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花开荼蘼——瓯海区仙岩实验小学听课有感

    上周四上午,我们三位老师前往仙岩实验小学观摩了两节课,听了一堂专家讲座。今天我就“课堂学习模式的变革”和大家交流听课心得。

1、 当优质学生遇到“学习共同体”

第1节 是仙岩实验小学本校老师上的一堂主题为《草房子》的阅读分享课,课堂形式是我们熟悉的小组合作模式。汇报形式和我校“学习共同体”类似,但也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学习共同体”更关注的是“生生对话”,而在这堂课上“师生对话”较突出。我注意到一个细节,比如小组汇报结束,会有一个同学提出是否有什么建议。这个时候老师就会介入,邀请举手的同学回答,课堂自动切换为师生交流。而原先在台上汇报的小组却悄无声息地回到座位,既没有走完汇报的整个流程,也没有得到下面同学的掌声鼓励。少了生生之间的“质疑、补充”等对话,无法体现出现场的动态生成的效果。尽管该校的“学习共同体”还有不尽人意处,但巧妙的教学设计,学生开阔的思维能力、流畅而富有变化的口头表达能力、快速组织文字的书面表达能力,均给听课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值得学习和借鉴。比如小组讨论聚焦书中主要人物,谈谈“我最喜欢的小伙伴”,要求他们用图示法(思维导图)画一画、写一写人物的突出特点、性格特征和典型事件。学生呈现的脑图相当完整,信息提炼准确,书写端正。反观我自己的做法,有点惭愧。我很少在课堂上让孩子们画思维导图,担心耗费时间,以为短时间内完成不了任务。看到这堂课上的学生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都能完成规定任务,而且十分出彩,我着实心动了。接下来,我打算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这样的机会,锻炼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还有一个环节颇吸引我的是最后的“为这本书写推荐语”,老师提供写作支架,让孩子们写在精美的书签上:《草房子》是一本________的书。读了这本书,我深受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许是上课开始就已经铺垫过,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总之学生表达毫无压力,基本上能写百来个字。五年级的孩子能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写出词汇丰富,句子通顺优美,饱含哲理的一段话,令人大为惊叹。说实话,我们六年级大部分的孩子都达不到这水平。我猜想这可以归功于他们学校正在实施的以生为本的“3+3课堂模式”,本来都是聪明伶俐的优质学生,课堂变革以后,孩子们就更富有灵气了。

2、 当“流行歌”遇上“打油诗”

第二堂课是北京华师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梁恕俭教授上的《军神》。他自创的“诗意语文”让人过目难忘,当然和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不是一个风格。他首先清唱一首自课文内容改编而来的流行歌导入课堂,又以同样旋律不同歌词的歌曲结束课堂。他唱歌会跑调,但是他一点儿都不介意,全程投入,还说学生就乐意看到老师“出洋相”,为了学生牺牲一点值得。他的课堂结构也是“骨骼清奇”,每堂课必定是六个环节,不多也不少,他的课件已然形成自己模板,每次只要更换内容即可。细看梁教授的PPT,你会发现每张几乎大同小异:通常分左右两栏,左边是自创的一首“打油诗”,右边就是学生小组讨论的内容。或者左边是本课的字词,右边呈现文本并挖空,让学生运用词语。梁教授将这个练习命名为“多词造句”,用意无非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语感,增强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他的课堂具有鲜明的个人特点,梁教授声音粗犷有力,喜欢唱歌又爱写诗,于是他就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的两大业余爱好体现在教学设计中,展现在课堂上。渗透了老师业余生活气息的课堂,因而更显得亲切、活泼、有趣,老师乐在其中,学生便深受感染。没想到流行歌和打油诗的合体也能开出一朵艳丽无双的“课堂变革之花”,令人无不神往!这样的课堂被梁老师称之为“创生课堂”,何谓“创生课堂”?梁教授提了5个字“新、趣、活、实、美”,即理念新、思路新、手段新;引发兴趣、保持兴趣、提高兴趣;方法灵活、教材用活、学生激活;内容充实、训练扎实、目标落实;风格美、氛围美、感受美。他还呼吁大家尽可能地开发自己的“创生课堂”,只要朝这五个字靠近,每个老师都能实实在在地享受课堂。

