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他是海明威创作,并在他还在世时出版的最后一部主要的虚构作品,在书中,海明威描述了一个老人出海捕鱼全部过程的故事。无论是从语言结构,叙事技巧,还是象征手法角度来看,《》老人与海将文学的可感性与思想性巧妙的结合在一起,犹如一座冰山,有时有虚,有藏有露,让读者去感受并发掘其内在的意义。本文正是通过对老人与海的语言结构,叙事技巧和象征手法三个方面的研究对海明威所提倡的冰山原则进行探讨,挖掘书中深藏的意蕴。
关键词老人与海圣地亚哥,冰山原则
绪论,
厄内斯特海明威1899至1961,作为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尤其以精湛的叙事艺术见长。海明威在写作中所提倡的冰山原则和客观叙事等创作思想,赋予了她的小说简洁明快而又意味深长的艺术特质,使得他的写作创立了一种简洁有力的叙述风格,对后世的英美作家产生了深刻而积极的影响。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1/8在水面上,其后又多次做过这样的比喻,对于冰山原则,海明威自己在午后之死中有一个解释,他写道,如果一位散文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他可能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家写的真实,会强烈的感觉到它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写出来似的,显而易见,海明威主张的是水面下的八分之七应该留给读者去感受。冰山原则在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主要体现在语言结构,叙事技巧和象征手法三个方面。
一,语言结构简练直白却富有深蕴
(一)平实的语言带深厚意蕴
老人与海中人物少的不能再少,除了一个孩子,就是老渔夫桑地亚哥一个,情节主要围绕大马林鱼的捕获以及因此而引来的与鲨鱼的搏斗,既单纯又集中,老人与海开篇就写道,他是一个独自驾着渔船在墨西哥湾暖流上捕鱼的老人,他到那儿接连去了84天,一条鱼也没有捉到。语言简洁朴实,一笔就触及主人公这个失败的英雄,用最简洁的词语表达了最复杂的意义。老渔夫的孤独,他的窘迫境遇,却仍然有着坚强的意志。海明威曾经对这篇小说进行了200多次的校阅,他在谈创作,老人与海时曾说:“老人与海本来可以写成一部长篇巨著,可以将渔村的每一个人都写进去,把他们如何谋生出生受教育和养育儿女过程全部写进去。”然而,在实际创作中,凡是那个渔村听来的故事,我都避而不谈,正是这些见闻构成了冰山隐藏在水下的部分。他砍伐了所有的冗语,删去了所有别人写过的东西,使文章不落俗套,全文只是,通过老人和孩子两个人物,将海明威对整个人类命运的思考表现出来,主人公性格单一鲜明,那是一种无论在怎样的艰苦卓绝的环境里,都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奋勇抗争的人物。小说的语言简短准确而生动,尽量采用直截了当的叙述和生动鲜明的对话,少用过多的形容词和华丽的辞藻。例如鲨鱼的袭击并非意外,大鱼的血液犹如黑色暗沉的云团,往水里沉,扩散开了一英里深,它就是嗅到了这股气味,才直冲过来的,他速度极快,不顾一切的往水里冲,划破了海面的平静,暴露在阳光下,这一段描写没有一个比喻句和形容词,但鲨鱼的凶猛,迅速,形势的紧迫,却一下子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在小说中,海明威把事件描写得相当客观冷静,没有多一分的辞藻去修饰、加工。用有限的文字表达了内容丰富的故事,可谓言犹尽而意无穷,让人读完以后努力的去追求、理解、咀嚼。老人与海的魅力就是用极度简洁朴实的白描手法描写鲜活的场面,平淡中感到的是新奇。如陆地上面的云朵,现在像是巍峨的山峦似的升到空中,海岸成了一条漫长翠绿的线条,背后是一丛淡青色的小山,现在海水是深蓝色的了,深的几乎发紫,这段描写没有华丽的辞藻,着墨不多,像中国的山水画,恬淡而深远,写出海的壮丽景色,给人以美感,海明威在写作方面有准则,要用短句,要用明快的风格,要用动作词写,删去不必要的形容词,能用一个字表达的,绝不用两个字。