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其中春节于阴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经过除夕、春节,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
春节在中国人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每年春节前后都是人口流动量最多的日子,故有春运之说。
大家如此重视春节,除了团圆情感之趋,与春节丰富的习俗也是分不开的。在闽南的一些乡村,元宵节除了吃汤圆、猜灯谜,还有着非常特别的习俗。
比如我们村,正月十五元宵节,有个摆灯桌习俗。就是在上一年,谁家有新生的男丁,在今年正月十五这天要准备几桌丰盛的食物,精雕后摆在祠堂里。
我老爸会一点烧煮与摆盘。所以,如果有亲人家有添丁,需摆灯桌,老爸从正月十四开始就要帮忙。选材,收拾原料,烧煮,摆盘……
有添丁的家庭,一般会提前准备一头猪。有条件的自己喂养,没条件的会找一家提前预定。鸡鸭鹅的家禽,鱼虾等海鲜也是必备之品。
在正月十四和十五,请一厨师主掌勺,请一些亲人当帮手,把原料蒸煮、精雕后,正月十五晚,到祠堂指定位置摆上桌。供祖宗、父老乡亲及亲朋好友们观赏。
元宵节当晚,有烟花活动。有的先观赏灯桌,有的看完烟花,再来赏灯桌,有的边赏灯桌边看烟花。
正月十六,摆灯桌者会把食物重新处理,宴请亲朋好友。
这就是我们村元宵节特别的习俗。
今年村里的这个习俗还是保留着,元宵节,我跟爸爸妈妈电话聊天时问起,知道了今年村里添了11名男丁,也就是当晚祠堂摆了11桌灯桌。具体是谁家的我没有再问,估计爸爸妈妈说出来我也不一定熟悉。
小时候我是最喜欢去看灯桌的,每一桌都是满满的食物,而且那些食材平时很少见。 加上大厨的精雕细刻,或是重新组合摆盘,都特别漂亮。虽然大部分是吃不到的,但总能一饱眼福,闻闻香味。所以对这个印象非常深刻。
我老公家的村子离我娘家的村子不远,但元宵节习俗却迥然不同。他们村,元宵节更加热闹,气势更大。
正月十五上午,祖公巡城。8个青壮年抬着代表祖公的佛像从大庙出发,走过村子所有角落,再回到庙里。
巡视的场面非常壮观,有引路者,有拿各种牌匾,木质工具的子孙,还有各种歌舞队、各种车队。所到之处,村民都在门口摆上贡品祭拜。
村子本来就大,后来还在较远处国道边开发了一个新村。巡视一趟,基本上要一个上午。
当晚,跑祖公活动更是吸引众多朋友。新婚、出新丁之家,功成名就之人,举着木制蜡烛、火烛分列两旁,开火道,其他人里外三层围着。过道两边屋子的阳台和屋顶几乎站满了人。八名大汉抬着祖公,飞跑过火道,在大家的呐喊声中抬着冲进大祠堂。
据说若整个过程连贯,寓意一年风调雨顺。所以所选之大汉,都需精挑细选,体力较好。8名大汉旁边还分别有人跟着,以便特别时期搭上一把手。
这个习俗至今也保存着。
除了这些还保留着的习俗,还有一些至今已不见踪影,只留在记忆中。
在我很小的时候,元宵节时有一种活动也很有趣,叫"攻炮城"。就是把炮扎成一个圆形,或是城塔形状,绑在一根长竹竿的末梢,再把长竹竿高高立起。炮城算是建好了。
攻炮城者一般为男性,大家一手拿炮一手拿烟,吸一口烟,手指一弹,烟灰抖落。趁着火星闪亮,把另一手的炮芯点着,把点燃的炮用力往炮城甩。
如果正好能搭到炮城的任一炮芯,炮城就会被点燃。围炮城的炮可能组合不怎么一样,有的时候搭上就可以全部放完,有的时候搭上就响一两声。
手中的炮扔上炮城后,能让炮城的炮全部响完的。算攻城成功,可得头彩,奖品可不少。
我们那些小屁孩,喜欢围观,一个是看点炮、扔炮挺有趣。一个是能捡到一些不响的鞭炮。不响的鞭炮有各种原因,但只要他不响,说明里面的火药还在。
我们只需要把它外面的纸都撕掉,把火药连在一起,可以任意摆成各种形状,再用人家用来祭拜的香烟点着。滋滋生,火花样,听着看着都是一种享受。当全部燃烧完,地上就会出现我们撒粉的形状。灰黑色的图案很是有趣。
小时候总是能玩,什么东西都觉得好玩,什么东西都能拿来玩。就像小花猫一个纸团都能玩半天。
如今回想,那份心底的快乐还隐约可见,那份儿时的乐趣还隐隐若现。不过,现在已经很久没了那种心态,少了那份乐趣。能少一事就少一事,能少折腾就少折腾。在感叹节日平常化时,也在享受这样平静的日子。
元宵节时,你们是否也有特别的乡俗还保留着或曾经有过?它留给你什么回忆?欢迎文末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