3、 当“六大板块”遇见不同课型

听梁教授一席话,最大的感慨就是男人与女人的思维,如此地不同!很早以前曾在某本杂志上看过这样一句话:“男人的心就像一个个的抽屉,一是一,二是二,清清楚楚一目了然;女人的心像一个大抽屉,什么东西都往里塞,放着放着就乱了。”

每次备课,我就乱成一团麻,而梁教授就能够把我们望之生畏的备课过程设计得简单易操作。他备一节课通常用时六小时,其中的两小时就根据不同类型的文本用来分配六个板块的内容。比如,教学感受人物形象的记叙文,以《军神》为例,六个板块分别为:字词通关,课题简介,整体感知,想象疼痛,军神形象和对比衬托。如果是小说,他则会突出小说特点,版块稍作调整如下:前面三个大体相同,仍未字词通关、作者简介和整体感知,后三个则为环境描写、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我们很好奇,对于比较理性的说明文、科普文,又是如何进行具体分配的?在他分享的为数不多的说明文课例中,我们看到了《故宫博物院》的设计思路。六大版块这样分:阅读方法、任务驱动、整体感知、参观路线、大殿解说、后宫解说。

总之,无论什么类型什么风格的课文,用这一招就搞定整体架构,真是万变不离其宗。

不仅备课有模板,梁教授的课堂同样有章可循。每篇精读课文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根据板块顺序,花35分钟预习,留5分钟练习小组汇报。第二课时的40分钟,他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激趣导入,分配任务3分钟;第二部分合作探究,集智创学10分钟;第三部分展示生成,点评反馈24分钟,第四部分每课一诗,总结提升。这节课也是把课堂时间全部交给学生,每个小组轮流汇报一个板块,汇报过程中产生解决不了的疑问,老师会及时介入,老师也会根据学情,相机指导朗读。

有了这样的模板,无论备课还是上课,都变得简单清晰,也能让我们的工作事半功倍。另外,还要注意不能“贪多求大”,什么都要讲,什么都要塞给学生,就没有重点。如果想要凡事变简单,抓重点就是个好方法。这也启发我,不仅教学工作红要设计程序,管理学生也可以设计程序,甚至可以把这种思路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生也因此更富有乐趣。

4、 当尝试遭遇挑战

听课归来,我决心在班级里试行梁教授的“创生课堂”,一节课预习,一节课汇报。周末快马加鞭作了相应的准备工作,周一开始实施。第一课时,孩子们根据“三单”有序预习,巡视一周,孩子们有模有样,讨论热烈,看上去情况喜人。我给孩子这样布置任务:8分钟自学“诊学单”和“导学单”;30分钟小组交流讨论;2分钟梳理。第一天实施下来,已经发现问题:自学时间不够充分,时间一到马上讨论,显得过于仓促。个别有难度的问题直接跳过不讨论。真正问题的爆发集中在周二的小组汇报环节,我完全无法形容内心的烦躁和忙乱。首先,仍然是时间的问题。光汇报诊学单一个环节,就耗时15到20分钟,导学单和拓学单压根就没有时间汇报。可能跟我诊学单上设计的过多过细有关系,还有和小组汇报的流程过于繁琐占用时间大有关系。意识到这个问题,我立刻做了调整,和学生约定:汇报生字词语时,小组齐读一次;但是找易错字、难写字和理解词语意思时,就不能在台上一个个组员轮流汇报,而应该在讨论环节由某个同学汇总后展示,如,我们小组通过联系上下文、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了这些词语的意思;主持人不要通读题目,可以用自己的话复述题目要求。如,我们小组通过交流,一共找出了这些易错字,我会提醒同学注意这些字的写法,因为......

之所以汇报过程如此花时间,我想主要是我们平时没有对学生进行刻意训练,如果每次汇报都能改进一点点,最后呈现出来的应该是非常顺畅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道至简,花开荼蘼——瓯海区仙岩实验小学听课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