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下水文

              家乡的风俗

我家坐落在温州的南面。宋赵玑在《壁记》一文已有扼要陈述:“温之为州,浙东极处,冬无祁寒,夏无盛暑,草木经冬不堪黄落,时有开花发芽者”说得就是平阳。这座千年古县。

无严寒酷暑,春秋宜人的环境造了平阳钟灵毓秀的山河。春风拂,柳絮扬,暖阳照,醉怡人。平阳的清明节无诗人杜牧笔下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悲绪。反而有“野旷风清稚子游,天朗纸鸢随孅悠”的欢愉。田间小道上全是八九岁的小孩子,飞扬的笑脸,摇曳着阔大的衣袖,田野间你来我赶,青春的气息氤氲弥漫四周;再者,母亲们挎着篮子或是久藏的编织袋邀上左邻右居一齐去野外摘清明草。孩童们在母亲们各自催促下,纷纷收拢心爱的纸鸢,如燕儿般飞到各自母亲身傍帮忙采摘,像极《诗经》中的采桑人。

我们农村中的孩童可聪慧的不得了。看,他们眼儿准,手儿快,一盏茶的功夫,两手已捧满清明草,邀功般的放在篮内。伙伴间谁比谁快,田间的清明草被孩子们连摘带踩的摘完了。夕阳渐西,孩童们跟随着自己的母亲回家做清明糕去了。

父亲去村头轧米,母亲在家炒糕内的配料。香菇,春笋,肉糜,切好备用。油入烧锅,以大火烧制,先放肥肉炒香,再放备用的主菜。盐,味精,鸡精,再以酱油勾芡装盘。我在旁边早已迫不及待地想品尝了。这边父亲将轧好的清明粉打成糕状.揉,锤,翻,按,捏,清明糕逐渐成型。浅绿铺面,深绿镶嵌,状若翡翠碧林。映这窗外的锦绿山川,甚是美妙。先盛一盘蒸好的清明糕给宗族的祠堂,再摆上一碟水果和其他几样祀品,请祖先们品尝。父亲带领我们族里的几个晚辈敬拜祖灵。在我有记忆以来就年年要敬。无问原由,只怀敬畏。父亲和叔叔们点香站拜,晚辈们作揖叩首,爷爷辈的阿公们,折烧冥纸。全程静寂无声。孩童们全无平时戏耍玩笑,个个平白多了分庄肃。祭祀归来,剩余的清明糕,盛一盘给隔壁的伯婶,再装一碟给对面的阿嬷。最后轮到我了,拿起还未晾凉的糕点,任它在我手上乱跳。在母亲心疼的责怪中,我尝到了垂涎已久的糕点。糕面粘软细腻,最最让我欢喜的还是里面的主菜。咬一口,众香发越,肸蚃布写,酷烈淑郁。

一碟清明糕,一段历史河;父亲手儿捶,母亲心儿捏;游子羁旅四方,清明唤儿归乡。

你可能感兴趣的:(六下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下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