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续体验将会在微信公众号“奇葩星人”继续更新!)
写在前面
要是早经历这一场疫情,再经历一下在全国有名的三甲医院的就诊,说不定我高考志愿就真的报去中山 / 同济医学院的八年制临床了。 —— 我的内心OS
预约就诊
在确定这个暑假搞定泪小管炎这个“心头之恨”后,我在网上查找了一些资料,包括看了“好医生在线”里的好几个医生的评价,最终选择了预约袁一飞医生:袁一飞医生是泪道方面的专家。
接着,就是通过“支付宝”预约了7月28日下午的特需门诊,特地选了汾阳院区。以我混迹上海一学期的经验,这儿离市中心比较近,特别是离上海站比较近,交通比较方便。
到达上海
7月28日,走刚刚开通的沪苏通长江大桥,大概两个半小时就到了上海站。出了站就来了医院,乍一看人蛮多(谁知道到了二楼诊区人更加多)。预约转挂号后,摸了摸情况,就去吃午饭了。
值得一提的是,汾阳院区附近有一些寄生在医院身上的“黑饭店”,仗着在医院附近患者和家属们不想走远,漫天要价、菜也难吃。我一看菜单:天呐,我上学的时候天天在五角场吃吃喝喝,也没见上海物价这么贵啊!本来抱着方便的心态,菜上来之后傻眼了,真的难以差强人意!
排队等候
排队真是个十分漫长的过程,12:30签到后一直等到将近四点半。袁医生开了个泪道冲洗后,再一次排队排到了六点半。本来估摸着初诊完当天能赶上最后一班七点一刻的火车回家,六点的时候默默地订了一间房。
排队时间较长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来找袁医生看病的人实在是太多,估摸着一天看了得有一百多号人;其二,部分患者不太遵守规则——返诊需要重新挂号,有人为了节约一点时间或者因为想起忘记问一些注意事项,返诊未挂号,导致秩序混乱。本人从就诊者的角度来讲也能理解,但是尊重他人、遵守规则应该成为前提。
面诊体验
总的来说,袁医生很有专家范儿——做事雷厉风行,各种流程解释得也蛮清楚。在检查过程中,还问了下我们从哪儿来看病的,甚至还问了问我是学啥专业的。作为一只刚转入管科系的信管小白,只能弱弱地吱了一声。
就诊第一天下来,除了人很多、排队时间很长、午饭被黑心店家坑以外,其他体验都还不错。晚上住到了我最熟悉的五角场附近,因为第二天没有检查,还能逛逛上学时因为为GPA焦虑而没有空逛的外滩。
影像检查
袁医生嘱咐周四来院区四楼眼病影像专科门诊挂陈倩医生的号,进行影像学检查。做的检查就是这一篇论文提到的两个检查,我特地去CNKI(中国知网)扒了个链接过来:Evaluation of Ultrasound Biomicroscopy Combined with 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 in the Diagnosis of Primary Lacrimal Canaliculitis.
陈医生超级温柔,于是发生了如下对话:
“你把眼睛睁开呀!”
“我眼睛好小的,睁不大嘛。”
“你右眼闭那么紧,左眼怎么睁得开呢!”
“你怎么身体在抖啊?放轻松,放轻松……”
对于我这种特别怕疼又怕难受的人来说,除了泪道清洗有点上头,其他检查感觉都还不错。帮我做眼部照相的实习小姐姐也特别温柔。
未完待续
下周二还要继续回上海返诊,这次花在医疗上的费用并没有多少,多的还是住宿费和动车费。下一次去上海估计就要谈手术事宜了。
日常杂感
在全国如此著名的三甲医院当医生应该是一件成就感爆棚的事了。我在高二时,特别想学医,学校都看得好好的,心想着就去中山学医了!可是,到了高三填报志愿的时候,还是犹豫了。这几天高考志愿填报,有个小学妹特别想学建筑学或者医学,仿佛在她身上看到了我很想拥有的品质——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大一一年里,很多时候我都在迷茫、在后悔、在反思。悟以往之不可谏,知来者之犹可追。
在优秀的医者身上,我仿佛也能感受到那种“气”——一种经过数十载深耕,在所在领域的那种自信。我特别喜欢的管科系的一位老师,作为杰青基金获得者的他,从硕士研究生阶段开始研究航空业的运筹。他讲课时不用PPT,纯用板书,那种洒脱的自信,把我生生变成了他的小迷弟(整天想着当梁哲的研究生的我)。
最后,希望我的经历能给其他患者一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