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你们可以叫我续颜,刚结束2020年考研,我报考的是浙江大学传播学学硕,目前已被拟录取。初试成绩409分,排名第一,复试成绩88.67分,排名第三,最终以总分第一顺利上岸。
作为一位刚经历过考研的学生来说,我深知经验帖对于考研复习的重要性,在太多迷茫和无从下手的时刻,我可以从别人的经验帖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一些答案,这也是我写这篇经验帖的原因,不求能被复制,只想分享一些自己的经历。也特别提醒,在看经验帖的同时要注意批判吸收,毕竟考研这段路你只能按照自己的方式走下去。
先自我介绍一下,本人双非一本普通院校应届毕业生,本科专业广播电视学。高考的成绩不大理想,所以上了大学以后憋着一股劲,大学的生活忙碌而充实,最终考上浙大研究生,也算是给自己的大学画上一个圆满的句点。对我来说,考研的公式是:合适的目标+合理的计划+合格的执行,这就是我的考研故事。
01合适的目标
考研的起点在于择校,我认同考研择校基本决定了考研成败这一观点,这并不是说否定择校之后的努力,而是为了强调择校的重要性,选择报考院校决定着备考计划以及执行方案,会引发一系列的“蝴蝶效应”,因此,在择校这个问题上必须要慎重。
那么如何选择自己的报考院校呢?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是合适,即所选院校与自己实力、兴趣、期望和发展的匹配性。有很多关于择校的经验会分析报录比等数据,在我看来,一旦找到自己合适的目标你的竞争对手其实只有你自己,因此竞争对手的数量可能重要但其实没有那么重要,要拿出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势。
如何找到一个合适的报考目标?还是苏格拉底的那一句“Know yourself”,一个认识自我的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对自我未来发展规划有着明确认识的人自然能做出想要的选择。我选择浙大一是因为对其有特殊情感,二是在看了浙大传播学专业课题目之后觉得也正是自己所想要思考和回答的题目。所以在择校遇见困难时,至少要把所要报考专业各大院校的题目找来看看,如果你对某一个学校的题目特别来电,那么这或许就是你比较合适的选择。
02合理的计划
接下来就是我的考研备考计划,对自己的计划要做到心中有数,本质还是要协调好输入和输出的关系,将所学的知识自我消化并且按照自己的逻辑和思路进行组织,为己所用。
我从三月份开始陆续搜集考研资料,阅读参考书以及一些参考书目,由于3月份到6月份在国外交换,回来之后又忙了几天学校的事情,半年没回家的我又回了趟家,正式全身心地开始复习已经是7月10号,这个时间真的很紧张,所以一旦开始全心全意地复习,每分每秒都不敢浪费,所有的事情都要为备考让路。
2.1 专业课复习计划
专业课的复习是重头戏,我列计划的方式是每个阶段都有具体的目标和要求,大致在某个时间段干什么事情要做到心中有数。以下列的是一个初期计划,可以提供一个参考,不过在之后的具体操作中也做过多次调整。
2.1.1关于笔记
如何做笔记是个学问,我的方法是选择浙大参考书作为核心框架,在这基础上将其他书本的知识点融入,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说到这里,我其实是走过一个弯路的,我大学手写了5本读书笔记,这也使我养成了手写笔记的习惯,但这个方法对考研笔记的整理来说不合适的,因为手写笔记不利于各个书本的知识点进行整合,所以刚开始我还想挣扎一下,但是后来因为手写笔记太不方便了,所以放弃。放弃一个自己的固有习惯是非常困难的,这里我也以血泪教训提醒一下,如果现在还在做手写笔记的同学建议换成电子笔记,在后期的知识点整合以及复习都有很大的便利。推荐一下微软自带的OneNote,满足我对电子笔记的一切想象。
先列一下自己的书单,因为我平时就喜欢看一些人文社科方面的书,所以前期一方面看参考书,一遍看着其他学术著作,这几本书我基本上是看完了,也都认真做了笔记,刚开始的基础打好,后面的所有动作会容易很多。
看书大概花了我两个月,这两个月也是最辛苦的,每天都是看书做笔记,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1.基础阶段看书
