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在的第一篇随笔,如有不足,请多多指教
这是新闻学专业学生的一点分析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人间信使褚悉静,公众号同步更新
睡前故事停更一天
1.
新冠肺炎自爆发以来,就牵动着无数国人的心。我和不少人一样,也会在闲暇时候刷刷微博,看看疫情的变化或者别的消息。可当我刷到这条“怀孕九个月仍然上前线”的新闻报道,我就坐不住了。
(图.新浪微博)
我起初还觉得这是条假新闻,心想着九个月的孕妇这个时候应该会待在家里。可当我全文读完,我觉得这篇新闻传达给我了另一种情绪。
九个月的孕妇上前线伟大吗?
当然伟大,值得尊重。底下评论里有很多“致敬”“辛苦了”这样的话语,但我也看到一些不同的声音。
“人不够,孕妇也得上啊,病人耽误不起。”
“这样子是对她,和自己的孩子不负责任。”
这位怀孕九个月的护士为了分担同事的压力,自愿上了前线。但她却总是说:“在家待着也是待着,还不如过来上班,替同事们分担一点。我稍微多做一点,同事们也就能轻松一点。”
我看完全篇,内心却觉得不舒服。诚然,很多人都劝这位不要上前线,包括同事,领导,病人等,也有我们看到这篇报道的普通网友。
这种在疫情面前的自我牺牲行为的确让人感动,但是,报道出来却给了读者不一样的感受。
我十分想问采写这篇新闻报道的记者,甚至是大肆宣传这篇报道的一些新闻媒体以下四个问题:
一、你觉得这样自我牺牲的行为可取吗?
二、这篇新闻报道可能如你们所想,赚足了眼球和流量。但是作为新闻工作者,报道了这件事,是否代表你们向公众传达了这种行为应当学习的观念?
三、就事论事,也许你们会说,这没有什么,这是一件光荣的事。我们把这件事放大来看,事件的主人公是一位孕妇,她主动上战场已属不易,放大她的个人事迹之后呢?新闻媒体是否在给公众营造一种“你们应该和她一样自我牺牲”的氛围?这种氛围一旦形成,是否会潜移默化要求公众去成为下一个她?有的时候可能也会明捧暗损,用错误的宣传观念塑造一个符合当下需求的榜样,公众是需要人血馒头吗?
四、我深知一线记者很辛苦,但写稿子的时候能不能多想想?这样的宣传思路对吗?发现这些现象,挖掘这些亮点,为什么不引导我们和有关部门想想应该怎么做才能不会有这种情况出现?
2.
无独有偶,我又看到了几条与医务人员有关的新闻报道。
(图.新浪微博)
“流产十天上一线。”
“甘肃医疗队出征,女医护人员集体剃光头。”
(图.新浪微博)
其实在这场疫情中,类似的新闻屡见不鲜。很多医务人员,甚至公安民警,很多行业的人牺牲自己的假期,透支自己的健康甚至有的人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我曾一度觉得,各大媒体的热门微博都被这些消息包裹,就连我很少看的微博热搜也有了他们的身影。我发自内心佩服他们,牺牲自我,为了我们这些普通大众撑起了一片天。
可当我看到新闻报道里的有些句子我就十分费解。
“女护士流产十天身体虚弱步履蹒跚。”
“女性医护人员是自愿剃光头的。”
我读了只会想,我不想让怀孕九个月和刚流产的护士上前线;我不想让那些医护人员剃光头,剪个短发不也是可以的吗?
为什么要一个劲赞扬这种牺牲?
为什么就没有对策?
为什么有新闻媒体却以这些为荣不以为耻?赚足了公众的注意力就开始装作没事人?
我对这些新闻报道最大的不满就是,牺牲式宣传何时了?
3.
对这些奋战在一线的人,除了宣传她(他)伟大,有奉献精神,是公众学习的榜样外,新闻媒体还能做什么?
他们很多人的压力都很大,我认为过多的褒奖其实是一个重担。
他们并不是神,他们首先是人,其次是为人子女,再到父母那一层,然后,他们才是冲锋在前线的勇士。
有些媒体的新闻稿全程给了我一种“造神”的错觉,可是记者们,你们看到了那些人的焦虑与不安吗?
他们想的很简单,想多治愈一个病人,想让身旁的战友可以缓缓,想早点结束这场疫情,也想早点陪陪家人,也想去看看早春的樱花。他们不是生而伟大,他们也是普通人,他们面对未知的疫情或许也有过害怕,彷徨与不安,可职业使命告诉他们不能犹豫。
就像有的医护人员接受采访时说;“我也不是个圣人,只是做了应做的事。”
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是生而平凡,但我,只是想让他们在疫情过后,可以好好休息,保障他们个人的健康。
我不想看到他们鞠躬尽瘁,积劳成疾,倒在岗位上。
我不想看见他们离去,我不想看到白发人送黑发人,看到年幼的孩子哭着要爸爸妈妈。
这些华丽的宣传“表演秀”,赤裸裸的“牺牲式宣传”满足了领导们的需求,带来了收益,的确让媒体们何乐而不为?
“牺牲式宣传”给这些奋战的普通民众带上了一层他们日常难以企及的光环,但我却思考着,这里面会不会隐藏着错误的价值观?而且,由于错误价值观造成的不合理选择,并不值得被宣扬和推广。
其次,日常工作中不怕苦不怕难,这些难道不值得被报道吗?各大媒体们,不要只盯着“奉献”“牺牲”这些略带悲情的标签,不要把这份本就够艰苦的工作渲染得更加压抑。
但我也看到了些许不同的报道。
“儿童病区的医生护士为了让小孩子克服对他们的恐惧感,自学在防护服上画上卡通图案。”
“一线抗疫人员想喝可乐,可口可乐公司立刻安排。”
这几条新闻在自杀式宣传报道脱颖而出,有快乐,有温情。与那些“牺牲式报道”相形见绌,形成了鲜明对比。
奉献与牺牲当然要被歌颂和铭记,我们做的不是标榜他们何其光荣,而是拒绝这种“作秀”宣传来博人眼球。
我更想有关部门满足他们在疫情中特殊的需求,我更想让很多人明白,他们也是别人家的孩子,他们有血有肉,也会哭泣,拒绝对他们的道德绑架,要引以为戒,总结经验和教训,不要再发生悲剧了。
自我牺牲的高尚,不是为了满足宣传。
美国学者李普曼曾提出“拟态环境”这一概念。拟态环境”或称“似而非环境”,是指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
我们读到的“牺牲式报道”,是媒体和宣传部门经过加工想让我们知道的。但是,拒绝“牺牲式报道”很难吗?
为什么新闻报道里不能多有一些人性?
为什么我们不能说“不”?
我不知道,可那些媒体总会知道吧。
“牺牲式报道”不是比惨,更不是卖弄苦难。拒绝“牺牲式报道”,让新闻报道多一些理智吧。
注: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