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此青绿!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膨胀”


这一场视觉盛宴,将中华文化之美娓娓道来,舞者眉眼锋利,绛唇高髻,利落甩袖,无不充满力量与韧性。它也为传统美走向新时代给出讯号与灵感。

全网模仿“青绿腰”,我看到的是美的多元化走向新一层台阶,传统美除了柔美与瘦幼,偏成熟大气的飒气之美也摄人心魄,这篇看完春晚后的新思考,帮助大家理解不一样的美。

整个舞蹈诗剧讲述了一位故宫青年研究员“魂穿”北宋,以“展卷人”视角窥见北宋天才少年画家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的故事。

《千里江山图》是在北宋末期重文轻武的时代下创作的,面对金人入侵、国土沦丧、民不聊生,他们只能将收复山河的理想寄托在自己的艺术作品里。

春晚的《只此青绿》掐掉了完整的开头和结尾,没有B站那么全,就会看得一头雾水,仿佛电影上映五分钟后才匆匆摸黑进场的你,无论怎么聚精会神也很难跟上剧情。

同时,春晚把原来昏暗的背景换成了富丽黄,没有山河残缺的惆怅与悲悯,而现在山河无恙,河山万里共迎春,只需感恩这盛世来之不易即可,不用在最喜庆的节日里夹杂入一丝悲凉之气。

《只此青绿》的复杂性是建立在家国情怀的格局上,有此作为“魂”,意境比单独的比美比艳比高下的格局大很多。

“心中若能容沟壑,下笔方能汇山河”

《千里江山图》成图后,溥光称赞此图:“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

展卷人问篆,这图,缘何没有你的名字呢?

“此画与天地众人共绘,往来者但见青绿足矣。”手轻轻挥动,钤印已然消失。江水滔滔,红尘滚滚,不见匠人名,只留匠人心,只余青绿。


“传统美之国画牡丹之美”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花之桂冠者也,美艳端庄,国色天香。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牡丹雍容富贵的气质也深受大众的喜爱,在中国国花的竞选中,牡丹的人气是最高的,国画牡丹寓意好,雍容大气送富贵,繁荣兴旺之象征,古往今来,数不尽的文人雅士和达官贵族,无不沉醉其中,尽享其倾国倾城之姿色。牡丹的美,富丽端庄、雍容华贵,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牡丹的国色加上其特有的馥香,正好构成了“国色天香”。“阅尽大千春世界,牡丹终古是花王”、“雅称花中为首冠,年年长占断春光”,从古至今,文人对牡丹的赞咏之词浩如烟海。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由于牡丹花型优美,颜色绚丽、清雅,因此是当代画家们经常表现的题材。牡丹花作为花鸟画中重要的素材,不管是工笔画还是写意画都不能缺少了牡丹而独立存在,牡丹有着美好的象征,更有着美满的寓意。

西苑牡丹,是由”牡丹王子“卫文豪老师豪哥和一群有情怀有行动力的牡丹画家组成,里面有85岁老旬的“书画老顽童”,也有十年如一日嗜画如命修炼书画爱好的陈院长,还有画牡丹在洛阳名副其实的邵玉玲、刘玲、王夫兰及张少贤老师等,为中国书画传统文化助力,为人们生活提升幸福情趣,为家庭提升文化熏陶及更好的装饰。

洛苑文化老师作品展示:


“传统美之书法之美”

汉字是当今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是中华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它的存在使中华文明得以绵延不断地发展,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古人云:“书者,心画也。字如其人,心性常随字形而出。”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汉字,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中华文明的载体和基础。在被创造之时,它的构造就代表了一层含义,一种文化,甚至是我们中国人骨子里的一种精神。所谓“字如其人,人如其字”,把“字”写好,不仅反映出了一个人的语文水平和文化修养,更重要的是练字能陶冶情操,磨练意志。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不是画,但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蹈却有舞蹈的节奏,它不是歌,但却有歌的旋律。


”鸿一书法“由张光胜老师创始。一直在传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直播间每天带领大家学习中国家训文化,弘扬家风家训的同时,又能让大家领略到中国传统的书法之美,学习到更多的书法内涵。提升对于中国传统之美的审美眼光与情趣,为家庭提供更好的书香氛围,为孩子们打下坚实的传统文化基础,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洛苑文化老师作品展示:


在一切都飞速向前的时代,不妨在西苑书画稍稍停下脚步,走进西苑牡丹与鸿一书法,感受古今相隔千年却同样炽热的赤诚之意,与这一抹“青绿”相遇

千里江山图局部(洛苑老师仿)

你可能感兴趣的:(只此青绿!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