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阴病核心病机:真阳亏虚,表里寒盛,津虚营弱。
少阴病病机分层:
(1)真阳亏虚证病机与证候特点
①阳衰:下焦真阳不能温煦,表现为四肢逆冷、下利、小便白、女子宫寒。
②戴阳:下焦水寒而真阳外越,上热下寒,表现为面红如妆无光泽等。
以上二种情形方药主要用附子、乌头、干姜等。
(2)表阴证病机与证候特点
阳虚阴盛,机能沉衰,抑制太过,表现为神疲乏力、蜷卧嗜睡、畏寒肢冷、肢体软瘫等。
方药主要用附子、干姜、桂枝(肉桂)等。
(3)少阴表寒证病机与证候特点
表阳虚损,失于温煦,表现为头身四肢畏寒疼痛,肢体沉重酸软、胸阳不振等。
方药主要用附子、桂枝(肉桂)、吴茱萸、薤白、细辛等。
(4)少阴表(卫阳)虚证病机与证候特点
①阳气不足,卫表不固:易感外邪、恶风恶寒、自汗出、分泌物增多等。
方药主要用附子、桂枝(肉桂)等。
②少阴营(血)虚寒证病机与证候特点:营血虚寒,经脉凝滞表现为头面四肢厥寒逆冷疼痛,或紫绀等。
方药主要用附子、桂枝(肉桂)、当归等。
5.少阴病辨证眼目脉象:脉微细,或微紧,或偏浮弱。
舌象:舌暗或舌淡,舌体胖大苔白或水滑。
精神状态:精神萎靡不振,疲乏困顿,无神或少神。
体征:虚弱畏寒或手足冷。发病或加重的时间为子时到寅时,即晚上11点至次日凌晨5点。
6.少阴病的核心病机
阴寒阳虚(真阳)或阳(真阳)衰,机能沉衰。
7.少阴病治则
扶阳祛寒解表,温化寒饮(温法)。
三、少阴病分证
少阴病一个总纲,三个分证。
少阴表证有虚实 临证察机明辨识
一、少阴伤寒证
1.少阴伤寒证之饮瘀凝滞证——麻黄细辛附子汤证《伤寒论》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本条阐述的是少阴伤寒证的主症及主脉。
少阴真阳虚而表寒,伤于寒邪初发病,虽津虚营弱,但卫气尚能抗邪,反有温度不甚高之发热(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不发热为常),且为时甚短。
脉沉,里虚(真阳虚,抗邪贮备不足)而有寒饮凝滞,病欲传里。
麻黄细辛附子汤证病机为外有伤寒表证,内有里虚寒饮,即表虚寒,饮瘀凝滞,兼夹里寒饮。
麻黄细辛附子汤证的脉证、病机、治则和方药辨证要点:
脉微细或微浮细紧,但欲寐,无热畏寒,或微发热,较严重的头项强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咳喘,咽痛,鼻塞流涕,喷嚏,手足寒,小便清长等。
证候特征:脉微细,或细小弱浮,或微紧,但欲寐,无热畏寒,无汗。
病机:真阳不足,表虚寒,饮瘀凝滞表里。
(注:“饮瘀凝滞表里”是依据麻黄细辛附子汤的方证药症所治而提出的病机,有助于准确应用此方。
麻黄细辛附子汤证有表位和里位的寒饮瘀血互凝。
方中各药有温阳解表,祛寒化饮祛瘀的功能。这样定病机,可以拓展该方的应用范围。)
治则:温阳解表,祛寒化饮祛瘀。
方药:麻黄细辛附子汤方(《伤寒论》第301条)。
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煎服要点: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义:《本经》中说麻黄:“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故麻黄可发汗透邪解表——这是麻黄在《本经》《别录》中药症的总括,我的理解和应用与教科书不太一样。
麻黄解表力强,有发汗透解病邪出表的功能,不仅能解表祛邪,而且能发散水气,攻逐瘀血,开窍醒神。
《本经》中说附子:“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温,踒躄拘挛,脚痛,不能行步。”故附子可温里祛寒,解表通脉,祛瘀化饮。
《本经》中说细辛:“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明目,利九窍。”
《别录》里讲细辛:“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除喉痹,癫疾,下乳结。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脏,益肝胆,通精气。”故细辛可通达内外,入阴蠲饮,除痹止痛。
近现代蜀中名医范中林在《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中说麻黄细辛附子汤内外兼治:“内护真阳而散寒,外开腠理而固中。”
服药禁忌:从“余如桂枝法将息”可知,服用上方也要遵守“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的忌口法则。喜寒凉饮食者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