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孔子不但是我国两千多年的“至圣先师”,今天也同样受到世人尊敬和推崇。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由此足可见孔子思想之伟大。
孔子的“爱人”观,是孔子仁学的重要思想内容之一,是孔子“孝道”观的进一步展开。在孔子看来,“泛爱众”(《学而》)的博爱情怀,乃是理想人格的基本品性与德行,理应为君子所必备;因而又是学以成仁的基本课题之一。孔子的“爱人”观,既是对华夏传统爱人思想的继承,同时又对其做了重大发展。孔子“爱人”观的中心内容,是孔子在兼顾情与理的前提下,对于如何关爱世人问题的总体性思想认识。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孔子的“爱人”观,首先应解决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孔子“爱人”观的思想基础
孔子“爱人”观的思想基础,首先是孔子普遍视世人为己之同类的“人类认同”观。
基于其“性相近也”(《阳货》)的人性论,孔子认为,从其本质或曰人性来说,世人原本都是彼此相近同的,因而均属同类。孔子这则突破了原先的血缘与地缘界线,乃至于社会身份地位的界线,从而形成了,普遍视世人为己之同类的“人类认同”观。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传•乾•文言》)。普世之人既然均属同类,自然理应普遍互存爱心。这也就是《荀子•礼论》所谓——
“有血气之属必有知,有知之属莫不爱其类。”
孔子就是基于其普遍视世人为己之同类的“人类认同”观,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爱人”观,并在历史上最先明确提出了“仁者爱人”(《颜渊》)主张。
孔子“爱人”观的又一思想基础,是孔子对于人之自身价值的充分肯定认识。
在孔子之前,先民基于对人之自身价值的初步认识,已经萌生了爱人思想。例如《左传》所载,“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成公十三年,刘康公语),“天之爱民甚矣”(襄公十四年,师旷语),以及《国语•周语下》所载“爱人能仁”,就是这方面的具体表述。孔子继承了先民的这一传统认识,并进而对人之自身价值,做了更为普遍、更为充分的肯定。这也就是其所谓——
“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礼记•礼运》)
“天之所生,地之所养,无人为大。”(《祭义》)
“天地之性(生),人为贵。”(《孝经•圣治章第九》)
据此可见,在孔子看来,在天地所孕育化生的世间万物中,人最为优秀,堪称至尊至贵。与此相应,人类同时又肩负了重大的特殊使命。这就是《中庸》所谓,“赞天地之化育”(二十二章)。具体而言,就是辅助天地实现其生生不息的大化流行,或曰“天地之大德”。
也就是基于对人之自身价值的上述充分肯定,孔子从而形成了普遍关爱他人的“爱人”观,并最先明确提出了“仁者爱人”主张,认为世间的每个人,当然都理应得到他人的关爱与尊重。
孔子“爱人”观的另一思想基础,是孔子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认识。
在孔子看来,作为仁亦即理想人格化的矢志追求者亦即君子,必须具备“泛爱众”(《学而》)的博爱情怀。这是理想人格的基本品性与德行。也就是基于此,所以当学生“樊迟问仁”时,孔子明确回答曰“爱人”(《颜渊》)。这也就是说,在孔子看来,作为一个人,如果缺失了“泛爱众”的普遍爱人之心,这必将会导致其人格的残缺,甚至会使其沦为一般动物,从而丧失了自我人生的根本意义与价值。用孟子的话说此即——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公孙丑上》)
也就是基于普遍的爱人之心,乃是理想人格自身的必然要求这一思想认识,孔子从而形成了“泛爱众”的“爱人”观,并最先明确提出了“仁者爱人”主张。
二、孔子“爱人”观的现实根据
孔子的“爱人”观,不仅有其明确的思想理论基础,而且还有其确实的现实根据。孔子的“爱人”观,其实就是其“孝道”观的进一步推广与扩展;因而其现实生活根据,追根溯源,也就是其“孝道”观的现实生活根据。质而言之,两者同样都是源自于父母的“三年之爱”(《阳货》)。
具体而言,在孔子看来,人生的孩提时期,缘自于血缘亲情,总会时时体验到父母真挚而深切的关爱与呵护,以及兄弟姐妹等家人的亲爱与扶助。与此相应,在人们的幼小心灵中,自然也就逐渐生成了对父母的爱敬之心,以及对兄弟姐妹等家人的友爱之情。总括而言,亦即爱人之心。这既是孔子“孝道”观的根源之所在,同时又是其“爱人”观的现实根据。这也就是说,在孔子看来,“泛爱众”的爱人之心,就萌生于早年的家庭生活之中,萌生于父母的“三年之爱”,而家庭则是养育爱人之心的摇篮。也就是基于此,所以孔子特别强调——
“立爱自亲始。”(《礼记•祭义》)
其意就是在说:博爱情怀的养成,理应从爱敬父母与友爱家人做起。
虽然说,父母缘于血缘亲情的“三年之爱”,是普遍爱人之心的总源头,而家庭则是养育普遍爱人之心的摇篮;但是在孔子看来,“泛爱众”的爱人之心,仅仅靠此尚不能自然生成。为了确保养成普遍关爱他人的博爱情怀,还必须具备下述必要条件。
具体而言,为了把对于父母与兄弟姐妹等亲人的爱心,逐步扩展到族人、乡人、国人乃至世上的所有之人,这则必须具备相应的人类认同意识,对人之自身价值的充分肯定意识,必须确立起以仁为其终极追求的“人生价值”观。也只有在此三项前提条件下,才能将自身的博爱之心,提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才能把普遍关爱他人的博爱情怀,真正看成是自我人生的本然需要,才能不断增进其关爱他人的自觉性。