在语言上,他尽可能客观冷静的去叙述,用有限的文字去表达丰富的内容,让读者透过纸面去感受、咀嚼,这也是海明威冰山原则的目的,如写老人的眼睛,这双眼湛蓝如海水,充满欢愉,闪烁着永不言败的自信神采,简单的几个字就写出老人天真正直的性格,也写出了一个渔夫朴实的特点。在描写马林鱼时,写鱼的嘴,他的嘴有棒球棍那么长,像利剑一般尖利,让人直观的感受到这一只马林鱼真的大的有别于人们常见到的马林鱼,结合书中之前老人与小孩的对话中讨论棒球新闻的兴奋,让人很容易感受到老人对棒球这项运动的喜爱,海明威这种严谨简练的文体,朴实生动的生活语言,寓繁于简的表达,体现了他的冰山原则。为了使作品的画面感取得准确生动的效果,海明威还对文学语言进行了大胆革新,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离开语言这一要素,作品就无从谈起了。海明威描写的事物本身总是清楚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他的语言朴实无华,准确生动,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甚至小孩儿都能一目了然,字里行间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例如“我想也许我也能借到,但我总是克制着不去借钱,第一次是借钱,第二次就得要饭了。”体现了老人即使生活困窘,但自己的坚持是不变的,“为什么老年人总起的那么早?是想要度过更长的一天吗?”老人看似只是闲聊,但问句中能感受到对生命短暂的感慨,想要抓住生命,剩余的分分秒秒。
(二)结构凝炼,能省即省
在文本的结构上,《老人与海》以老人84天没捕到鱼,再次出海——捕到大马林鱼——与来袭的鲨鱼斗争——马林鱼被鲨鱼吃光——只拖了一副鱼的骨架回到陆地——老人极度疲惫为表层结构,在地域上是从陆地到大海再回到陆地的过程,老人也是由从与小孩在一起到离开小孩儿独自出海,多次提到“但愿孩子在就好了”到最后“小孩儿看守他”,如果说小孩的出现是老人的情感回归的愿望,那么在文本结构的安排上更体现了作者对回归的独钟。如“要是能给鱼喂点什么就好了,他想他是我的兄弟啊,但我必须杀死他,而且得保持这份体力才能杀死他。”海明威在他晚年撰写的回忆录《流动宴会》中说:“按照我的新理论,你可以省略任何东西,只要你了解他们,省略的部分会增强小说的力量。”简练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特点,并使整个作品显得气势磅礴,海明威把渔村的故事避而不谈,大海上的许多见闻省略不写,主人公圣地亚哥的家庭背景,社会交往,出海动因一概撇开,一统淡化,只留下了单纯到极点的线——老人的一次海上经历,从失败到失败。把所有的笔墨都集中在那老人在海洋深处的那场搏斗,涵蓄了他毕生思索的精髓,没有花花绿绿的比喻,极简、极淡,极少,化出了极富,极浓、极多的思想境界,锤炼成只有26000余字的书,就如构建了一座巨大的冰山,7/8沉入了海底,看不见它,却可以通过想象去挖掘他所蕴藏的雄伟的能量,
正是“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的表现在它的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它在当代风格中发挥的影响”,1954年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海明威代表世界文学最高荣誉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品的成功归功于他那极为简练的叙事技巧和含蓄凝练的语言风格。他的语言尽管看似朴实无华,却能让人浮想颇多,作品采用的是写实手法,集中描写了一个老渔夫在海上的一次捕鱼经历,对主人公的历史和他的生活处境寥寥几笔就交代完毕,直观的可以看出:圣地亚哥是一条硬汉,他孤独、背运、贫穷,年老体衰,但是他乐观自信、坚韧,出海84天没有打到鱼,他仍然乐观开朗,一如既往,不达目的不罢休,在与马林鱼,鲨鱼的搏斗中,他忍着饥饿、疼痛,贫穷,竭尽全力,表现人不屈不挠,顽强的精神。