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技巧三:改变"堆砌辞藻"和"平淡无奇"的毛病

具体到一篇文的语言修辞上,“堆砌辞藻”和“平淡无奇”是最常见的两个问题,并且在矫治其中一个问题的时候一不留神就会跑到另一个问题去了,到底该如何平衡这两个问题?

首先摆一个观点,好的文章一定是雅俗共赏的,雅俗共赏的文章必然有两个特点:修辞上不晦涩的,但意象上是绵长的。那么我们就此可以理解为,优秀的文章应该是用通俗的文字构造出完整的意象。

譬如,落日,荒原,这两个词并不生僻,但是组合在一起就有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蕴。

一, 先做减法,再做加法

对写作还不成熟的人来说,很容易咬文嚼字,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是:我们需要形式上的修饰来掩盖我们文字功底的不足,就像一个紧张的人用夸张的动作来掩盖内心,又像一个暴发户戴上大金链子显示自己的富足。

因此,在言语修辞上做减法的第一要务是,判断自己的写作是否真实?

写作者对写作“真实”的感受是临场型的,如果我们的写作不真实,我们自己是可以感受的,阅读者也是可以直接感受到的。所以堆砌辞藻非但不能掩盖我们的功底,还有掩耳盗铃的嫌疑。

不真实的表现通常有两种:

一是虚构;

二是夸张。

具体的判断方法:

回过头一字一句阅读自己的文章,看看哪些词句是不属于自己内心的,是为了“要”这个词的刻意行为。

这些字词句,是从我们脑子里(记忆)来的,还是心里(感受)来的?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打动人心的必然不是文字形式,而是文字对情境的再现引发了共鸣。

最通常的表现:

成语俗语的运用,名言诗句的引用,以及那些看起来光鲜的词语的使用,我们不妨尝试把这些部分拿掉,影不影响我们的表达?这就是做减法。

1, 大胆删减

文章的第一要务是“合格”,即便没有多少出彩的地方,首先要保证少失误。

具体做法就是,对文章进行大幅度删减,大到段落,小到句子,更小到修饰。只要不影响意思的表达,看看哪些是可以被舍弃的。

2,找到最合适的字词

最著名的是福楼拜的“一词说”,“你所要表达的,只有一个词是最恰当的,一个动词或一个形容词,因此你得寻找,务必找到它,决不要来个差不多,别用戏法来蒙混,逃避困难只会更困难,你一定要找到这个词。”

提供一个参考的反思角度,我们这样书写(不真实)是为了显示出“深刻”,“专业”吗,而事实上这样的东西恰恰是写给外行看的,外行看热闹,过度的词藻只是文字的假象。

譬如,我们用“风驰电掣”这个词,在语境中这个词真的贴切吗?还是说只是我们觉得它更高级而已,“迅速”这个词可不可以替换它,这样的琢磨过程就是要找到那个唯一合适的词。

3,斟酌做加法

当句子被精简到最后,只剩下了传情达意的朴素文字,再去增加修饰或者替换。这个做加法的过程,也就是扭转文章“平淡无奇”的过程。

写作也是一种匠人式的工作,你要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的打磨它们,你要不断问自己,这个字,这个词,这句话是我心目中最好的那个吗?还是说我无暇多想,只是如此写下来了。

二,语言修饰的两大误区

1, 细致不等于真实

很多人为了使情景显得真实,会采用非常细致的描写方式。事实上,如果我们把握不好细致的度,往往就陷入了“堆砌辞藻”的误区,细节过度本质上也是堆砌。

判断方法:带着写作目的的细致才是有效的。

无区别的精致描写,会导致文章无法聚焦,觉得你写得很好,但是什么印象都没留下来。

在运用细节之前,我们要清楚细节的目的:人物性格,情节推动,例证观点……一旦偏离了目标的细节就容易让读者产生游离。在这个前提下,你应该在细节描写中找到自己的发力点。

