪服务以及实习组内原有班干部为中心的学生自治”等5个服务中心。

在办学过程中,陈伟还要求学校建立“赣电人才”特殊档案,不仅将学生的文化成绩和专业技术成绩进行翔实记录,同时将德育、智育成绩记录入档,尽量为用人单位提供毕业生综合素质量化的依据,大大提高了推荐工作的信任度。比如1997级毕业生程永忠同学,原来在学习期间是班长,德、智、体全面发展,进厂工作时就被聘用为车间生产线班长。

赣电在教学上的成功,并不能让陈伟停止改革的步伐,他几乎就是一台永动机,不管是思维还是精力。在学校进行教改的同时,他对学校的办学形式进行了改革,提出赣电的办学形式要长短结合,来满足市场对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

由于学校招收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和贫困山区,他们大多都经历了中考的落榜,都想在赣电能够掌握一门过硬的技术,实现从农村通往城市的梦想。

但在学校招生的过程中,陈伟发现了一个情况,不少学生在学习时间的选择上有不同想法,一部分想读长班拿文凭,还有一部分只想通过3至6个月的短训提前就业。陈伟觉得既然有生源基础,学校完全可以开发学生短期培训项目。2001年10月,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批准成立了“江西省庐山职业技能培训学院”,与赣北电子工业学校实行“两块牌子办学,一套人马办公”。

为了解决短训学生的就业问题,2003年江西省庐山职业技能培训学院申请并被批准成为“江西省劳务输出基地”,2004年经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成为“国家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站”,这一年的8月,学院还与湖北省黄梅县小池镇成人教育学校合作成立了分院,将短训的触角从省内伸到了省外。

2007年10月,为了落实大量农村青年通过培训实现就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繁荣、协调城乡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需求,赣电与九江市扶贫办合作启动了对全市134个贫困村的贫困家庭子女,进行“零缴费上学,零距离就业”的短期培训。短训项目的开发和启动,使学校形成了长班和短训的有机结合,两者相互补充,不仅满足了企业和学生两个层面的需求,也拓展了学校的发展空间,解决了生源短缺的矛盾。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物传||播种希望——陈伟和他的办学人生(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