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商、网商启蒙的初级阶段,就兴起了一种基于互联网商业与经济的新理论,被称为长尾理论。所谓长尾,简单来理解,就是众多小商业体(产品)提供的服务(销售)虽然在当量值比大商业体低很多,但因为其延展性不断趋于无限,因此小商业体拖出的那条长长的“尾巴”,很可能在总量上不比大商业的总量小,甚至有可能超越。
例如,A品牌是袜子的绝对垄断市场,以绝对占有袜子大额市场的领先优势,寂寞无敌。而其他品牌和无品牌的袜子还有成千上万,在长尾理论下,这成千上万其他品牌和无品牌的袜子,每一个拿出来跟A品牌比在纵向当量上差距非常显著,但正是因为这成千上万横向轴,无尽延展。那么,成千上万的其他品牌和无品牌袜子的总和,可能超过A品牌的市场占有量。
那么今天,就以长尾理论为延展,谈一谈线上店(单店)和线下店的流量(客流)问题。
因为有这个长尾理论,让很大一部分在网上经营的店铺,看到了网络带来了无尽延展通路渠道的可能性,所以,这也成为很多在线店铺经营者感到兴奋的地方。因为那些可能来自己店里购买的用户,看起来就属于那段“长尾”。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线上店的“流量短尾”现实
其实,对于在线经营的大部分店铺,拥有的仅仅只是流量的“短尾”,甚至是“断尾”。在5月4日发的《网店无人逛、生意难下单,何以破解流量的垄断与壁垒?》一文中其实已经阐述了对于普通网店而言,流量被平台提供者垄断、控制,并形成了有效的壁垒,使普通网店能获得多少流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平台的给予。
从“流量短尾”或“流量断尾”上,可以对这个问题,进行另一个角度的分析:
“长尾理论”的最大受益者其实是大型的在线购物平台
以淘宝(天猫)为例,淘宝(天猫)在线在经营店铺数量应该已经达到大百万级,在售商品数量也超过亿级,2016阿里的GMV(成交金额,包含未付款、取消订单与退货)已经达到3万亿人民币。这个数据里,就有一部分“长尾效应”,但几乎可以肯定,在这个“长尾”里,大品牌、大商家、大产品,绝对占了主力,这与现在淘宝(天猫)的流量分配策略息息相关。但这里的小商户数量级也绝对惊人。
我们简单试算下,高位区间,1万亿,由1千个商家实现,他们的均值10亿元;中位区间,1.5万亿,有10万个商家实现,他们的均值1500万;低位区间5000亿,有剩下的上百万商家实现,他们的均值50万以内。这仅仅是GMV,还不是实际销售额,只要下单,哪怕没有付款就计算。实际销售额比这个数据更低。这样的计算可能不合理,但可以说明一个问题,我们身边淘宝做得好的是越来越少,甚至都不赚钱,而淘宝上亿的,大多数都是新闻里说的。如果有10万个商家均值过千万,至少我们能够真实感受。所以,那高位值,也就是实现绝大多数成交金额的商家更少,而低位值数量更多。
均50万以内,哪怕是销售额,哪怕有50%的毛利,再算上基本的经营成本,估计这类店的年利润会低于10万……所以,为什么有一股强烈的声音:淘宝不好做!
而对于平台而言,如果有100万家商家,每家每年做10万,就是1000个亿的成交金额。这就是平台看中的长尾。这个长尾对于平台而言,是有意义的,满足了产品的丰富、商家的丰富,满足了“长尾流量”,而对于商家而言,是毫无意义的。如果你的网店一年做10万的成交金额(或销售额),你肯定会果断放弃。
小商家被“压在平台的长尾里”,成为了“长尾的垫脚石”
小商家在平台经营的流量是很稀缺(流量短尾)的,甚至很容易被断流(流量断尾)
对于小商家而言,流量垄断、流量壁垒之后,要获得流量的难度非常大。坦率的讲,在一个流量被控制、被分配的平台,获得流量自生是很难的。
对于互联网商业的热情,让类似于“长尾理论”等激动人心的新概念,让大家前赴后继的拥抱互联网,而事实上,对于绝大多数商家而言,根本没有享受互联网销售通路渠道无限延长的积极意义。
列表式、排名式的网络商业逻辑,决定了网络流量的有限性,这就是所谓的“流量短尾”。你在列表的第二、甚至第十页,你能获得的流量少之又少,甚至压根没有。所以,多少淘宝商铺在平台新店扶持(会在新开业早期给予一点“流量糖衣”)后,就陷入了“门可罗雀、门庭冷清”的惨状。每天几个访问量,原来是自己不小心点的。这就是大部分网商的事实。
线下店的“流量常尾”现实
可以这么讲,许多从线下改行到在线商业的从业者,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看到了线下客流有限,在线流量无限的光辉前景。
那么我们再来分析下线下店的客流态。
例如,一家水果店,开在某小区的门口,而小区的正对面刚好是一幢写字楼,小区和写字楼之间,正好是一个公交车站。我们可以试想下,对于这家水果店而言,每天的客流(流量)是不是特别稳定?这家小区的2000个住户,写字楼里上班的大约2000人,成了这个水果店的固态流量。
这个固态流量,可以称为“流量常尾”。
虽然线下店也会有位置不同,客流不同。但是你所开的位置,每天的流量是自然流量,不会因为平台“街道管理者”可以的把从你门前经过的客人,蒙住双眼,带到其他店里去。这个流量是常在的,只要你占据了一个位置,你的位置前,就会有流量(当然,因为商铺设置不合理的死铺除外)。
再从另一个维度,全国有多少个小区?能开多少家水果店?而现在在线商业就因为同类店过多,造成了很大的死亡性竞争……
你是愿意选择在网上面对数以亿计网民(理论上他们都可以到你的店里买东西)做一年10万的营业额,还是在线下面对几千个固态客群,一年好好赚个10来万呢?
你要说线下店有房租,线上店免费。那你在线上流量成本呢?
当然,线下店的位置,也有黄金位置与冷清位置,但在业态的丰富上,比如一家宠物店,你完全没有必要开在入口级位置,偏那么300米,况且还可以覆盖更广地区,又何愁没有“流量常尾”呢?
线上的流量“短尾”和线下的流量“常尾”,其实没有对错之分。解析两个概念,仅仅是对商业现状的描述。
所以,不要轻易开启所谓“互联网经济”的热情,对于商业而言,核心永远是线上线下。线上创造的一个个奇迹,那只是奇迹,商业需要奇迹,商业也需要踏实。
当然,线上与线下更不是对立的,线上除了信息产业外,在线商业本质上都是与线下一样的实体,只不过是通路与渠道的差异。
不过,有一股力量已经开始,当所有人觉得线下不好做的时候,线下的机会来了。下一个大鳄,一定出现在线下领域。
线上亦然。线上店的倒闭潮已经萌生,洗牌之后,是真正成熟的市场,也是一个早就真正英雄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