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几个真实的有钱人的故事,都是发生在见过的客户身上。
曾经非常好奇:客户为什么都如此有钱?觉得为什么同样是人,看着好像其貌不扬的,怎么人家就那么有钱,难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后来随着咨询客户的经历越来越多,有上市公司高管、普通公司股东、外企高管、销售精英以及股票投资高手,渐渐的发现一些有意思的东西,深受触动,诚觉老得太快,聪明的太迟。
01
记得特别清楚,大概是2015年初,一位40多岁的客户,聊到他的生意时侃侃而谈,描述他的生意模式和后续规划,他所在的行业是餐饮业,计划开一家新店,说他正在找人开发一款APP,将来客人可以通过APP直接点餐,我当时听得似懂非懂不以为然,虽然脸上是礼貌而不失尴尬的微笑,心想有这个必要吗?大家手机里已经有那么多APP了,会为了一个不见得经常会去的餐厅而再多装一个APP吗?
3年多过去了,结果大家也都看到了,现在几乎所有餐厅都可以二维码直接下单了。
每当想起这件事,我就不免为自己的短视保守而汗颜,正如英国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的科技三定律所说的:
任何在我出生时已经有的科技都是稀松平常的世界本来秩序的一部分。
任何在我15-35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是将会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
任何在我35岁之后诞生的科技都是违反自然规律要遭天谴的。
掐指一算,那年我真的是35岁……
02
某天下午来了一个胖乎乎的80后短发女孩,第一眼看上去就是一个邻家女孩的感觉,聊的过程中得知对方已经是身家千万。她描述她的经历:大学毕业后先在一家留学公司做咨询,后来觉得生意太红火了,就和几个同事出来另立门户单干,那时候单子多得接不过来,很快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然后自然而然买房安家。
后来发现留学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又转型布局早教服务,随着生意渐渐步入正轨,自已也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可以去考虑更深层次的事情了。
从她身上看到的是一种永远保持敏锐锐意进取的心态,而不是小富即安。
03
2016年冬天的一天,一个企业家父亲分享了他的情况:儿子在加拿大安省读高中,软件方面很有特长,早就可以赚钱养活自己,还剩两年高中毕业,儿子想退学创业,这位父亲说他还是比较支持儿子的想法,认为儿子目前的情况,高中毕业上四年大学在某种程度上是浪费时间……
当时我听得十分惊讶,觉得以他的家庭条件,孩子进可攻退可守,完全不着急赚钱,可以从容地读完大学,获得一个海外名校文凭,将来就算不靠学历找工作,那也体面。
问他是否打算让儿子回家族企业起步,他说不,孩子有自己的创业想法和感兴趣的领域。
“如果万一失败了呢?”
“大不了再多尝试呗,反正我也不指着他挣钱养家。”
原来如此,想起《稀缺》里余闲的概念,没有余闲的时候,我们就没有允许失误的空间,因此所有的规划必须稳妥起见。不难想象,一个家境贫寒好不容易读了大学的孩子,眼巴巴指望着赶紧毕业挣钱补贴家用,家长有多大可能性去支持他放弃学业去创业?
此时,发现大卫·梭罗说得真是至理名言:
一个人的富有程度跟他能够忽略的东西的数量呈正比。
04
前两天给一个客户介绍债权和股权两种投资方式,我以为他会像大部分人一样去考虑相对稳妥的债权投资,出乎意料的是他说:“我对股权方式感兴趣,在选好标的的情况下,潜在的股权收益会很大,而风险有限,我没必要为了3%的收益,承担万一破产导致本金不能回收的风险。”
由于人天性是厌恶损失的,所以平时我最头疼的事儿就是给客户解释风险,听到这番话瞬间觉得耳目一新,简直是芸芸众生中的一股清流啊。
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他应该是本能地应用了效用期望的思维模式。
05
这是一对80后夫妻,结婚13年,家庭资产3000万,太太不无自豪地说先生自从结婚开始,一直拿软件记录收支,大到买房买车,小到超市买菜,都记录在案, 所以任何关于她家的财务信息都能从先生那儿查到,你能想象吗?
虽然记账不必然导致有钱,但其自制力和毅力放在做其他任何事情上难道不是成功概率最大吗?
06
在2016年以及2017年初房价大涨后,不少人在预期房价还会继续上涨,部分先知先觉的客户开始逢高减磅,陆续高位出手获利了结,他们都是过去近20年房价上涨的受益者,但却践行着“不赚最后一个铜板”的理念,因为他们清楚市值是纸上富贵,不可能所有的筹码都高位套现。
我听到的最入心的一句话是某个客户说:“我一点都不担心你们收费高,我在意的是你们的服务质量。”反观之前那些走了弯路的客户,总是容易把价格放在首位,容易轻信毫无意义的保证,以物美价廉的思维做选择,最终遭遇的闹心的波折,付出了更多的金钱和时间成本,甚至永远错过了机会。不是说价高者一定质优,但不合常理的低价背后一定有着某些你看不见的猫腻,可惜人往往当局者迷。
其实,世间的富有都有迹可循,最终还是格局决定结局。格局这东西在大部分时间听起来挺虚幻,但往往就在那可能占比不到1%的重大决策时发挥作用,选择不同,人生际遇大不同,甚至是命运的巨变。
但又如何提高格局呢?
行动,用行动去治愈一切焦虑,当你做的事儿多了,在不断的自我完善中,格局就一步步提高了,所谓做好当下,放眼未来。(全文完)
声明:配图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