基于人性向善孔子认为,只要毕生不懈地坚持系统性的学习与培养,即可具备上述三项前提条件,从而最终养成“泛爱众”的爱人之心。这也就是孔子所谓——
“君子学道则爱人。”(《阳货》)
其意就是在说:只要坚持长期而系统地学习仁道,就能最终养成自身的博爱情怀。
综观上述可见,在孔子看来,追根溯源,爱人之心乃源自于父母的“三年之爱”,并初步形成于早年的家庭生活之中。在此基础上,只要再经过长期而系统的学习与培养,人人都可以最终养成“泛爱众”(《学而》)的博爱情怀。据此可见,孔子的“爱人”观,完全是植根于现实生活之中。这也正充分体现出了,孔子仁学或曰人生哲学的现实主义基本特征。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在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地位。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主张“仁”和“礼”,即“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要实现仁和礼,必须遵循中庸之道,对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实际价值,而且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有指导意义。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提出“为政以德”,以“礼”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兴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创了“平民教育”的崭新格局。
杨秀和,(笔名:晓阳)号畅春斋主,当代著名书法家、画家、书画教育家。1955年出生于中国北京,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国艺人民书画院院士、中国书画院院士和北京市楹联学会书画院会员。
畅春斋主杨秀和老师书画作品,多次参加《中国珍藏邮册》发表几十幅作品。畅春斋主杨秀和老师曾在《中华志愿者》、《采风中国》、《河北当代书画》、《中国周刊》、《聚焦当代艺术》等杂志发表作品,2021年被录入《中国名人辞典》。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笔墨横姿、笔力劲挺、笔力险劲、笔酣墨饱;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春蚓秋蛇、笔精墨妙、笔走龙蛇、笔扫千军;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笔老墨秀、一字见心、丁真楷草、丁真永草;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入木三分、力透纸背、下笔风雷、大气磅礴;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气韵生动、气韵流畅、风格秀媚、风姿多变;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凤泊鸾漂、凤舞龙飞、凤翥鸾回、平和畅达……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如行云流水,落笔似云烟;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一笔而下,观之若脱缰骏马腾空而来绝尘而去;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又如蛟龙飞天流转腾挪,来自空无,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又归于虚旷,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中这近乎癫狂的原始的生命力的冲动中包孕了天地乾坤的灵气。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怀素如壮士拨剑,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里融入了儒家的坚毅、果敢和进取,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中也蕴涵了老庄的虚淡、散远和沉静闲适,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中还往往以一种不求丰富变化,在运笔中省去尘世浮华以求空远真味的意味。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观其力而不失,身姿展而不夸,笔迹流水行云。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杜氏杰有骨力而字画微瘦,若霜林无叶,瀑水进飞。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铁书银钩,冠绝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