在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如恶劣的环境,能与敌人搏斗,最后只能带回一副鱼骨架。虽然他在这场搏斗中失败了,但它却是精神上的胜利者,读者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理解力,透过那浮在水面上的1/8,通过作者不露声色的为读者提供有关的人物外貌、行动、心理及周围环境的客观描写,去探测那隐藏在水面下的7/8,及作品的内在思想和作者的倾向。由此可见, 圣地亚哥身上所表现的也正是海明威自身所提倡的一种人生态度,道德理想:不会向任何事物低头的、永不服输的精神。
二、叙事技巧
海明威在小说创作中大量使用对白,老渔夫常常自言自语,或者说和周围的一切在对话,如和大马林鱼的对话、和自己的左右手对话,这些对白生动地展现了老人的内心活动,在自言自语中回忆往事,由此可见,海明威不是通过传统的叙述、抽象的描摹、冗长的说明和主观的议论,而是通过自然、生动、简洁的对话来陈述故事,表达情感,阐明主题。对话(包括独白)描写,是这部小说的一大特色,它也体现了海明威的“冰山”创作风格。作者运用简洁的叙事技巧来安排人物对话,自己则退避一旁,完全由人物自己说话,以此让读者去体味丰富的潜台词,去捕捉人物内心的情感活动,以补充和再现作家故意省略的在水下7/8的部分。在小说中运用这样的叙事技巧,使得小说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和相当的深度,往往需要读者反复阅读,仔细咀嚼和用心去体会。
《老人与海》中,在千钧一发,生命危在旦夕之际,老渔夫都在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思考着。“把一条鱼弄死是不是一种罪过,”最后还劝戒自己“别想罪过了吧,不想罪过,事情已经够多了,何况我也不懂这种事。”这一切都体现出这是一位孤独的老人,颇带凄凉悲壮色彩的意识,反复不已的内心独白,总之这一切将老人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极大地丰富起来,使我们有更宽、更广的空间去丰富,充实,思考这样的一个人,更深入地了解“我无法阻止它来袭击我,但或许我能打败他。”他承认并正视自己倒霉的命运,可是她相信自己比鲨鱼聪明,相信自己,最终能战胜鲨鱼。圣地亚哥充满了乐观精神,即使对自己的失败,也能报以幽默的一笑,当一条鲨鱼咬掉40磅马林鱼肉的时候,他自言自语“想开心的事吧,老家伙。”甚至安慰自己:“每过一分钟,你就离家更近了一点。少了40磅的重量,船走起来就更轻巧了!”是圣地亚哥在不可抗拒的厄运面前,激发自己奋发向上的乐观精神,即使最后一块鱼肉让鲨鱼吞噬以后,他也不失他特有的幽默,他往海里吐了口吐沫说:“吃鱼肉吧,加拉诺鲨,做个梦吧,梦里你弄死了一个人。”老人的忏悔:“我看该是的,尽管我是为了养活自己并且给许多人吃用才这样干的。不过话得说回来,什么事儿都是罪过呀,”老人的自我救赎:“你天生就是个渔夫,正如那鱼天生就是一条鱼一样,每种生物都在杀死其他的生物,不过是方法不同罢了。”
小说中老人在与大马林鱼僵持的时候,不禁回忆过去当初为了给自己增添信心,和全码头最身强力壮的人比赛扳手腕,他们激战了一日一夜,最后无奈地得出平局,随后的比赛获胜对老人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了,他最后得出“求胜意志够强的话,他可以击败任何人”。回忆往事,是老人对曾经的美好的想念,而更能从他的回忆让读者了解老人的过去,及他的为人是多么的执着,他的坚持不懈的精神是源于哪里,更能够让人对老人即使年老仍不服输的那股干劲儿所钦佩,
三、象征手法的运用
(一)孩子的象征意义
