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杯心态

查了一下资料,关于“空杯心态”的定义是做事的前提是要先有好心态。如果想要学到更多学问,先要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空着的杯子”,而不是骄傲自满。


关于这个“空杯心态”,有一个故事起源:

古时候一个佛学造诣很深的人,听书某个寺庙里有位德高望重的老禅师,便去拜访。老禅师的徒弟接待他时,他态度傲慢,心想:我是佛学造诣很高的人,你算老几?后来老禅师十分恭敬地接待了他,并为他沏茶。可在倒水时,明明杯子已经满了,老禅师还不停地倒。他不解地问:“大师,为什么杯子已经满了,还要往里倒?”大师说:“是啊,既然已满了,干嘛还倒呢?”禅师的意思是,既然你已经有学问了,干嘛还要到我这里求教?


我们身边的很多同学,开始工作,甚至上了大学,就停止了学习,他们所学过的知识只有大学以前的部分,会觉得“我学的东西就够用了”,但学习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


亨利·福特说:

任何停止学习的人都已经进入了老年,无论他在20岁还是80岁;坚持学习的人则永葆青春。


“空杯心态”并不是要求你一味地否定过去,而是一种放下过去的态度。对待新的事物、新的环境,持有“空杯心态”,你会完成地更好。


很多人在学校的时候成绩很好,总是名列前茅,他们中的一些人,是被逼着去努力,在环境和社会的重压下,选择学习,但这样的副作用是,在脱离了这些压力的束缚之后,他们会丧失对学习的动力与好奇心,会觉得“我终于解脱了”,然后停止了学习。


然而现实的问题,并不能靠刷题、考试来解决,需要我们进行创造性地学习,而是死记硬背,现实问题需要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而要想创造性地学习,就必须拥有空杯心态,不断地跨界去学习新的知识,在知识与知识之间搭建桥梁。


李小龙对这个词也十分推崇,他说:

“清空你的杯子,方能再行注满,空无以求全。”


其实,看到“空杯心态”这个词,想必你就已经要猜到我今天讲的内容了。


所谓空杯心态,就是对过去的一种舍弃,舍弃之后,才能获得更多,这需要很大的勇气,但只有这样,你才能看清自己的差距和不足,找到应该努力的方向。


学会放下,保持“空杯”,才会走得更远。


写这些话,给人的感觉像是写作文一样,但的的确确是这样。


其实,我们是可以从小孩子的身上学到很多东西的,好奇心就是其中之一。重拾好奇心,就是要保持空杯心态。你的小时候对很多事情都充满着好奇,带着这样的眼光,假设自己一无所知,才是一位学习者的态度。


空杯心态是一种挑战自我的永不满足。你可以想像你在人生中攀登一座又一座高峰,永不自满、终身学习、永葆活力,这是一种多么积极的人生态度,想想都让人羡慕。


有人将读书划分了三重境界:

第一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里说的读书,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读书,指向一切的学习。


我们学习、读书,都是为了让自己的知识水平更上一层,读书境界的增长是因为不满足,是一种挑战。


当你发现自己的知识水平停滞不前时,不妨试试空杯心态,把旧知识倒出,给新知识腾出空间。


不知道自己知道,这是认知的最高境界,能够永远保持空杯心态。


愿你我永不满足,保持空杯!

你可能感兴趣的:(空杯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