浙大重要的基本参考书有《新闻学概论》、《新闻专业主义》、《传播学》这三本,我分别找了相应的拓展书目。
新闻学笔记我主要使用的是以下几本书
《新闻学概论》邵志择老师的新闻学概论别具一格,既具有教材的导引性,也具有学术的思想性,特别是其中对于公共舆论那一章值得反复翻阅,也是浙大考察的重点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老师的教材几乎是人手一本,我也看了,特别是其中的舆论引导、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党性原则等能对我的新闻学笔记做一个很好的补充。
《新闻理论教程》杨保军老师的这本教材比较难,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针对一些具体章节做相应的拓展
《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陈力丹老师的这本舆论学著作堪称经典,对我理解舆论有着很好的启发,也是推荐根据章节需要自行阅读。
传播学笔记主要使用的是以下几本书
《传播学》邵培仁老师的这本教程沿着传播学科论(统辖)、传播过程论(统辖)、传播主体论(中坚)、传播客体论(核心)、传播载体论(渠道)、传播对象论(中坚)、传播方法论(辅助)、传播环境论(参照)的思路开展的,可以形成一个大致的脉络,但是相关的一些理论还是需要拓展。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老师的这本教材我看了两遍,刚开始还在做手写笔记时我就看了一遍,也老老实实地抄了一遍笔记,后来被证实是做无用功了,所以在开始做电子笔记以后我又看了一遍,把拓展的理论都整合到《传播学》的笔记里。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老师的这本书是我传播学笔记的最后一本重要参考书,里面关于传播效果在网络中的嬗变、网络文化等议题等让我很受启发,特别是彭兰老师的写作思路十分清晰,里面的很多小标题都可以作为自己的答题框架。
《传播学简史》、《传播学史》这两本书我基本上是当课后读物看的,知识点不多,也不用特别做笔记,可以看到传播学发展的脉络,以及里面提到的各位大师的小八卦啥的。
新闻专业主义相关拓展
《新闻专业主义》吴飞老师的这本书绝对是知识含量最丰富,也是理解起来最复杂的一本书,里面所提到的理论和相关背景分发复杂,虽然命名为新闻专业主义,但这本书是还是属于媒介社会学视野下的,里面涉及的是新闻业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而新闻专业主义可以作为两者结合的核心点,因此理解本书不光是要明白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更要从社会的视角看新闻专业主义究竟意味着什么。
《传者图像》黄旦老师的这本书用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和消解串联起关于传播者的研究,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起源,到把关人、新闻业内部自由,再到框架分析、文化工业和政治经济学,视野可谓从微观到宏观,其中对把关人、框架理论、文化工业等理论的分析是我看过的几本参考书里讲得最为详细的。
《发掘新闻》舒德森的这本媒介社会学经典著作,因其对客观性的探讨一举成名,在社会脉络中以点带面地考察新闻业发展的客观规律,看完这本书可以对新闻客观性有更全面的认识。
2.进阶阶段看书
在第一个阶段做好自己的基础知识笔记以后,第二个阶段就是进阶看书,并且每天进行基础知识的背诵。详细说说以下几本书
《大众传播流派与范式》刘海龙老师的这本书是给研究生写的教材,把传播学的外延都打开了,读懂有一定难度,所以不建议一开始就看,在做好一轮笔记并且有部分记忆基础之上再读效果会比较好。我根据这本书的框架又单独拎出重要的理论,做了一份笔记,也成为我后期背诵的主要材料。
《新闻业的救赎》这本书讨论的新媒体时代前沿话题,语言通熟易懂,是彭增军老师在《新闻记者》上刊发的学术随笔合集,这个写作彭增军老师现在还在继续更新,建议去《新闻记者》期刊下载看看。这本书给我提供大量关于新媒体的解题思路和案例,我整整看了三遍,每一遍都有新的收获,读懂这本书可以说新媒体相关的题目就不用愁了。
