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心得之(13)《今天我们怎样做父亲》

          吴非老师用平实的语言描述出了现代家长的通病:重分数轻做人;重名次轻德性。作者在文章中奉劝家长,不要总是担心孩子“吃亏”,千万不要认为让孩子学会了占便宜就完成了你的教育大业。这使我想起了每周总有几个晚上入睡以后,一些家长和班主任在我宿舍门前处理学生打架的问题,时常听到一些家长以很不满意的语气向班主任告状:“他先打的俺,俺孩儿吃亏了……”然后就是就是如何如何检查、看病的要求。我觉得现在的一些孩子,与其说其自甘堕落、不思进取,不如说是输在了父母的手中。

        记得是上个星期,底下乡镇学校正常过周末,道口的学校还照常上课,在道口大街上我路过一个公交车站牌,看到一群等公交车的小学生,公交车明明就停在站牌前,门就是不开。原来站牌前的孩子挤作一团,司机嫌孩子太乱,不讲秩序,故意不开门,等到孩子们排好队才开门。看到这一幕时,我对那群不讲文明乘车的孩子是怜悯多余气愤,因为往往这些小学生旁边总会站着一些同样在等车的成年人,而他们也没有一个人会主动排队上车。甚至有一次,我还看到孩子们都跑到后面排队去了,几位成年人反而捷足先登了!

          无独有偶。期中考试后的一天,我去小学接孩子,看到几位接孩子的家长见到孩子的第一句话就是:“得了多少分?”等孩子报出分数后,紧接着就是训斥。这个时候,孩子多半会低下头,羞愧地接受这些粗鲁的“教育”。

        试想,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怎么回去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在这样的家长教育下的孩子又怎么会自信健康的成长?学校的德育工作搞了这么多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不见提高,这其中的原因,我想不能都归结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失败吧,社会和家庭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李镇西老师在美国学习期间一篇博文中写了这样一件事情,他说:“以前就听说美国学校是不搞德育的,这次来学习我们再次问过一些校长‘美国的学校德育是怎么搞的?’得到的答复依然是‘德育不是学校的事,那是学生父母的事。’中国教师对此很不理解。试想,孩子从小就在充满平等、尊重、信任、自由、宽容等等的环境中长大,还需要‘德育’吗?”当然,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千差万别,我只是想告诉大家,孩子的思想品德真的不是一件小事儿,不是一件孤立的事儿。社会是个大染缸,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们不可能做一套说一套,在要求孩子“温良恭俭让”的同时,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都应该做好表率。

        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德育办法,我们提了多年,也做了多年,成效不大,相互指责倒是越来越多。特别是近年来学生自杀、伤害等极端事件发生后,鲜有一方主动站出来承担责任的,多数情况下都会把责任推给学校、把矛头指向教师,这对教师、学校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会带来巨大打击。因此,就当前而论,社会、家庭、学校,任何一方都应首先做好自己的事情,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少些说教、多些行动,少些指责、多些包容,少些假丑恶、多些真善美。因为,我们是什么,孩子就会是什么;我们明亮了,孩子便不会黑暗。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心得之(13)《今天我们怎样做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