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课堂上这么顽皮,肯定是想吸引我的注意力吧,哈哈哈

“俊康同学,上课的时请专心听课,动作安分点,可以吗?”贺老师一边忙着给学生传授数学知识,一边管控整体上课状态。她观察到俊康孩子在课堂上做一些搞笑的动作,吸引她和其他学生的注意。

俊康父母是本地很普通的农村人,爸爸是做水电工程的,负责赚钱养家,母亲在家里负责大小家务,照顾家人。他们对家里唯一的男丁期望特别高,在开家长会的时候,我观察到俊康母亲对孩子的未来充满很多期待,目前最具体的的是让孩子提高学习能力,考上普通高中,超越前面的三位姐姐。俊康家里有4个孩子,他是家里最小的儿子,有三位姐姐,大姐已经毕业工作中,目前准备跟未婚夫买房子结婚,二姐刚上大二,三姐也刚上高二,而俊康同学刚上初二。

我和俊康接触过程中,发现他很喜欢吸引别人注意,仿佛在暗示着,如果没有成功吸引,就没有存在价值。他目前在课堂上的小动作,有利也有弊,好的方面就是帮助课堂提供一个很活跃很开心的氛围,孩子能够在这很安全的氛围里自由上课,坏的方面就是影响到老师和别的同学在课堂上课的聚注意力。

为什么孩子会在课堂上出现“多动症”呢?

每个新生的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为了得到更多的资源,同时也为了证明自己在原生家庭的个人价值和地位。俊康同学在原生家庭中是最小的,他上面有一个母亲,三个姐姐,这4个女性都能很好地完成家里的任务,解决家里的问题,孩子很少机会去触碰家庭任务,没能在完成家庭任务中建立自己的自信心和个人价值、地位等,因此会选择转用在寻求他人关注,来证明自己在家庭中的个人价值、地位。孩子在原生家庭里初步形成原始的思考方式和行为习惯,当他们来到社交场景,例如学校或培训机构,他们也会有同样的行为,这是他们觉得最能见效的方法,优先会用同样的行为来寻求别人的关注。

面对孩子寻求别人关注的行为,要怎样理解和应对呢?

孩子小时候在原生家庭,会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寻求父母对自己的关注,从而体现自己在家里的地位和个人价值感,做出固定的行为取得多次成功后,孩子会一直延续使用,直到无效才会继续寻找新的方法。孩子寻找关注的行为里会分成2个维度:积极——消极,建设性——破坏性,有4种具体情况:积极-建设性、积极-破坏性、消极-建设性、消极破坏性。

目前俊康同学寻求别人关注的行为是积极的,我能观察到他对自己是有信心,但他的行为很难判断全都是建设性,如果是在老师和同学可控可支持的范围内,那属于建设性行为,例如协助老师把上课氛围变得更加轻松,孩子们能够在这个安全的场域下聚焦精力去听课。但如果某一天,俊康同学上课的小动作被老师、同学拒绝且禁止,那俊康同学有可能会转为用积极-破坏性的行为,来继续寻求别人关注的行为,如果老师此时没有引导孩子的行为方向,很容易会影响到课堂氛围和其他学生的上课状态,最重要的是对孩子自身的发展,是属于退步,负反向发展了。

那我们面对孩子寻求别人关注的行为时,要如何引导他呢?

俊康同学寻求他人关注是一个长期使用的方法,他的目的是体现个人价值,展现自己在这个群里中的地位。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做一些有贡献、有利他属性的行为,从而帮助孩子把精力聚焦在合作、帮助他人的重点上,建立个人价值、自信心。

俊康同学来我们校区,是参加线上数学科目的补习,在上课场景里,科目老师可以引导他来辅助完成一些课堂任务:

1、上课报道环节,可以让俊康做小组长,负责点名任务;

2、课堂开始有评讲上次作业题目环节,俊康同学可以对重点难题分享解题的新思路;

3、课后作业安排,俊康同学可以留在校区辅助同校区的同学回顾今天课堂重点内容,同时也可以担当导组长角色帮同学答疑课后作业。

总而言之,很多原生家庭的孩子,在学习上是积极、消极,行为是建设性,还是破坏性的,他们心里面都希望能被重要的人、身边的人所喜欢、所认可、所接纳,因此我们要时刻留意孩子平时的行为,理解他们心里最真实的感受、行为,从而尽量把孩子引导往有用、有效的正方向去走。帮助孩子、引导孩子做有贡献、有利他属性的行为,让孩子在他们的社交群体里面,建立个人的信心、价值感,提升自己的社群地位。

所谓教育,就是家长和师长共同点亮的一盏明灯,在孩子成长的路上,点亮前路,赋予探索世界的力量!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在课堂上这么顽皮,肯定是想吸引我的注意力吧,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