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空间立项

大背景:
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在“第三届中美智慧教育”的发言中明确指出:“新时代的教育信息化,正在从1.0迈向2.0。”
学生空间是国家开放大学为在校学习者提供教育教学服务的核心平台,是学习者在线学习、互动交流的主阵地。从学习者的使用行为习惯出发深入挖掘学习者的需求,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互动、开放、共享、规范的学习生态圈,提高学习者的用户体验,真正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是教育信息化2.0提出的新要求。

(备注:雷司长指出:“在信息化2.0时代要实现三个转变,其一就是:实现从教育专用资源的开发、应用和服务向大资源的开发、应用和服务转变。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互动、开放、共享、规范为主要特征的资源观。推动教师、学生乃至社会上的每一个学习者,都成为数字资源的贡献者和受益者,提供和使用各种线上资源及多种类型的线上服务,推进共建共享,真正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愿景,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小背景——现有学生空间存在的问题:


1、缺乏可视化的学习进度管理。其中包含两点:第一、学习者无法获知自己学习的整体进度,例如完成了多少学分,还剩多少学分要完成,已经上了多少门课程,还需要上多少门课程等。第二、本学期的每门课程的学习进度情况,例如A课程完成了多少章节,B课程完成了多少章节等。

2、整个产品缺乏运营性的内容,无法持续有效的保持用户的活跃度,这样的产品可以说是“死”的,要想把产品做“活”,需要采用运营的思维模式,持续地策划“活动”。也只有这样,学生空间才能够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线上校园”——因为真实的校园是生机勃勃的、是充满了学生活动的。

3、网页整体布局不合理,通知公告栏、心情编辑栏、通讯录栏占据了所有页面的核心位置,而这些栏目对于学习者来说使用需求很低,使用频率也很低,造成了视觉空间的浪费。

4、导航方式不友好。左侧导航栏采用“树形菜单”的交互方式,只有当点击根目录才能展开子目录,从用户使用的角度来看会引起两个问题:第一、内容整体不直观;第二、增加用户使用时的记忆负担。

5、部分功能看似丰富用户的使用方式,实则必要性差,增加了平台的复杂程度,降低了平台的可用性。包括但不限于:“学习计划”、“课程动态”、“我要选课”、“日历”。

6、部分功能的提供不完善,例如“我的班级”只是列出了班级成员并提供了发站内信的功能,无法满足当下用户对于即时性、话题性的交流互动的使用需求。

7、数据缺乏可视化,例如在“我的学习行为”中列出来的都是一行一行的数字,不能直观地为学习者提供有效的学情分析。

8、部分功能重复出现,导致用户迷惑。例如右侧的“通讯录”和左侧导航栏中的“我的班级”,其本质功能都是提供一个具有特定关系(如学习班级或者行政班级)的用户列表,并且通过列表和特定的用户进行沟通。

9、部分功能隐藏太深,不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例如“数字图书馆”作为国开的重要学习资源,应当鼓励学习者经常使用,隐藏在“资料管理”的根目录下,不易发现和使用。

10、用户账户管理、设置的使用方式不符合用户使用习惯,不应该作为主导航中的一项出现。并且不应该将学习者的学籍管理和用账户设置混为一谈。

11、通知公告的提醒、显示方式不符合用户使用习惯。直接呈现在顶部的区域中,不但占据了宝贵的视觉空间,同时无法向用户传达信息更新的视觉暗示。

优化后实现的效果:

1、优化网站的整体信息架构,让用户能够不用学就会用,想找某个功能快速就能找到。
具体来看例如:将与“线上学习”内容、功能相关的聚合(包括学习管理、考试管理、成绩管理等);与“校园生活”相关的内容、功能聚合(包括校园活动、班级社区、评优奖励等);与“学籍管理”相关的内容、功能聚合(包括学籍信息、入学通知书、学籍异动、毕业证书等);与“学习帮助”相关的内容、功能聚合(包括学习空间的使用、课程相关、学期相关、毕业相关等)

2、建立清晰的学习进度管理体系,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整个流程都拥有可控感。

3、创建可以运营活动的版块,通过活动来提升用户的活跃度,实现真正的“线上校园”。

4、通过建立社区论坛,实现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教师的多维度、多方式的互动交流。

5、学生学习行为数据可视化、学习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行为数据来发现问题,提升学习质量。

6、多方面优化用户的交互体验方式,提升用户体验质量。网页自适应设计,适应多终端、多方式的使用;优化主导航和二级导航的交互方式;优化通知和消息的交互方式;优化账户管理设置交互方式等等。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生空间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