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挖一条和孩子心灵相通的小渠

修己,静心为要;

育人,慎言为先。

从心出发,重新审视孩子的偏差行为。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偏差性行为。

  • 外向型偏差行为:早恋、吸烟、离家出走、打架、厌学逃课等

  • 内向型偏差行为:沉迷游戏、自残、焦虑、恐惧、紧张等内在冲突

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家长该怎么做?

通常家长的做法分三类:对立、忽视和伙伴。

孩子和大人最大的差异在于:孩子天生具有超强的感知能力,但解读能力弱;相反,大人通常擅于评判、下结论,给孩子贴标签,忽略甚至省略了感知孩子内在心理的过程。

 

教育学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的,从儿童的人格塑建、认知发展等心理规律出发,衍生出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因此,家长应该遵循孩子客观的发展规律,潜心去懂得孩子偏差行为背后的内在的动机。

 

好在孩子和大人同属于人类,基本心理反应是一致的:喜欢听到表扬、害怕挫折和困难、追求轻松自由的生活、讨厌束缚……读心的一个快捷方法就是换位思考,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然,大道至简,做到也难。

在家庭教育的实践中,我们不妨做个敏锐的心灵捕手:

尊重孩子的内心

一位爸爸喜欢遥控车,儿子六个月,就买了两台遥控跑车,想和儿子一起玩,但孩子手眼脑发育还很不协调,根本无法操控,可能置之不理甚至乱摔玩具。所以大人在选购玩具时,务必参考玩具的适用月龄,超出孩子月龄的玩具,很可能打击孩子稚嫩的自信心。你以为好玩的玩具,在孩子眼里是复杂的塑料壳;你以为的做人道理;在孩子听来就是和尚念经。你以为的是否符合孩子年龄发展的规律呢?

深层自问

找到替代孩子偏差行为的有效行为

家长要从孩子的负面行为中挖掘出深层的正面动机,形成正面行为,并加以强化。

例如,孩子考试作弊。不冷静的家长第一反应,也许是贴标签——你不诚信。这是多大的帽子啊,就这样扣在孩子头上啦?



让孩子在偏差行为出现的上游发端,进行点滴修正,不急不躁。正如铲除杂草最好的办法是种上庄稼,纠正孩子的偏差行为最好的办法是正面行为来逐步替代。

少说“不”,多说“如果”

经常听到家长说“不”,孩子容易陷入自我否定。家长说“不”时,通常是从自我的认知出发的。比如:一家人逛街,孩子选了一袋混合型干果,大人说:“这个不好,咱们可以自己多买几种,自由搭配吃。”孩子就会认为自己的选择是有问题的。长此以往会怎样呢?

能自己坐公交车上学,太危险;

能学那个兴趣班,没前途; 

能看这种小说,你还小。

家长总能轻易找到理由进行否定,孩子会变得没有自信,没有主见,或者叛逆心理被激发,偏要去做你禁止的,亲子关系恶化。

换成“如果”的妙处在于,家长提意见,适度引导,以伙伴的姿态鼓励孩子试试看其他方法或做法,让孩子自己去试误,自己去走自己成长的路。

如果你和班上同学一起坐公交车去上学,有个伴儿就会安全很多; 

如果你去试试某个兴趣班,说不定会发现自己的天赋所在; 

如果你爱看这类小说,咱们一起去书店选几本适合你这个年龄的吧。

听到这样更顺耳的话,孩子会建立起自信、自立,人格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关系大于教育。关系是你和孩子心灵之间一点一点挖成的小渠,如果没有这道顺畅的小渠存在,你有多少泉水也无法注入孩子的心田。

尊重孩子的想法,做个好“参谋”;

理解孩子的行为,做个好“伙伴”;

爱护孩子的身心,做个好“护理”。

 

【往期经典】

少年心事当拿云


失而复得的语文书


你是谁


一只透明玻璃杯


【修心】内心强大到混蛋,是有多强大?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你挖一条和孩子心灵相通的小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