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知識的過程:寫!寫!寫!|亞里士多德Aristotle

求知,世界上最開心的事

亞里士多德是一位生氣勃勃的人,他好像柏拉圖筆下的青年,會在凌晨敲響蘇格拉底的家門:「起床,我們快來討論這到底是為什麼!」

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教誨:人生要活得出采,你就需要動腦。該書被他自己分類為「實踐的學問」,即,教你怎樣做,而非為何如此的學問。據學者Jonathan Barnes考證,「倫理」一詞的翻譯,實為誤譯,它的意思應該是「繁榮、成功」。也就是說,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是一本教你怎樣活的朝氣蓬勃的書。書中的思想指明,亞里士多德認為,能思考的人是最棒、最好、最開心的。亞里士多德好像終其一生就是這樣活的,求知不斷、筆耕不墜,他應該是活了幸福的一生,並留下龐雜的著作。

思考的框架

學科的奠基者,多有一套清晰的思考框架。歷史學之父希羅多德,在《歷史》中自述,他四處旅遊,盡可能蒐集充實的證據、訪談各種說詞,好從其中比較分析,遴選出可信的事實,以撰寫該著作。亞里士多德也是這樣的,以生物學來說,或許漁夫還是養蜂人,都比亞里斯多德對特定動物有更細緻入微的研究,但亞里士多德有一套他自己的研究方法,包含刻意組織學術團體研究、大量蒐集證據並辨別證據的真偽、運用哲學架構推演生物的本質,這都使他成為開創生物學科的第一人。

亞里斯多德的榜樣,挑戰著今日的讀者:你怎樣刻意組織你的經驗,使它成為有意義的素材?你要用怎樣的思考框架,來切入你好奇的未知學問呢?

建構知識的過程:寫!寫!寫!

亞里斯多德或希羅多德都寫了書。後世一些學者尖刻的朝他們怒吼:取材道聽塗說!研究方法不夠科學!推論帶有神話色彩!結論錯誤!當然還是有些人深愛這兩位大師,包括我。我在他們著作中感到旺盛的求知慾,壓倒性的求知慾使得他們看起來極為謙遜,他們不敢說自己已經知道了,只是在盡可能知道的過程中,先把自己發現的一些寫下來。如果他們的生命更長久,當今的傳世之作不會是他們最後的定稿,他們會一直學習更多、修正甚至推翻之前的認知。一切都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哪個段落可以堪稱完美。只是即便求知的過程沒有終點,也需要一個起點,而這個起點就起於一位學生、一位學習者,開始把自己的見聞寫下的那一刻。

想想看,是可能犯錯比較嚴重,還是從不開始比較嚴重?我的答案是後者,不開始的人,不會犯錯也不會變得更好。我現在可以說很有熱情的鑽研這些西哲,可以的話我就寫筆記。或許有一天回頭看,今天我寫的這一切又都被我否定了,但怎樣呢,亞里斯多德都會犯錯,我也只能服從自己的求知欲,在當下知識水平可及的限度下寫作。

我也是學習者的一員

我過往探索西哲思想的旅程顯得拖宕,我早先買過哲學問題的匯總書籍、買過哲學史書籍,但這些對我說,抽象程度太高、不認識的名詞太多;我又試了讀哲人原著,柏拉圖《理想國》我前後讀了3次,其他柏拉圖的著作有些我也讀了不只一次,我多少感覺到些什麼讓我感動,但我缺乏前後的對照和批判,我有時迷失在充盈的細節中;我還會讀學者對柏拉圖的專門研究,這些內容有些意思,只是現在回頭看,因為我背景知識的缺乏,當時的閱讀狀態可能是見樹不見林的。目前,我通過牛津通識讀本來接近這些西哲,這系列讀本簡要介紹哲人生平、主要著作和思想,也附上簡易的批評和註解。回顧這次閱讀經驗,我好像終於找到一條比較適合我切入西哲思想秘林的路。

亞里士多德提醒我建構知識探索途徑的重要。我想我從這次探索經驗學習到,當我要進入一個新領域時,我或許不要先讀原著,我或許可以先查查該領域的重要人物,通過這些人物的簡要傳記,來理解該學問的時代背景、關鍵問題、突破及繼承。

亞里士多德在其《物理學》裡有句微言大義:「變化,是成為某物的潛能的實現。」以這句話來檢驗求知,人有潛能可以知道,這個潛能有待我們實現,實現潛能的過程我們可能會變化;所以,一家之言可能會變,但或許變化正是說明一個人在求知的路上、在實踐其潛能的路上。

讀完牛津通識讀本這本介紹亞里士多德的小冊子,我的任務並沒有結束。當我初步理解亞里士多德之後,我要如何下去呢?我要探索甚麼?我可能從中了對家人朋友的正確態度嗎?如何面對生老病死呢?什麼是罪惡與救贖呢?我會走向怎樣的求知之路呢?求知寫作是持續的進程,在浩瀚知識面前,人只能盡量地去知道,直到生命結束。


寫於2019/4/17,感謝作者熱情洋溢的導讀,讓我沒錯過亞里士多德這位大師。作者也在書中分享實用的閱讀技巧,我還沒用上,但先分享在此:亞里士多德遺世著作更多是演講稿,所以讀者可能會看到不連貫及未潤飾的段落,讀者可以試著把自己當成講者來閱讀亞里士多德提供的講稿,自行潤飾擴充,如此可以從閱讀中收穫更多。

參考資料:Jonathan Barnes, Aristotl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你可能感兴趣的:(建構知識的過程:寫!寫!寫!|亞里士多德Aristo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