《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胡泳老师的这本书帮助我全面系统地了解网络时代的私与公,其中对于网络中公共领域的可能性讨论很有启发,这也是浙大考察的重点,推荐考浙大的同学可以仔细读读这本书并且总结好自己的思路。
《互联网的误读》、《数字资本主义》这两本书对于互联网时代资本的隐性控制以及权力不平等性作出解读,也是我在专业课二最后一大题中主要使用的答题思路,国际传播也是浙大关注的重点,特别是传播中的权力问题应该特别关注。
《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认知盈余》这两本书我看的很快,和晦涩难懂的学术书籍不同,这两本书语言明快易懂,主要提出的是和乌合之众不同的群体研究,这也提醒我们关于群体的研究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切入。可以与李普曼在《公共舆论》中所提到的精神涣散的民众形成鲜明对比。
《流动的现代性》、《现代性的后果》、《现代性》这段时间我对现代性特别感兴趣,主要是对社会整体潮流进行一个宏观的把握,关于现代性的研究比较难懂,我也不好意思说自己读懂了,但也还是做了笔记,尽量地将其中的观点为自己所用。
2.1.2 关于论文和专题
如果说我的备考时间是5个月,那么看书花了我两个多月,看论文花了我一个多月,一整个月的时间我都一直在看论文,以及背诵已有的笔记。看论文比看书更痛苦,有时候看不懂,有时候看一个下午感觉啥收获也没有,但还是得看,特别是浙大老师的相关论文,不管能学到啥,至少看了之后能把知识点覆盖到,对所涉及到的话题都要有所了解。
前面的看书是基础知识思维,就是以了解一门学科的基础知识为要义,看论文就要有专题思维,整合几个重点专题,在再专题下面看论文。专题从哪里来?一是从往年真题中找,真题考得多的,比如公共讨论和国际传播,要着重看,我觉得浙大的专业课题目还是很有人文关怀和公共性的,这也是我喜欢它的原因,可以多看一些公共领域、民主协商相关的论文,这次初试也考到了民主协商,本质还是新闻的公共性。二是从学界文献综述中找,每年新传学生需要了解的几篇论文,比如我就是根据陈力丹老师的《2018年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十个新鲜话题》划分出部分专题,以及国际新闻界的传播学、新闻学研究综述,彭兰老师的新媒体研究综述,都可以作为划分专题的主要依据。
看论文不只是为了看论文,最重要的是把论文中的分析思路、结论、思想等结合到某个专题下面,再形成自己的思路,这中间要进行转换,不能生搬硬套。
2.1.3 关于背诵
我是8月底开始背书的,做好第一轮基础笔记以后,基础知识部分也算完成了,所以就要一边背基础知识一边进入继续做其他笔记。记忆是备考部分最重要也是最痛苦的部分,需要大量重复,我自己做的笔记基本上每本都背了5遍。第一遍背的时候觉得什么也背不下来,但是到后面过一遍就很快了
背诵一定要选择一个可持续的方式。我用的是艾宾浩斯记忆法,自己打了个表格,每天写上要记忆的内容,这个方法我贯穿了备考的全过程,所以对自己的笔记非常熟悉,另外,背诵也不是单纯的背,重于理解,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多一些死记硬背,到后来就要能够自己看一遍,然后默写一遍,或者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这才算是真的背好了。背是用的基础,到后期做题的时候如果用到任何理论都能信手拈来,那基本上是没问题的了。
2.1.4关于真题
真题是最重要的,你的初试成绩有多高就取决于这四门课的成绩,所以真题的使用是要贯穿复习备考的全过程,不要不舍得做真题,我每道题目至少做了三遍,8-9月份一遍能把自己想到的解题思路全部列上,10月份结合论文进一步对原本的答案进行修改,11月份就逐渐摸索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并且总结出几个常见题目的开头,比如新媒体、网络公共领域、国际传播等题目。这些最后的答题套路其实就是你思路的见证,就好比做饭,前期准备的大量原材料都是为了之后的成品,只有端出最后的一碟菜才能说你完成了,同理,如果最后理不出自己的答题思路,前面的看书、读论文都还只是原材料而已,你的菜还没烧熟呢!
