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是个“懒”妈妈,育儿书看过一套套,最后带娃还是怎么省事怎么来。
一张床睡更方便,小床就成了闲置;奶睡好安抚,夜奶便一直没有断。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陷于深深的育儿焦虑和自责--
内心明知道什么是正确的,遇到现实就败下阵来,输给了懒惰和习惯。
直到今年2月,我带一岁的姜饼看牙科,牙科医生叮嘱--
6个月后就可以不用夜奶了。为了健康的牙齿,夜奶一定要断,否则龋齿的可能性更大。
深知在国外,一口好牙能有多省钱的我,才下定决心把他夜奶断了。
一开始摸索时,过程还真不容易。
首先,先解决娃入睡奶睡的问题。
这其实不难,但这工作不能奶牛妈妈自己来,一定要寻求第三方援助,比如队友或者宝宝熟悉的家人或保姆。
我们家除了我就只有队友一个主力,因此陪睡的任务自然落到了他肩上。
别看我们家爸爸平时带娃也偷懒,经常我出门回到家,看到都是娃陪他看他的海贼王,或者娃陪他看他打游戏。
没想到在哄睡上,他竟然没几天就搞定了。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特地采访他的哄睡心得时,他得意地向我炫耀他的条件反射法。
这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唾液分泌的不同条件总结下来的理论。
当狗见到食物时分泌唾液(图一);
未训练前,见到铃铛不分泌唾液(图二);
每次给狗喂食时,旁边放个铃铛(图三);
重复一段时间后,当狗见到铃铛,便会分泌唾液(图四);
很多心理学家在此为基础,推导出很多心理治疗理论,比如厌恶疗法、脱敏疗法。
而在姜饼身上,队友为他营造新的入睡环境,培养新的入睡条件反射。
全程见证他如何把一岁娃从奶睡顺利转为哄睡,我总结下来是一个方法,两个利器!
一个方法是条件反射方法论;
两个利器是我之前推荐的带娃神器--背带和手机(电脑)播放舒缓的音乐。
即在每天固定时间,昨晚固定入睡流程(洗澡、刷牙、读绘本、妈妈道别晚安)后,由哄睡的人给宝宝上背带,然后放固定的舒缓的音乐。
培养新的入睡习惯,真的很难,尤其同时还得让娃接受侍寝的人也换了,估计这对娃的确是很大的挑战。
所以我们也要给娃一点耐心和时间,多一些宽容,但态度要坚决!
分开睡一个多月了,到现在在晚安后,我把姜饼递给爸爸时,他还是会挣扎大哭,但只要娃吃饱了,见不到妈妈,几首歌下来,姜饼能很快入睡。
顺便吐槽一句,给姜饼催眠的歌曲是队友自己挑的--The Last Goodbye,来自电影《霍比特人:五军之战》。
后来队友上班,等姜饼已经接受新的入睡方式,换我午睡哄他时,我一听这歌,歌词优美,曲调悠长,竟然百听不厌。
果然我们家爸爸是深藏不露的带娃高手--抛弃千篇一律的催眠儿歌,这首歌应该能引起很多爸爸们的共鸣,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试试。
戒夜奶遇到的第二关,是宝宝夜醒,重新安抚入睡的考验。
这一步便比较难了,是大人和宝宝在体力和意志力上的PK。
宝宝半夜醒来,没等到一贯奶头的安抚,往往此时,娃会止不住的大哭,甚至哭着哭着就不困了,开启“兴奋”状态,在床头作妖,跳起迪斯科。
这里有不少专家推荐引入新的安抚物,比如安抚奶嘴或者他依赖的毛绒玩具,让宝宝在夜醒时,从以往在奶头得到的安全感和安抚转换到新的替代品上。
很不幸,安抚奶嘴或者毛绒玩具在我们家有一堆,但姜饼一个都不领情,每晚2到3点必定中途醒来大哭一场。
还得靠家人上阵,安抚着,喂喂水,缓解宝宝对喝奶的依赖;另一方面,等待娃的困意带着娃自己入睡。
这时候,妈妈必须沉住气,按兵不动。否则宝宝见到母牛本人还喝不到奶,会更闹。
虽然母牛妈妈的职业习惯,在娃的第一声哭声就已经习惯性醒来,但想想全家人为此的努力,即使有起来接手的冲动,也告诫自己不能心软。
这段时间,陪睡的人会比较辛苦,尤其家有频繁夜醒的娃,陪睡的人一晚没睡好,第二天如果要工作会很辛苦。
所以这个戒夜奶在宝宝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建议在有长假的时候。
虽然我们家队友把自己娃当“狗狗”来训练,我总觉得有点不是滋味,但不得不承认这个方法非常有效。
现在一岁两个月的姜饼,入园三周就可以在幼儿园黎贝卡陪同,在熟悉的旋律中,顺利午睡。
都说白天不懂夜的黑,当爹的不懂夜奶的累。“戒夜奶”绝对让你家队友深刻体会下24小时都得在线的母牛妈妈的不易。
给队友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还母牛妈妈完整的睡眠时间,不妨从春节长假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