最典型的例子,鲁迅《祝福》中描写祥林嫂。

“她已经被剥夺得一无所有,眼睛间或一轮显示还是个活物”,“间或一轮”就是细节,写作目的也明确,读这样的句子一定会对这个人物印象深刻。

口诀:真实不同于细致,细致不等于修饰。

有时我们为了营造真实就会流向细节,而表现细节往往是用一系列修饰来完成,譬如形容词,程度副词等。成熟写作的标准,恰恰就是把修饰放在恰当的位置(内容和形式的结合)。

小技巧:描写尽量形象化。

细节描写的目的是让事物让我们能够产生听、闻、看、摸和尝的五感印象。

与之对应的是,表达笼统的看法,或评判,说理(言之无物,强说愁,都是笼统的表现)。不是说不能有抽象的表达,而是说抽象的内容需要通过感官来形象化。

譬如,“小张已经长到了180斤”,看起来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一般人对“180斤”的感受是抽象的,如果写成“小张已经长成了两个我”,就形象多了。

譬如,“小张鼾声如雷”和“隔着两个房间都可以听到小张的鼾声”,显然后面这个句子更形象,但大部分写作者可能会选择“鼾声如雷”。

譬如,我拿着一杯水,外观看起来是透明的,这是一种细节,但如果我(写作者)认为它更像是酒而不是水,那这就是更细节的(酒)。通过对这个细节,就可以得出爱喝酒的特征(这个就是评断)。

写“我”是一个酒鬼,和“我”总是端着一杯酒,最终意思一样,但是表达效果完全不同。

一个细节能调动某种感官,那么它就是“形象”的(酒);

如果它还能传递作者的某种思想或评判,那么它就是“有意义”的(爱酒)。

2,简洁不等于平淡

放弃华丽的词藻之后,我们如何用朴实的语言实现理想的表达效果,这就是考验写作功底的时候了。

方法:运用隐喻

隐喻,就是发现原本没有关联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理解为诗意。形式上表现为文采,效果上表现为神秘感,来源是想象力。

过程就是把两件没有关联的事物拿来对比,去把它们之间的关系找到。

误区:要注意两件事物原本“没有关系”这个前提,譬如说,“月如钩”“月色如银”这样的句子,这是本来就有关系的——外形,这样的文字写出来,最理想的状态也无非是写得“合适”,并不能令人眼前一亮。

要诀:像与不像之间产生的张力就是我们产生创意的地方——这是会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譬如,“寂寞如雪”,“寂寞”和“雪”都是平常之词,组合到一起之后文字功力就显示出来了。

如“小狗和手机”:

我的手机是小狗,它跟着我到处走,它可以陪伴我,也很听话,如果它不在我身边,我会很焦虑。

如“笔和恋人”

这支笔是我的初恋情人,它和我的初恋情人一样纤瘦,都可以在纸上写出爱情的忧伤诗句。

训练:处理好一对关系——

感性写作和理性写作/直觉写作和主动创作

很多人遇到写作瓶颈的原因,就是不愿意离开舒适区,舒适区其实就是直觉写作方式,只不过不同的人的舒适区不一样,有人习惯讲道理,他们的直觉写作方式就是理性写作,有的人情绪敏感,喜欢抒情描写,那么他们的习惯就是感性写作。

训练隐喻的写作方式,就是要强化创作的能动性,我们所说的写作的张力,正是来源于理性和感性之间的冲突。在具体的文字写作中,我们就应该找到那些原本朴实无华的词句之间的联系:形象上的联系和内在的关联。形象上的联系是直观的,内在的联系则需要理性思考得来。

譬如阿多尼斯的诗歌,非常明显地体现了这个特征。

“什么是玫瑰? 为了被斩首而生长的头颅。”

“你和他之间有何区别? 他屈从于已经存在的黑暗,我屈从于尚未存在的黎明。”

“风,没有衣裳;时间,没有居所;它们是拥有全世界的两个穷人。

“我让自己登基,做风的君王。”

掌握了这个方法,我们完全就可以在几个平淡的字词之间发挥创造性,营造出语境来,不再需要过多的华丽修饰。

误区既不能牵强,也不能太浅显。

不能为了隐喻的效果而强行制造关联,写出来的效果应该是让阅读者觉得“很贴切,而我竟然没有想到这层关系”。

不能太浅显的意思就是两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所有人都可以看出来,这就失去了意义,属于能动性不够。

多看多写,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心。

如果你在生活上是一个善于发现的人,你的文字里自然也会给读者带来惊喜。


了解更多:

写作技巧一: 教你改变写作“无从下笔”的局面

写作技巧二: 如何改变“凭感觉”的写作方式




【如果想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写作,欢迎加入“绿令好翰”写作交流群,敲门微信917566279,也可以报名参加“一对一”私教。】

你可能感兴趣的:(写作技巧三:改变"堆砌辞藻"和"平淡无奇"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