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不愿意社交,看这本书就够了

齐帆齐微课

最近有一个同事跟我说,她的孩子不愿意参加班干部竞选,就喜欢一个人默默的学习,成为班级里的小透明。可是她的孩子学习也没有因为不参加班级活动而变得很好,她怕长此以往,孩子没有朋友,变得越来越自闭了。

她这个问题不是个例,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孩子不愿意与他人交流”就有59万条数据,包括我的同事告诉我,她小时候也是一个不喜欢社交的孩子。她就是因为小时候不喜欢社交,导致长大不喜欢与他人沟通,最典型的表现就是,见到熟人,能躲就躲,不喜欢成为聚会的焦点。

如果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作为家长遇到这种现象时,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孩子正确处理社交问题呢?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伦·亨德里克森教授的《如何克服社交焦虑》,为我们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01明确内向和与社交焦虑的区别

很多人认为自己的孩子天生内向,所以不愿意与他人沟通,甚至不愿意社交,导致一提到社交就很反感,所以想要改变孩子的社交焦虑需要让他变得外向。于是很多家长就逼迫孩子走出去,多跟他人沟通,让孩子当众发言,其实这是不科学的。

书中提到哈佛大学有一个儿童行为抑制的实验,他们找来了很多小孩,给这些孩子们介绍很多游戏,然后观察孩子们表现,他们就发现其中有一部分孩子出现了“行为抑制”,就是孩子也会很好奇,但会躲在父母的身后观察,而有一些孩子就会主动参与这个专家的活动。

所有的孩子被分成两类,一类是有儿童行为抑制的,一种是没有的。

经过多年的观察发现,34%有行为抑制的孩子出现了社交焦虑,而没有行为抑制的孩子(出现社交焦虑)的比例只有9%,在66%的行为抑制的孩子中,并没有出现社交焦虑,也非常正常,这部分人就是内向的人。

换句话讲,一个内向的人不一定有社交焦虑,一个外向的人也有可能有社交焦虑。因此社交焦虑与性格是否内向没有绝对的关系。

内向是一种处事方式,内向是天生的,而社交焦虑大多数是后天形成的。

内向的人享受独处,而社交焦虑的人却是因为害怕社交而被迫选择独处。

内向的人不会过分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判,而患有社交焦虑的人因为他人的评判而过度紧张。

因此当孩子出现不愿意与他人社交时,我们首先需要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不要急于改变孩子。如果孩子享受自己独处的状态,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孩子的状态,就像小鸡破壳而生一样,鸡妈妈如果没看到小鸡啄壳就盲目地帮助它时,小鸡将永远看不到世界。

02缓解社交焦虑的心法

在武侠小说中绝世高手往往是拥有心法的人,同样帮助孩子缓解社交焦虑也有心法,当我们让孩子明白这个心法之后,克服社交焦虑自然而然就达成了。

首先我们要明确社交的意义是什么?

关注我们所要达成的事情,不要为了一些虚名。通俗一点就是社交是为了做某件有意义的事情。

回到上文提到的同事,如果她让孩子竞选班干部是为了更好的服务同学,这样的初心是值得赞扬的,把做事的初心和意义多于孩子进行沟通,也能让孩子明白极致利他就是利己的处世哲学。

社交是为了与人为善,敞开心扉。通过交往和对话,对他人给予关怀和爱,让自己和他人变得更好,这样才是我们社交的意义。

同时,书中提到重要的研究—格兰特研究,这个研究从20世纪30年代,对724名年轻的参与者进行超越75年的研究。研究中揭示了良好的关系让我们更快乐、更健康、更有意义。

因此不论孩子是否有社交焦虑,我们应该让他们知道,社交需要我们保持善良和温暖,让自己成为一个影响力的中心,去为自己所在的环境做出一点贡献,这是相互成就的事情。

03社交焦虑是否是能被治愈?

如果遇到患有社交焦虑的孩子,我们是否可以用一些方法让他们回归正常的社交模式中?社交焦虑是否不可逆?

书中同样也给出了我们答案。一个所谓社交焦虑的人与没有社交焦虑的人,在面对社交问题时,有几秒的延迟。而这个几秒延迟决定了是否可以缓解社交焦虑

比如一个社交焦虑的人遇到一个陌生人,他的杏仁核会极度紧张,如果此时负责逻辑思维的前额叶皮层能够及时介入,帮助并告诉他:没什么大不了的,跟对方打个招呼而已,让他感受到我对他的善意,顺便让他了解我。

这就好比当我们小时候受伤的时候,如果妈妈能立刻给我们一个温暖的拥抱,安慰我们,其实也就不疼了。

坚持这样几秒的练习,去挑战社交习惯,过一段时间,就能打破原有的神经通路,克服社交焦虑。

04高效克服社交焦虑的两大法宝

书中提到有两种方法能够高效的帮助他人克服社交焦虑。

当孩子有了社交焦虑,我们应该与他沟通是何种原因让他们惧怕与别人沟通?

