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概要
1、大纲:了解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世族制度
2、时间跨度:西汉至隋唐。
3、重要名词: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四世三公
4、重要人物:汉武帝、曹丕、隋文帝、王导
贵族制度
中国贵族制度起源于奴隶制社会,发展于封建制社会,在西周分封制时期达到鼎盛。从天子到诸侯,再到卿大夫和士,逐级进行权力授予而形成了等级贵族制,他们处于社会金字塔的顶端,拥有各种特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优先于其他阶级,且特权世代相传。
贵族们衣食无忧,在文化上多体现出遵守规则、诚实守信、英雄崇拜、好勇尚武、珍惜荣誉等精神风范。
然而,到战国和秦汉,随着统治阶级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贵族阶层逐渐衰落了,取而代之的是官僚阶层、地主阶层为基础是世族,真正的“贵族”只剩下一个人,至高无上的皇帝!
世族(士族、门阀)制度
世族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世族不但是一个社会阶层,对应的世族制度则是从两汉到魏晋最主流的选拔任用官员的体制,其实际影响造成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士族集团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直到隋唐时期,国家开始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选拔人才,门阀制度才逐渐地被科举制度所取代。
从经济基础上看,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是世族门阀制度形成的社会基础、历史根源。
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从上到下管理国家要依靠世族官僚阶层的支持,这是政治需求。
世族制度是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有的社会制度,它的特点是按门第等级区别士族与庶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不同地位。
庶族寒门
庶族又称“寒门”,也即普通身份的民众,包括中小地主,农工商人,中下级军官等。他们没有特权,没有声望,地位较低,与世族相比,庶族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尊卑高下完全不同;两个阶层之间几乎互不来往、互不通婚、甚至不同席而坐。
世族制度的起源
汉初的人才制度开始用察举制,要求地方上向中央举荐贤良方正的人才。
汉武帝时代采用董仲舒建议崇尚儒术,开始以儒术取士。取士标准包括德行、学问、法令、谋略四个方面的内容。对举荐上来的人要考察孝廉和才能,称为“举孝廉”。举孝廉的对象是地方低级官吏和通晓儒家经书的儒生。
因而官僚们世代重视学习儒家经典,从而能一代一代被优先选拔或推荐入官。后来举荐权被豪门士族把持,出现只重门第和声望,忽略才能的现象,至东汉时逐渐形成了名门望族累世公卿的状况。
例如:弘农杨氏,代表人物是杨彪杨修父子;颍川荀氏,代表人是荀彧荀攸叔侄;汝南袁氏,代表人物是袁绍袁术兄弟,就是鼎鼎大名的“四世三公”的袁家。
九品中正制
在世族门阀制度的发展过程中,曹丕建立魏国后推行全国的九品中正制起了重要的作用。
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科举制,在中国古代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
负责官员评定与选拔的人叫中正官,将人才分为九等,分出品第,加以评语。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
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使得世族地主能够凭借家世出身的优势参与政权。九品中正制成为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被评为中下品以下的人显然是与仕途无缘的庶族寒门。到西晋时更加忽视才德标准的风气,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世族门阀实力强大到何种程度?东晋王朝的建立,晋皇室司马睿如果没有以王导为首的世族的支持是登不上皇位的。后世流传着“王与马,共天下”的名言。
世族制度的没落
1、官吏选拔只重门第,不看才德,这样的官吏享受特权但缺乏执掌政权的能力,显然不能长久,而且必然导致官场黑暗与腐朽。
2、两晋、南北朝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给下层才能之士提供了一些机会。
3、东晋末发生的刘宋夺位以及侯景之乱,使晋朝南渡士族遭受极大冲击。
4、士族制度在隋唐科举制实行后开始动摇了,走向没落。
社会影响
1、士族制度贯穿整个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决定了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官僚门阀特色,对后世影响深远。
2、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特别尖锐,这些矛盾与世族主政的局面有关。
3、士族地主经济强化了封闭的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腐朽集团的代表。
4、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相对安定,作为北方移民核心的士族地主成为开发南方经济的组织者,他们在南方建立许多田庄,对经济开发起了推动作用。
5、士族生活优裕,有条件从事文化事业,他们倡导个性自由,蔑视礼法,文学作品富有想象和浪漫色彩,因而东晋南朝时期在哲学、文学、书法、绘画、科学等思想文化领域有较大的成就。
后面两个是进步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