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状态的健康与不健康

    前面我们分享了心理状态正常与异常的三条原则,1是主客观世界相一致,2是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即知情意是否一致,3是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判断一个人心理正常与异常是性质上的判断,俗话就是:有病还是没病。当我们发现一个人的心理处于异常之后,我们就说他有病了,建议他去找精神科的大夫。只有那些心理正常的人才是我们心理咨询师工作的对象,那么我们说谁比谁心理更健康,或者说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更高,是如何来判断的呢?可以依据许又新教授提出的三条标准或者说从三个维度去衡量,包括体验标准,操作标准和发展标准,他同时指出,不能只看其中的一类标准,而是应该三类标准综合去衡量。郭念峰教授提出了包括心理活动的强度,心理活动的耐受性,周期性节律,意识水平和暗示性等10条标准来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否。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必拘泥于某一具体的指标或者标准来判断,比如我们可以根据动力学理论,心理健康=1/2的神经症+1/2的性变态,简单的说就是一半一半,参照弗洛伊德的躺椅,半梦半醒,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凡事不走极端。另外,还可以根据一个人在不同的处境下的应对方式即防御机制,来判断他的心理健康水平,比如说判断一个男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以根据他是否会幽默,判断一个女人是否心理健康,就看她是否会撒娇,我们说幽默是智慧的剩余,是灵魂保存自我的另一件武器,一个人只有在心境良好的情况下才幽默的起来,那女人撒娇是一种健康的退行,撒娇的女人可大可小,能上能下,用成人的方法解决不了的问题,还可以用孩子的方法来实现,所以不论是什么标准来判断心理健康,我们都可以得到:一个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人,他能够做到在顺境下的享受,在逆境下能够承受,而在绝境下能够接受。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理状态的健康与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