书中有一个案例,有一个叫吉姆的人,有很严重的社交焦虑,当他遇到自己喜欢的女孩子就会躲到骑车背后,即便那个女孩也喜欢他。

他为什么会有社交焦虑,主要是因为小时候每天出门,她的妈妈都会把他收拾的干净整洁,要求他时刻体面。同时他回家后,他母亲还要不断询问当天他人的各种评价。

而这种评价会潜移默化地成为自己的内在评价,遇到重要地事情,总会潜意识的认为自己很不得体。

一、内在评价总会低估自己,而高估自己在他人心中的位置。

生活中这种例子笔笔皆是。有一天你剪了个头发,你认为非常丑,认为别人都会笑话你,殊不知他人根本就没有察觉到你的头发。

同样孩子身上也有这样的现象。小时候,我上课没有回答出老师的提问,被要求站了一节课,当时心想完啦,丢死人了,我身边的朋友肯定会看不起我,我再也没有朋友了。

脑子里各种恐怖的幻想,殊不知下课后,我同桌却跟我说,幸好老师没叫他,否者他也得站一节课。我俩开始各种对老师的吐槽,同时也制定了一些方法,防止以后出现提问时答不出来的现象。

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内在评判呢?

首先明确焦虑,让它更具象化。比如孩子因为头发没有剪好怕丢人不想上学时,我们可以尝试问他几个问题。谁会笑话你?他会怎么说?这种人多吗?有几个?在什么场合?什么情况下?他会说什么样的话?

一旦我们问清楚了,反而让孩子认为,没有这样的人,即便有也没有什么了不起。

其次就是拥抱。很多人对他人有同理心,但对自己却十分苛刻,我们要拥抱那个焦虑的自己,告诉他,即便出丑了也没什么了不起,人生的路还很长。

朱元璋小时候还要过饭,曾国藩也落榜多次,爱迪生还被学校劝退过。一些在自己看来不光彩的经历不会阻碍终身成长的心,保持正念,聚焦让我们不断前进的事情才是正道。

最后告诉自己人性是共通的。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也没有任何人能保证自己永远都不会犯错,就好比我们问学霸,你能永远都考100分吗?相信他们也不敢保证。

二、开始有计划的行动

当孩子不敢尝试去做时,我们可以告诉他,你先假装自己做得到,如何假装自己做得到呢?

可以给自做这件事赋予一个角色。

人们问一个著名的脱口秀明星——他说的脱口秀特别幽默,很好玩——就问他:你为什么喜欢被人关注?他说因为我害羞。

相信很多人都很好奇,他害羞还做脱口秀。其实他做的不是生活中的他,他给自己一个角色,告诉自己,他需要饰演脱口秀演员,而脱口秀演员不能够害羞,必须表演时不害羞,于是他做到了。

人一旦有一个角色框架的话,就很容易突破社交焦虑。比如孩子不愿意说话,那你可以鼓励孩子成为班长,班长需要了解每一个同学的学习状况,并即使反馈给老师。

举我自己的例子。我是一个不善于社交的人,家里开了一个教育机构, 每周我负责接待家长。这样的一个接待角色需要我与家长多沟通教育方面的认知,同时介绍我们教育机构的理念。

长时间的训练下,在他人眼里我是一个特别喜欢沟通和社交的人。后期复盘的过程中,我发现角色赋予力量是惊人的。

此外书中也给出了我们常见社交焦虑的六个陷阱:

1、我必须时刻监控自己和自己的焦虑。

2、我的感觉就是我的模样。

3、人们都会评判我。

4、我们必须表现得完美。

5、陷阱就是“我的社交能力极差”。

6、就是“喝酒能让我放松”。

这些陷阱都会不同程度上的阻碍社交,作为家长我们也要让孩子意识到这些陷阱的危害。

育儿就像是玩游戏打怪,需要我们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教练,帮助孩子更好的成为对社会、他人更有用的人,同时也能更好的成就自己。

改变他人,从改变自己开始,加油!


齐帆齐第三期第9篇字数(3217) 累计:14646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果孩子不愿意社交,看这本书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