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之世间万物是相互依存及变化发展的

今天继续读道德经,还是按照自己的节奏来,从能理解的部分说起。

《道德经·第三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大意是: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出来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也就知道什么是恶了。

所以“有”和“无”是对立存在的,“难”与“易”是矛盾且相互促进的,“长”与“短”是相互比较才有的概念,“高”与“下”互相对照才有区别,“音”与“声”因为对立才显得和谐动听,“前”与“后”彼此排列才有了顺序,这些都是自然而然存在的。

所以,“圣人”用“无为”的态度来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任凭万物兴起而不干预,万物生长而不占有,抚育万物而不自恃,功成也就而不自居,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永存。

老子通过美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高与下、长与短等事物表象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关系,说明世间万物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规律,确立了对立统一的永恒普遍法则。然后,在这种辩证观点的基础之上,又提出了圣人处世、治世的无为之道。

就好比草原上生活着一群羊和一群狼,狼为饱腹要吃羊,这本是自然规律,很正常的事。可人类觉得羊很可爱,是善的,不应该被狼吃掉,于是就灭了狼。然后草原上就只剩下那群羊,羊群没有了天敌,族群很快发展壮大,直至草原上的草不能满足羊群的食欲,渐渐地,草原被饿很了的羊群破坏了,羊群彻底没有了可以食用的草,一只只被饿死了。

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对立矛盾的例子,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美转化为不美,善转化为不善,乃是大道运行之必然,亦是事物发展之规律。若把美的事物当成永恒的美,把善的事物视为绝对的善,必然会事与愿违,终究会导致不善的结果的出现。

所以老子提出无为之道,客观看待事物的发展,不要妄加干涉,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来对待人和事,顺应自然,也就无所谓“得到”和“失去”,因而也就没有忧愁和烦恼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之世间万物是相互依存及变化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