海明威曾说,我们在关注这部作品中,老人和大马林鱼的形象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孩子在作品中的地位,因为孩子的形象也是作者苦心经营的结果,开篇时,尽管发觉老人在一种窘迫的生存环境中,但读来仍觉温馨,孩子不允许老人在没吃饭前上船打鱼,孩子为躺在椅子上睡着的老人盖上被子显示出孩子的成熟懂事,以及对老人无微不至的关心,在与大马林鱼搏斗时,老人几次都想“要是孩子在就好”,老人的寂寞感跃然纸上,这孩子是老人的支柱,是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支柱,而且孩子在看到老人回来后连哭三次,这哭的意味也是多层次的,是为老人空手而归难过,是为了人生的各种磨难难过,或更是为了自己而哭泣,孩子看到对于老人自己的不足。总的来说,孩子的形象象征的是一种美好的明天,孩子向老人学习到的不仅是高超的捕鱼技术,而且还有老人的不屈不挠的坚毅精神,这点让我不禁觉得海明威在放入孩子的形象是寄托了自己美好愿望的,他要让每一个读者不仅仅是喜爱《老人与海》,更要循着老人身上散发的精神在人生的道路上,一步步走下去。
(二)大马林鱼的象征意义
海明威不吝啬任何的形容词“谦谦有礼”,“高尚尊贵”,甚至是“照他的举止风度,照他那种很有体面的样,谁也不配吃它。”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老人表现出自己对对手的一种尊重,他已经深深的被大马林鱼的坚强所折服,一方面老人的想方设法的要杀死他,因为老人捕鱼并不是仅仅要养活自己,而且是“为了荣耀”。老人与大马林鱼的较量,也让老人不禁想到她和全码头最身强力壮的人比赛扳手腕的事件,得出“求胜意志够强的话,他可以击败任何人”。由此可以看出,大马林鱼象征的有如每个人人生中都会出现的无数磨难,只是这次的比以往的大许多,边看着书就会觉得有人在耳边说:“征服它,你得到的不只是鱼,而是比鱼更多的多的。”
(三)狮子的象征意义
书中曾多次提及老人梦到狮子,小说的开头,老人小时候在非洲的海滩上“海滩上的狮子,小猫一般戏耍着”;小说的最后,老人如愿以偿的又一次梦见了一群狮子,狮子林中之王,我觉得梦在某层次方面说的就是人的无意识的需要,狮子象征的是力量,是权威,是地位。小说开头,老人借着梦到狮子意指老人需要的是他人对自己的肯定,以及曾经的辉煌还有几人知的落寞,而结尾处在经历了胜利与失败的撞击,生与死的考验之后,老人梦到一群狮子,那种雄壮的气势不言而喻。狮子的形象完美的体现了海明威”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的思想,即使人生会充满不少的苦难,但人应该对自己充满信心,在挫败中继续前行。
对老人来说,大海不像对年轻渔夫那样是一个具体的捕捞领域,而被认为是一种人格。它既体现仁慈,又体现残忍,因为他一方面养育了像老人这样许许多多以海为生的渔夫,另一方面,又给他们带来了灾难,在大海的深处,老人找到他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大马林鱼,海的宽广足以使老人能了解和体验到那种未知的神秘领域。
在《老人与海》中,诸多的形象象征浓厚,着实是充满象征意义的一部作品,但作者海明威却在1952年9月13日致侨居意大利的美国艺术家伯纳德.贝瑞孙的信中说:“没有什么象征主义的东西,大海就是大海,老人就是老人,男孩就是男孩,鱼就是鱼,鲨鱼就是鲨鱼……人们说什么象征主义全是胡说。”那么尽管海明威的写作动机并非象征,但作品中的形象具有的高度概括性和寓意性,所散发出的浓郁的象征意味,这样的偶然不禁让人觉得是那么的自然而然。正如同冰山原则所告知的,水下的7/8蕴含着的意味深远,从不同的角度去探寻,也许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结论
综上所述,海明威通过丰富的生活积累,小说中简洁而富有深意的语言,恰如其分的象征手法的运用,让读者自己感受文字的魅力,去挖掘作品的思想意义,集中体现了他冰山原则的创作风格。循着冰山原则,我们看到老人最后失败而归,而他赢得的并不是读者怜悯的眼泪,而是读者由衷的赞叹,激励着人们积极向上。使读者感受到的是一个强者的失败,比一个弱者的胜利更有意义,这种风格对美国和世界文坛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一种创作原则,冰山原则的影响是永恒的,正如美国作家福克纳说:“《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好的作品,时间将证明,他这本小说的质量超过了我们任何人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