我在11月底的时候总结出重点题目的思路,此时我理解题目的视角已经相对固定了,不管是什么热点事件都可以用自己的逻辑分析,所以相对来说完成了专业课复习的“质的变化”,在12月份我专业课的复习就相对轻松了,除了继续记自己的笔记和答题思路以外,还进行多次真题模拟考,我按照考试时间3小时来模拟测试,总共进行10次模拟,我认为多做几次是由必要的,答题连贯性以及排版都是靠训练出来的。今年浙大专业课二的题量是非常大的,5道简答题和两大论述题,在考完之后看到有些公众号上解析浙大题目说很多同学抱怨来不及做,我倒是不存在这个问题,之前的大量模拟让我游刃有余,所以说上考场前进行大量模拟是很有必要的。
再说一下初试的题目吧,刚拿到试卷人是懵的,第一感觉就是题目风格变化很大,往年的真题都是题目很好理解也有很大的阐释空间,但是今年的真题题目理解起来就很困难,好多没见到过的理论,所以我当时是有一种“完了,完了”的感觉,可能冷静几分钟以后还是开始重新恢复答题的状态,遇到这些题目也还是可以根据自己平时准备的思路进行解题,多亏了平时准备好的答题思路以及大量训练,才能在考场上顺利答卷,我考完和同学开玩笑说,“我完全是在凭着本能在做题”,这种“本能”正如同布尔迪厄所说的惯习,既有理性的一面,又有无意识的一面,只有通过平时的大量训练在考场上才能做出最合理的行为。
2.1.5 关于报班
我报考的是学硕,这也是因为我对自己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信心,作为学硕要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当然这不是说不依靠外部资源,而是说要能自己输入和输出。我没报过班,但是有在咸鱼上买过报班的资料,报班只能是起到一个辅助作用,其实买来的那些资料也不过是一种心理安慰,说实话买来之后都没有看过了,反复复习的还是自己的笔记。其他的考研资源比如考研公众号也关注了,可以成为案例的来源,以及做一个参考,验证一下自己现阶段的进度,可以缓解一下焦虑,但是最后的解题思路还是要靠书本、论文的系统学习形成的。而且公众号上形成的思想是千篇一律的,中规中矩的解题思路固然保险,但更重要的是让老师看到你自己的想法,看到你的学术潜力。
2.1.6 关于复试
疫情打乱了我们所有的生活,今年的复试比较特殊,是在线上进行的,复试战线也拉得特别长,但其实学习效率很低,看了几本专业书,也听了几节讲座,主要的还是自己的温习自己以前的笔记。复试时间20分钟左右,考察的都是专业知识,除了英语介绍以外其他的常规问题都没用到,所以复试也是以专业知识为主的。21考研的同学现在还是先准备好初试,如果有需要可以之后联系我关于复试的问题。
重头戏是专业课的复习,英语和政治的复习可以当作专业课复习困乏之后的一种调剂品,由于专业课写太多了,我就简略写一下公共课,公共课两门总分刚好160分,也是有自己的复习方法的。
2.2英语复习
2.1.6 关于复试
疫情打乱了我们所有的生活,今年的复试比较特殊,是在线上进行的,复试战线也拉得特别长,但其实学习效率很低,看了几本专业书,也听了几节讲座,主要的还是自己的温习自己以前的笔记。复试时间20分钟左右,考察的都是专业知识,除了英语介绍以外其他的常规问题都没用到,所以复试也是以专业知识为主的。21考研的同学现在还是先准备好初试,如果有需要可以之后联系我关于复试的问题。
重头戏是专业课的复习,英语和政治的复习可以当作专业课复习困乏之后的一种调剂品,由于专业课写太多了,我就简略写一下公共课,公共课两门总分刚好160分,也是有自己的复习方法的。
2.2英语复习
英语的复习资料我只买过张剑的黄皮书,包括作文我也是买他的,我觉得够用了。英语复习主要把握好阅读,特别是今年完形填空特别难,我平时做真题能控制在8分左右,但是真正上考场了完型就惨不忍睹了,估计有一半分数就不错了,但是最后英语还是有81分。
