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不幸,我的电脑给热晕过去了,结果今天一整天都在想方设法给他降温,脱了衣服(打开机箱),赤裸的上半身(去掉半边盖子),然后从废旧电脑上拆解下一个风扇,又加装了一个散热片,一直折腾到晚上22点,才重新组装好,现在CPU温度39度,主板温度41度,显卡温度47度,完全正常了,不像昨天,主板温度经常到77度,CPU甚至到了90度,今天更是直接挂了。好了,闲话少说,虽然很晚了,但是学习还是要继续,《故事工程》今天看到第5章,立意的定义,不知道是因为翻译的原因,还是怎么了?总觉得很烧脑,立意的定义,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书里是这样说的:
“立意的定义很棘手,因为在写作的词典中,立意显然被滥用和误用 了,因此常常令人费解。这种困惑来自这样一个事实,即立意有时候很微妙,不同于一个想法,甚至也不同于预设,与主题更是完全不同。显然,人们常常将立意与主题混淆。
这三个术语——想法、立意和预设, 同根同源,可以互换。如果是在一般情境中通用可能无伤大雅,但对于那些要理解故事最基本核心的作家来说,就有问题了。
想法、立意与预设,三者相同,却又不同,你在事先酝酿故事和创作故事时,一定要将它们区分开来。
实际上,可以说立意只是想法的别名,不过这就如同说面包和世界上最美味的烤肉串是一回事一样。对,就是面包。烤肉串不过是加了类固醇的面包,面包只是披了烤肉串的外衣,准确来说,一个人应当分清立意和想法的本质。立意是已经演化到让故事成为可能的想法。立意可以成为一个平台、一个舞台,在此基础之上故事得以展开。"
实在理解不了面包就是烤肉串,不过读到后面,感觉像明白点什么。
"不妨这样来理解,立意可以说就是问一个问题,而答案就是故事。写芭蕾舞演员这样一个故事的想法不是立意,只是想法。但是转换一下思路,以问题的形式想一想,如果一个芭蕾舞演员自膝以下被截肢,却不顾世俗的偏见,最终成为一名职业舞者,会怎样呢?如此一来,你已经把这个想法变为立意了。
最初的想法总是会成为立意的一个子部分,它是立意的核心,但孤零零的想法不足以构成立意。
注意在这个例子中,向外扩展了的想法(立意)是如何成为一个故事的雏形的。它是怎样通过问一个问题得到答案,而答案就生成故事的呢?没有设置疑问且没有呈现出戏剧化效果的想法不是故事,同理也不是一个立意,除非它本身就是一个立意。
还需注意,立意也并非情节,而只是进入情节的一扇窗户。只有引入了冲突并赋予意义,且这些连续的主要事件都安排得当时,立意才能成为情节。如果你的想法只是创造某一个人物,你只有给这个人物安排一些事情去做,安排一些生死攸关的任务去完成,想法才会成为立意。
想法也可以是主题的意图,比如,我想写一部关于出轨的小说、一部关于戒毒的小说或者是一部关于企业贪得无厌的小说。这些都是主题,但是还不是立意。
想法也可以暗示或者预设一个人物。比如,我想写一个关于战斗机飞行员的故事、一个关于出轨丈夫的故事或者是一个关于弄虚作假的律师的故事。尽管主题会很快浮现在脑海中,但所有这些想法都不是主题,而且没有一个是立意。
想法甚至可以从一个线性结构中获得。比如,我想写一个关于1980年美国奥林匹克曲棍球队的故事,或者一个人战胜癌症的故事。同样, 这既不是主题,也不是人物,更不是立意。至少现在还不是。
正如六大核心技能所定义的,想法可以从故事的立意、人物、主题、结构这四个要素中的任何一个产生。也就是说,想法可以是一个立意、一个人物、一个主题或一系列事件。但只有想法与六大核心技能中的任何一个或多个要素相结合时,想法才能变为其中之一。
······电影行业中,电影制作人有很多想法。比如,拍一部鬼屋的电影, 或者潜水艇的电影。这样的想法可以列出一长串,无穷无尽。但无论采 用哪个想法,他们都会聘用一个作家把想法变为故事。而作家首先应该把想法转变为立意。"
个人认为,本书的立意的定义,就是有一个想法,把它置于某个角度,或者一个环境,或者一个平台,甚至一种意境,再进一步思考会发生什么?或者怎么样演化,这就成了故事。
继续读书:
“预设是把人物加入到混合元素中的立意。如此,我们可以说预设实际上是延伸的立意。“如果一个故事的叙述者,从天堂里告诉我们发生在她身上的谋杀会怎样?”这是一个立意。“如果一个十四岁的女孩无法升入天堂,且意识到自己的家人也无法在现世安宁地生活,因为谋杀还没有结案,于是她从中干预、协助调查、发现真相,让那些爱过她的人安心,也让自己在天堂得以安息,将会怎样?”这就是一个预设,因为这个命题定义了主角的诉求。也许只是程度大小的问题,但是作家一定要理解。”
到此,产生一个脉络,想法----变成立意----变成预设。同时,想法也可以变成主题,也可以变成人物,也就是说六大核心都可以由想法生成,但想法也可以什么都不是。
好了,太晚了,今天就到这里吧。尽管学的不多,但是还是有一点想法,或许什么都不是,那又怎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