在暑假是做英语真题的关键,我用了两个月的时间精做一遍阅读,把每一篇阅读都自己翻译过,这个办法是很有效果的,我也是看很多学长学姐推荐,把每一篇阅读仔仔细细地做好,翻译好,研究出题的规律以及解题方法,英语的复习就基本上完成了。这个过程会看到自己明显的进步,从一开始的错到怀疑人生,到后来可以接受,再到最后就是一不小心错一两个了,不过今年阅读也是难的,最后十分钟我还改了三道阅读题目,考完以后就有点奔溃觉得自己考砸了,不过还好,最后阅读应该是错了两题。而且这个方法还有一个好处是在阅读的时候顺带把翻译也给解决了,之后也不用特别花心思去练习翻译题目。
还有一个是作文,作文的话我开始的早,10月份就开始准备了,跟着张剑的作文书练了一段时间,然后试着自己写了几个模板,最花时间的是做阅读在暑假已经结束了,到后面的英语复习基本上控制在2个小时左右。在准备作文的同时,我又开始第二次做阅读,这段时间我只做阅读的错题。到11月份英语作文模板完成以后每天都背模板,以及第三次做真题,这一次是要求除了作文以外全部再做一遍,也留了几份近年的试题最后最模拟用。
2.3政治复习
政治的复习跟好肖大大和徐涛,不要最后才开始复习政治,早点开始每天不用花太多时间,我买了很多参考书,这些参考书都是我仔细比较经验帖之后决定购买的,看我真诚地摆上我的购物清单。
《考研政治大纲解析》又称作是红宝书,其他的参考书都是以它为根本编写的,所以我觉得还是有必要买一本,可以作为教材使用。
肖秀荣《精讲精练》这本书和红宝书差不多,就是配合1000题更方便使用。
肖秀荣《1000题》这套题我刷了三遍,再背了好几遍,不要把它只当做题目来做,而是当做一个题库来记忆,一开始不要在书上直接写答案,先把答案写在其他纸上,最后一次刷题写上答案并且开始背诵,尽量做到看到题目想起答案的程度。
肖秀荣《讲真题》任何一门课的真题都是最宝贵的,政治也不例外,我是认真做过这本真题的,然后按着解析分析真题的一些套路。
《疾风劲草》这本书也是看学长学姐们推荐的,它是把教材中的冗余部分去粗取精,精简成一本书,我的记忆部分主要靠它,选择题和答题都能用上,而且里面会进行一些总结,都是可以帮助我们记忆的。
徐涛《考前预测必备20题》这本书是后期背大题用的,能背多少看自己需求。
以上就是我买的基本参考书和使用情况。我刚开始准备自己看教材理解,发现毫无头绪,还是开始看徐涛的课,讲得很好,又夹杂着很多自己的感悟,也算是考研过程中的快乐源泉吧。建议在暑假看完课程,之后就是开始刷1000题,重点先解决选择题。到11月份就要开始刷模拟题了,我买了市面上几乎所有的模拟题,都刷一遍,看好几次错题。最后我的政治选择题对了徐涛的答案是有42分左右的,这和我刷肖秀荣四套卷的平均分一致,所以说跟着肖大大就对了。最后阶段的大题我也只背了肖秀荣的,留最后一个星期背就差不多了,差不多能拿到36分左右,如果有更高要求的同学可以自己安排。
03 合格的执行
终于到了最后一步了,所有的目标、计划都要落脚于执行。我从7月份正式开始复习以后基本上都是每天7点左右开始,晚上十点左右结束的日程表,基本上能做到上午4小时+中午4小时+晚上4小时,中午要保证半小时的午休。一直听见别人说效率比时间重要,这是没错,可是最后的结果还是要看时间和效率的乘积,所以,既要保证效率也要保证时间。我的方法是把时间分块进行,中间也有间隔的休息时间,最重要的是混合不同科目,可以学两个小时专业课+一小时英语+一小时政治之类的。其实执行这一块,我是给不了多少意见的,只想做一个提醒,路还是要靠自己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走,要把头脑中的蓝图变成现实中的行动。
我虽然考研的内心驱动力很足,不过还是有很多时候会焦虑和慌张,所以要特别感谢每一位在我考研途中为我指点迷津、鼓励支持过我的老师、朋友和家人。
04 终于结束了
絮絮叨叨地讲了这么多,才发现自己走过这么长一段路啊,还有很多东西想分享,可是怕太冗长了,还是以干货为主吧。更何况,有一些屏住呼吸的时刻只能自己去感受,那些微妙的想法和感觉只有自己经历过才会懂得,这是一场奇妙的旅程,你和你走过的路都无法替代。
最后我想说,考研对我来说是一把钥匙,一个来自未来世界的邀请,没有什么考上研之后就不需要再努力了之类的,恰恰相反,读研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不同的是,每往前走一步,道路就会更加宽广。祝福每一位追梦人。